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我发脾气的时候,其实是我最脆弱的时候。

167077073_4064329526945086_2972638110639866968_n

外表强硬的人,通常内心都比较脆弱

这一点,我没有太多的研究或实验来去佐证,反而更多是个人的体验与感受。
你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吗?

性格刚硬,容易发脾气,常常反应过于激烈 (over-reacting)。
很多时候,我们都想对他们说:
“你可以改一改你的坏脾气吗?”
“你至于吗?这样小的事情要反应这么大!”
“你可不可以不要这么容易生气?”

#这样的人好难相处啊
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多少都会心里嘀咕吧。
感觉跟他相处很有压力,特别怕一不小心就点燃了他的导火线,引发他的情绪爆点。
如果是泛泛之交,或是无关紧要的人,我们大可避而远之,闪得远远的。
但如果对方是我们每一天都必须相处的人呢?
如果对方是我们的同事、老板、家人、或爱人;
是我们想避都避不开的人呢?

#或许他们的强硬不过是一种自我保护
或许,在责怪他们之前,我们可以尝试理解他们;
或许,我们会发现,原来他们刚硬的外表下,都藏着脆弱的心。
就像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防御机制:乌龟的壳、刺猬的刺、蝎子的毒;
这些让人无法接近,甚至感到厌恶和害怕的特征,无非是用来保护自己免于伤害而已。
只有明白到这一点,我们才懂得如何与他们相处,如何帮助他们建立更坚韧的内心;
好让他们不需要为了保护自己,无意中伤害了别人,更加伤害了自己。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的呢?
是有一次,跟一位很亲近的朋友吵架时,她说的一句话,让我幡然领悟。
具体是为了什么事而吵我已经不记得了,
只记得当时很生气、很委屈、很不满、很想好好地骂醒她:
“为什么你总是那么爱发脾气?总是那么敏感,一点小事就生气!”
我当时已经做好开战的准备了,想说应该是要大吵一架了。

#每一次发脾气其实都是求助的呼声
哪知道,她接下来说的话,让我原本已蓄势待发的子弹,发不出去了。
“你以为我想的吗?你知道每次我发脾气的时候,就是我最脆弱的时候。
当我坚强时,我可以承受很多,我可以对别人有很大的耐心;
但当我脆弱时,我已经没有多余的能量了,一点小事,我好像都承受不住了,才会发脾气的!”
顿时,眼前原本让我觉得很强悍,随时准备攻击人的朋友,原来是这么脆弱的。
原来,她满身刺底下,是不堪一击的心。
原来,她那么强硬,那么冲动,那么火爆,都是因为她的脆弱,而不是她的坚强。
那么,她每一次的发脾气,就是一种呼救,一种求助;
只不过,她的表达方式不对,让别人听不见她咆哮之下微弱的呼求声。
这一次的对话,让我对这位朋友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关系。
以前,我只知道她是一位很好强的人,虽然对朋友很照顾,但却常发脾气;
明白她是一位很重情义的朋友,但在她身边总是战战兢兢的。
但这次之后,感觉我们曾经隔着的那道墙不见了,我不再怕她的强势,而她也愿意把自己的脆弱跟我分享.

#每个人的个性都是由过去的经历所塑造的
之后的日子里,我们有了更多深入的对话。
而我也更加明白,原来很强硬的人,往往内心都很脆弱。
在交谈的过程里,我更加明白,她过去的经历是如何塑造她现在的个性。
因为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历过被藐视,自尊被践踏,她特别害怕被人看不起。
那种被藐视的无助感、羞辱感,就算时过境迁,依然萦绕着她,
让她常常把一些不经意的举动,当作是对她的轻视,对她自尊的威胁。

#我们是戴着怎样的眼镜来看世界呢
曾经,有位长辈分享过一个比喻,是我觉得挺受用的。
他说,我们每个人的经历,都为我们配上不同的眼镜,而我们就是戴着这副眼镜来看世界的。
比方说,一个从小被严苛要求的孩子,他的眼镜会放大别人对他的期待、要求与苛责。
他会总是害怕做得不够好而不被认可。因为在他眼中,只有做到完美了,他才值得被肯定。
一个从小被大人忽视或虐待的孩子,他的眼镜会镀上 ’不信任‘ 的滤镜,让他在往后的日子里都无法轻易信任别人,因为他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戴和重视的。
而一个从小自尊被伤害的孩子,则会戴上 ’被轻视‘ 的眼镜,常常感觉自己被看轻、并以强势的外表来保护自己脆弱的自尊。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戴着这副眼镜,只是我们都没有察觉而已。
我们都以为所看见的是最真实的样貌。
或许我们比较幸运,戴上有 ’正面滤镜‘ 的眼镜,那我们就能在许多事上看到好的一面,在困难中依然看到希望。
但如果戴上的眼镜蒙了许多灰,那我们看的世界也当然蒙上一层灰色。
明白了这一点,不单是让我们能够更体恤身边的人,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
是不是,我们也在浑然不知中戴着一副灰蒙蒙的眼镜,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会不会,我们很多看似对别人或外在事物的反应,其实是在映照我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有没有可能,我们一些比较有防卫或攻击性的举动,不过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脆弱而已。

#意识到了才能做出改变
说回我的朋友,我觉得她是一个很值得学习的例子。
在她也渐渐意识到这点之后,她也很努力地尝试改变。
每次当她又觉得被看轻时,她就会提醒自己:”欸,你又在戴着眼镜看东西咯!”
每次当她又想发脾气时,她会问自己:“我到底是在生气什么呢?还是我只是怕被伤害而已呢?”
以前,在感觉到威胁时,她总是很快进入 ’自动反应模式‘,往往都没有想,就直接爆发了。
但现在,就算还是会有被轻视的感觉,她能够及时的踩break, 去消化自己的感受,观察自己的内心活动。

#要回应而不是反应
陪着她改变,我深深地感觉到这个的不容易。
毕竟这么多年,我们都以同样的模式在生活,保护自己,和对别人做出反应。
虽然如此,但我们还是可以把auto-pilot的情绪反应模式暂停,重新拿回掌控权。
就算一开始不适应,我们还是可以尝试换上一副更清澈、更明亮的眼镜。
就算很不容易,我们还是可以不断提醒自己不要自动react(反应), 而是在思考后做出正确的response(回应)。
希望这篇不那么科学但有感而发的文章,能够帮助你更加认识自己和身边的人,以更加合适的回应方式,来去应对外在的人事物,和内心的声音与需求。

我是Hui Ying, MY心理学的实习生,
与你一起,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