【与其拼了命地讨厌自己,不如重新开始认识自己】
我相信我们在人生的某个时刻,
都曾有过数落自己的时候, 批评自己的时候。
但在什么时候, 我们变成“讨厌自己”了呢?
这绝对不是单纯一两天形成的事情,
没人一出生就开始讨厌自己的。
那我们究竟是从何时开始学会了“讨厌自己”?
首先从“自我概念”开始说起,
简单来说,#自我概念 就是,
我们对“我是谁?”这个问题进行回答,
“我是谁?”这个概念是通过“自我认识”这个过程,
慢慢一点一滴建构而成,
(就像我们组装Lego一样)
而这过程包括:
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
通过社会比较推断自己,
通过自我意识来推断自己。
#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
这些过程就像面镜子,
它们让我们知道自己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而其中极为重要的,
很多时候是来自于我们周遭的人对于我们的评价,
有褒义,有贬义的,有中性的,
而,我们都照单全收,
形成我们所谓的“自我概念”的一部分。
但我们如果从小就不断地收获身边人的“负面评价”时,
我们会非常自然地内化这些负面评价,
导致我们会一直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做的不足,做得不好,
而甚至逐步延伸到对自己的产生厌恶感。
“他们都认为我是个非常差劲的人,我也是这么认为呢。”
当事情发生的时候,
我们往往会很自然地往自己身上找原因,
深怕是自己的原因导致如今的局面,
无论是不是自己的错,
都会先把“对不起”三个字挂在嘴边,
从而形成一种循环,
觉得什么坏的事情,
都归咎于自己。
久而久之, 我们离我们想要成为的自己越来越远,
甚至有种遥不可及的感觉,
于是我们放弃梦想,
于是我们谴责自己,
最后我们讨厌自己。
如果在人生的道路上,
我们巧遇那么憎恨自己的某人,
我们一定二话不说,就离ta远去,
(我们下意识一定想和让我们感觉良好的人在一起)。
但纠结的点在于,
憎恨自己的,竟然是自己。
我们无法摆脱,也无法逃离,
于是这个循环,
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最后和这样的“自我概念”,
形成难分难解,形影不离的状态。
“我就是讨厌自己, 我就是走不出来!”
“自我厌恶”这个根深蒂固的概念,
是不容易被动摇的,
我们常常会听到,
“你要自爱一点啊!”
“你不要想那么多了。”
“别一直贬低自己啊。”
而这些已经听腻了的劝说和安慰,
最后,只会让我们连一句话也不想说了。
要让自己#瞬间地喜欢上自己,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
不是一言一语就能改变的。
有时我们急着逼自己喜欢自己,
反而适得其反,
变得更加讨厌自己了。
我们既然无法瞬间喜欢上自己,
那,我们也许可以为自己做的一件事就是,
尝试接纳那个现在#不太喜欢自己的自己,
“现在的我很讨厌自己,不喜欢自己。”
而,这是Okay 的。
只有当我们真的能由衷地接纳自己感受与情绪时,
我们才有这个能力去重新认识自己,
就好像抱着认识新朋友的好奇心,
重新认识自己的优点,
重新挖掘自己的好,
重新和“自己”交朋友。
如何动摇这稳如泰山的“讨厌自己”?
也许,当下次“自我否定”和“自我批评”再次袭击时,
你能否好奇一句, “欸?真的吗?”
而你,许就此迈向了“喜欢自己”的一小步。
恭喜你又读完了一篇MY心理学的文章,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希望你能转发分享。
我是庭锋, MY心理学的临床心理师,
与你一起,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