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保证啊,这个回酬率有6%-8%!

回酬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好骗。

#34 不那么心理学的心理学

各位晚上好,又是你的汤米时段啦。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好骗。第一种人是“贪”。

可能是贪小便宜。可能是贪快,想走捷径。

但是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小便宜,哪有那么多捷径。很多事情其实都和风险对等。你想要快速发大财吗?那你就得承担更高的风险。要是风险小,成功几率又高,怎么会轮到我们去捡便宜呢?

所以专心做,好好做,在理论上,其实是最快通向成功的路。而想要抄捷径的,很多时候都因为”贪“而被骗。因为贪的心理其实是有迹可循。只要捉到其中的规律(甚至不是什么大秘密),那么就可以有效地骗到这些人。

而第二种人是”困“的人。

困在某个不好的状态里。

可以是穷。
可以是很困难解决的问题。
这些人认为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比现状更糟糕的时候,其实更加容易被骗。

因为现实往往可以比现状,更加糟糕。

比如说A君认为自己已经穷到银行剩下RM50,又有什么值得被骗呢?但是当一个假的希望在A君的面前时,A君会发现其实他可以更“穷”,因为他还可以借钱。(骗子是不会有同理心的)

说到这里,其实是想要说“保证”这件事。世界上并没有多少保证的事。因为“保证”这两个字,不知道让多少人跌入陷阱。

某方面上来说,我们希望有保证。因为可以对事情有预期,可以清楚计算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回报。(长大了,我们逐渐明白,一份耕耘并不代表一份收获。)

正因为世上很多人会贪,也很多人受困,所以不少骗子喜欢用“保证”这个夸张的字眼。

– 吃了这个,保证你两个礼拜可以变瘦5kg。
– 投资这个,保证你一年有6-8%的回报。
– 签这个治疗配套,保证你两次就会康复。

回到这个封面的标题: “Aunty,我和你说,你投资这个基金,我们会保证你可以得到6-8%的回报。”

今天早上在吃着早餐时,我妈妈和我说了这段和银行推销员对话的内容。

所幸我妈妈也有一点理财观念。所以迅速的就断了这同电话。
一年有可以赚6-8%的基金吗?很多!但是有一个可以保证的吗?0。

而更加搞笑的是,他竟然和我妈妈要我的电话,想要卖给我。然后还告诉我的妈妈不要和我说。

这个逻辑真的是一流。

我妈妈的回复也是一流:“我又不认识你,为什么要和你一起坑我的孩子啊?” (妈,认识的也不行喔。)

叉开话题,和大家分享在心理学中心遇到的一些相关问题。

我们总会接到类似的问题:“见了你们,肯定会康复吗?”
或是:“你告诉我,要见几次才能够好?不要告诉我要看个人情况。”

我们明白个案/个案的亲人都很着急。
着急,就会想要有保证。保证他们付出了某些东西,情况就会好。谁能给他们保证,他们就会往哪里去。

但是其实当一个人能和我们信誓旦旦的保证一件事时,这就是最大的警讯。

我们总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去解释:心理治疗并不是万能的。但是却是最科学的方式去和个案一起面对这些心理困扰(为什么不用解决问题这个字眼呢,因为有些你认为的问题,其实并不需要解决,它们反而是你重要的一部分。)

更加让人生气的是:有些个案会跟我们分享他们之前所见的“心理师”,保证他们做了这些东西,就会好起来。

比如说明明不是智商问题,却要做一个超级贵的IQ测试
比如说在某个时间点,念一些奇怪的文字
比如说强迫个案接受他们不喜欢+不舒服的治疗方式

以至于当这些个案见到我们的心理师时,直接和我们说:“我已经试过xxx治疗法,你不要再用那个方式”。

这些个案已经在生活上被伤害了,但是却在所谓“治疗”的路上,再次被伤害。

在我听了这些故事时,我真的很愤怒。我握紧拳头,真的很想狠狠的揍这些骗子。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呢?

很多年后,这个市场上还是会有很多骗子。他们可能会用更加高级的方式去影响受害者,他们不会绝种。

但是有两件事我们能做:1,做好本分,过得了自己心里的那一关。2,分享知识,不断地教育大众。

分享这些知识真的不那么有趣,但是总得有人要去做。
我们也没有那么高尚,纯粹就是看不过眼。
看不过眼,不合己意,那就干起来!

MY心理学,与你一起,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