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y, 我正常吗?”
“我这样的性格正常吗?”
“我对于这个事情的情绪正常吗?”
在第一次和个案见面的时候,
我们都需要进行评估和访问,
不管是评估心理健康,
还是了解家庭和个人背景,
心理师会问较多的问题。
而在某些时刻,
我都会暂停问一下个案:
“有没有什么问题是我还没有问,
而对你来说是很重要的,
你需要告诉我的吗?”
他们都会问,
“我这样算正常吗?”
房里一片宁静,
剩下时钟的滴答声。
抽离一下,你是否有想过,
“正常” (normal) 和 “不正常” (abnormal),
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
“#正常”这两个字,
其中一个普遍的解释,
就是数学统计学的 “ #平均数”,
也就是指 “#大多数的人”。
当大多数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时候,
就会成为群体的 #规范 (#norm),
而你没有属于大多数,
就是没有在规范当中 (out of norm),
你就是 #不正常 了( #abnormal)。
如果你的身高超乎于班上的平均身高,
你的身高就属于 #不正常;
如果你的成绩是远于班上同学的平均数,
你的成绩也可以被说成“ #不正常。”
就像我本身,
也是属于人群中的 “不正常”,
因为我是左撇子,头上又有两个漩涡,
因此小时候曾经被朋友说成“怪胎”。
当然那时候我不认为是贬义词,
觉得自己很特别,
现在回想觉得自己 #特别天真(哈哈)
(话说回来,8年前选心理学,
在别人眼中我也是有点“不正常”)
回到本题,
在这边要理清的是,
“#正常和不正常” ,
其实是大多数和少数的关系,
并不能和 “#好坏” 相提并论。
但因为人是社交动物,
我们的行为都会和社会规范息息相关。
我们会透过观察和别人比较,
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好坏,
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想法,
甚至我们的选择和想法,
都和大多数人息息相关。
当全部人都这样做,
而你不这样做的时候,
你可能会被认为 “唱反调”,“要造反”等等,
因而很容易会被看成贬义词。
因此在心理治疗中,
很多个案都会担心被别人歧视,
都会非常担心自己不正常。
面对他们患上的心理疾病,
心理治疗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就是 “常态化” Normalization,
也就是透过心理教育(Psychoeducation),
告诉个案心理疾病的普遍性,
透过同理心想要告诉他们:
“你现在面临的体验,
其他人其实也会有。”
就像思觉失调症患者,
他们的幻听体验会引起很多不安。
(也就是真实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
我们会告诉他们,
其实人在严重疲累和压力下,
都可以发生幻听的感受,
甚至偶尔会听到别人叫我们名字,
转过头来也看不见人。
有些人一生只有一两次的幻听,
而有些人一天有好几次的幻听。
我们都站在同一个温度计上,
有些人靠近冷的温度,
有些人靠近热的温度而已。
透过这样的方式,
可以减少他们在社会中的孤立感,
增加他们看待自己的信心。
当然在心理疾病的标准,
最重要的从来都不是“正常或不正常”,
而是这个人在患上心理疾病后,
在生活各方面所面对的困扰 (distress),
和生活功能 (functioning) 的负面影响。
回到正常或不正常,
其实很多时候,
人是很矛盾的。
我们会希望在某些方面可以高人一等,
也希望在某些方面可以跟大多数人。
比如说希望可以比别人聪明,
但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顺序买房成家。
但愿我们在各自的人生中,
在这个大多数人的正常环境下,
保留一部分 “不正常” 的自己。
回答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你想要成为一个正常人吗?”
我想引用陈永仪心理师的一句话:
“这个问题,
对你来说很重要吗?”
恭喜你又读完了一篇MY心理学的文章,
欢迎你来心理咨询,重新遇见自己。
我是Gary, MY心理学的临床心理师,
与你一起,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