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励志自助“买单:不是因为你自身的不足,而是他人说服”你不够好“

励志自助

#秘密
我觉得我必须坦白。

我还记得那本书的封面。
还记得几排书架满满都是那本书,
就那本,排满了至少三、四个书架,不管是哪个书局。
MPH,大众,Borders,甚至是家附近的文具店内偷偷复制印刷。
全都是 Rhonda Byrne 的 《秘密》。
畅销了近 5-6 年吧。

我家里就有一本。
也忘了到底是谁买的,只知道不是我(除非我真的是失忆了)。
一天放学后回到家就看到躺在桌子上,还留有全新书籍特有的味道,页面毫无破绽,新鲜出炉。
翻了几面,觉得还蛮乏味的,就搁置一旁不理。
只有在几天后,几个星期后,才发觉这本书像风暴一样,让全世界读者着迷。
说这本书可以改变你的一生,可以颠覆你对人生的看法,让你从此不在一样。
于是便试着再重新读读看,看到底有多特别。
同样的,读了两三面,还是一样觉得乏味,又丢在一旁,然后从此不读。

但偶尔,在逛书店时,还是会满怀好奇心的去随手拿起在书堆里的那本《秘密》然后翻翻看,总是害怕会不会是自己看漏了什么,还是自己不够修养,所以才看不懂。
我就这样在那本书的影子下长大。

#秘密的秘密
好奇心是很强大的推动力,推动我们去发现新东西,踏出自己的舒适圈,探索,不惜自身安危,只为真相或寻求知识。

但焦虑感更为强大。因为好奇心是必须培养的,是必须养成的习惯,好像长在自己心里的一颗树。在它刚萌芽时,若不精心浇水,好好对待它,好奇心就会枯萎,灭绝。

焦虑感则是与生俱来的,是自然的。尤其当我们发觉全世界都在为一样东西而疯狂时,如果我们不跟着疯狂,那难道不是我们的问题吗?难道不是我们“缺”了某种动力,让我们没察觉到我们也应该和他人一样,追求同一个目标?

不够钱,不够帅/美,不够多朋友,不够多物质,不够聪明,不够努力,等等等等。

尤其当我们觉得身边的人都有我们所没有的东西时,我们能不紧张吗?只有成佛了才会完全无动于衷吧?

就回顾《秘密》这本书吧。
当时身边的人全都说他们读完了那本书,然后每个人都在那边不断地分享那本书怎样改变了他们,blablabla。当他们问我说,“你呢,你觉得咧?” 时。我怎样回答?

“有~~~~ 当然有读了。还蛮有趣的。“
实际上我根本没读过超过 3 面。
我到现在都还没读超过 3 面。
也不打算读超过 3 面。

这样干嘛当时我睁眼说瞎话?
还搞得我必须在每次话题转移到《秘密》时,还得含含糊糊带过,“嗯嗯嗯”,拼命点头的。
说实话不就好了:“我觉得那本书很烂,很闷。” 不就好了。

我觉得当时的焦虑感不单是因为我害怕在他人眼中没追上潮流,
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必须让他人认为我和他们都在同样的领域里,处在于相同的知识水平。

不好意思,我说得有点模糊。
让我重头开始。
是这样的,《秘密》,和很多其他的励志书籍,是从 “你现在的生活不够好“ 这样的出发点来让人买单的。
也因此,它们处在于得领域不单是 “励志”,对于已经买单得人来说,它们更像是 “生活知识” 或 “生活真相” 的存在。
所以很多卖家真正在售卖的是 “你必须知道这个,要不然你就比不上他人了”,这样的焦虑感。

(当然不是全部都是这样,我只是述说我自己的观点。如果你从励志书籍中得到你所需要的帮助,而他们也正在引导你朝向一个更好的人生,那也很好,恭喜你。不需要理会我,我只是区区几 78 亿人口中的一位。)

所以当时的我,说了一个谎。也不是什么很大的谎言,纯粹是青少年时期千多个谎言中的一句话,无伤大雅。
也怪不了别人,他们又没拿着枪逼我。不过这个焦虑感对我来说真的是还蛮新奇,也让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省思了许久,因为在接下来的日子中,虽然我不再因为这个焦虑感而到处骗人,但还是在不断地冒出来。

#励志自助的“疯潮”
加快几年,在我大学毕业,开始工作之后,我的老板也很常因为一些效率上和工作表现上的因素而和我私底下对谈。
(我那时处在于的公司是小型公司,所以权力距离很小,和老板也是还蛮 bro 的。不过,还是有些时候会指出我的不足之处。)

而他也叫我买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Tony Robbins 的 《Awaken the Giant Within》等等书籍,说他们一定可以帮到我,说其他老板就是读了这本书才成功的。
(很好奇的是,我自己本身遇过的商业人士和销售员全都很喜欢这一类的书,也去过几次类似的 seminar。我本身是销售员,所以那时真的遇过很多这样的人。)
而我也有一位同事,也问过我有没有看过 “Wolf of Wall Street”, 然后不断地和我说他真的很仰慕 电影里的主角 Jordan Belfort,说他又成功,又有一个任何人都有的梦想生活,也说他在电影里的演讲很激励人心,是任何想成功的年轻人都必须向往和跟随的金句。

(在他眼里, “Wolf of Wall Street” 是一位成功人士的自传;在我眼里,那是一个恐怖片。)

被这种不断追求进步的文化环绕的日子,我也不断地焦虑,一直认为自己不够,自己不够像其他销售员一样能言善道,不够厉害社交。所以我曾经考虑买卡内基的《人性的弱点》。

或者一直认为自己不够努力,因为前辈们各个都说:“不要跟规定好的上班时间,这样子肯定不够吃。一定要做超过你原本规定好的时间,像我这样,就是不理,到8-9点都还在顾客的店。如果你只做到6.30就回家,你只会拿到低的销量,不能那样,要比其他人更努力。” 所以我想买很多很多其他创业人士的书,就只是想学他们的精神。

时间观念不好,买时间管理的书籍;
人事方面不好,买人士方面的书籍;
理财方面不好,在和朋友交谈时冒出一大堆自己听不懂的词语,上理财课程;
等等。

就这样拼命追追追,没完没了。

也忘了当初曾经在中学毕业后对自己说的一句话:“要活得忠于自己。不要再害怕其他人批评你的眼神和言语。”
说得容易。
但在种种生活压力之下,的确很容易就会被 “自己还不足” 这样的感觉带着走。
走啊走的,就这样被很多人说服上什么课程和读什么样的书。
也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样的遭遇,尤其听说在近期 MCO 期间,脸书以及其他社交媒体上冒出了一大堆 “成功学师傅” 和 “股票大神”。

而这句话,一直以来我都忘了:
“最好赚钱的方式就是写一本教别人《最好赚钱的方式》的书。”

#小总结
我想鼓吹的不是要大家断绝学习,或完全不碰这类媒体。
像我之前提到的,如果这类媒体在你人生最黑暗的时刻帮到了你,或给予你希望,那我也无权剥夺你的喜好。
我也真心祝福你,也很高兴事情为你而好转。

但也我们很常都忘了这一点,我想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我们触碰任何知识的时候,要以更明亮的眼睛去看待和审视它们,
然后也认清自己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是因为自己真心想学习,还是被莫名的焦虑感所促使的?
然后为什么想改变,真的是自己有所不足吗,这个不足是真的存在吗?
或许改变了,才发现没必要。
而我也希望大家可以意识到这一点:
或许原本的自己,也不赖。

我是Jason, MY心理学咨商中心运营经理,
与你一起,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