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一度无法理解和包容迷信这件事。我的大伯就是迷信思想下的其中一个受害者。虽然他是家里的长子嫡孙,但由于算命师父曾说过他和父母的八字不合,会把霉运带给家人,他从小就没有被我爷爷奶奶疼爱过。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父母关爱的他,在年少时曾经误交损友误入歧途,到后来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从父母口中听到这个故事的我才11岁,那时我既为我大伯的境遇感到心酸,又对我爷爷奶奶的迷信感到愤怒。那时候还不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那么迷信的我,把一切的迷信都归咎于 #无知,觉得老一辈的人之所以会迷信,是因为他们教育水平不高,不懂得科学。
有一次,新闻中有个人因为迷信被某个冒牌命理师骗了一大笔的钱。这件事情让我感到非常困惑,因为那位受害者是一个知识分子。照理来说,TA不应该那么容易被迷信思维影响。
在一旁的妈妈告诉我其实迷信发生的最大原因并不是无知,而是和 #焦虑 和 #恐惧。
原来以前我父母生意失败时,他们也曾找一些所谓的风水命理师在家里摆位布阵,希望可以扭转他们的运气。尽管知道那样做并不一定科学,但由于对那时迷茫的生活感到恐惧和无力,他们还是秉持着 #再烂的对策也总好过没有对策 的想法,愿意放手试试所有的可能性。
妈妈的分享让我开始以另一种角度理解迷信这件事。迷信反映着我们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性时想要重新夺回对自己生活控制感的欲望。
迷信之所以会被大量地宣扬和保持,是因为它可以 #以较低的成本来减缓我们的焦虑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这个疫情肆虐的时期,一些未经科学证实的讯息很容易就成为了许多迷信行为发酵的温床。
例如,印度有人把牛粪涂抹在身上驱赶病毒;网上未经政府批准的新冠肺炎特效药,也成为了很多人宁可信其有而购买的生活必需品。
这种迷信看起来是无知所产生的结果,但充足的知识却未必能阻止所有的迷信行为,因为焦虑和恐惧才是迷信行为得以持续的催化剂。
现在回头想一想,我还是不能接受爷爷奶奶曾经的迷信。但或许是因为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无助的焦虑感,才会那么容易被迷信的思想左右吧。。。
—————————————————————-
有很多人也对盲目迷信的思想行为感到嗤之以鼻,但难道我们自己真的一点也不迷信吗?
除了传统文化和宗教等外界讯息设置给我们的迷信,我想,每个人也有专属于自己的小迷信吧。
举个例子,有些赌徒因为曾经穿着红色的袜子赢了赌博,就相信红袜子能为自己带来好运。我也因为曾经在考试时把水瓶放在桌子右侧下方后考取好成绩,而相信水瓶的位置和考试成绩似乎有着某种因果关联。
但理性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这种想法是多么地荒谬。其实不理智的迷信思想很多时候也只是随机的行为和结果在偶然的因素下被套上 ##因果关系 后所产生的错觉而已。
迷信就一定是一件坏事吗?其实不见得。
一项研究曾经指出,通常运动员在赛场上佩戴自己的幸运物后,这种迷信的正面心理暗示会舒缓运动员的焦虑,提高他们的 #自我效能感,让他们有着比较稳定的发挥。
所以如果懂得善用迷信所带来的正面心理暗示,我们也可以在很多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对无法掌控的结果有着更乐观的心态。这就好像有些人常把护身符带在身上,就算知道它不会有实际的保护作用,但可以令自己感到比较安心。
虽然迷信有着一定的好处,我们也不能过分依赖迷信所提供的正面心理暗示。否则我们就会不小心成为这些迷信习惯的囚徒,在迷信行为缺席时失去自信和对生活的掌控感。
对迷信的心理依赖如果继续发酵升温,还可能造成 #强迫症,日后必须时时强迫自己进行某种自设的迷信习惯,才得以减缓内心的焦虑感。
迷信和不迷信的人思维方式最大的差别就是对于同样的结果,迷信的人常做 #外部归因的分析,把事情的成败归咎于外在的因素,例如觉得好的结果是上天由于迷信的习惯所给予的正面反馈。
反之,不迷信的人常做 #内部归因的分析,把事情的成败归咎于内在的因素,例如觉得好的结果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和良好的心态所积累下来的成果。
所以要避免过分依赖迷信带给我们的心理暗示,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拥有一个良好的归因系统,适当地认可自己和事情成败的因果关系,也多多提升自己对某件事情的掌控能力。
有着一些无伤大雅的小迷信是没关系的。但我们应该抛弃的,是那些会为自己和别人来伤害的迷信。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解除你对迷信的疑惑,也希望你在利用迷信的正面心理暗示让自己生活得更乐观的同时,不要成为迷信思维下的囚徒。
如果你生活中有什么特别的小迷信,也可以在下方留言分享哦!
感恩你读完了着篇文章。
我是Win Wan, MY心理学的实习生,
与你一起,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