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MY心理学日记:关于实习生这件事

#33 不那么心理学的心理学 星期五晚上,你的汤米时段。 今天是七月份的最后一天。开心的是,今天是假期!而伤心的是,明天就是我们的实习生的最后一天了。 还记得一开始,我们还很纠结到底要不要请一位实习生。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看过+做过实习生,而我明白那种被请回来但是却被丢在一旁的经验。真的很糟糕。所以我们一直不敢请实习生是因为我们害怕我们没有时间培养他/她,而他们也无法在我们身上学到任何东西。 尽管我们不断地收到resume,我们还是没有踏出那一步的勇气。(是不是觉得很奇怪,这种小事也让我们想很久。但是正因为关系到另一个人,所以我们才如此小心翼翼。) 而当我们准备好这两样东西后,我们才开始面试不同的实习生。 第一:我们准备好在这三个月,可以让实习生学到足够多的东西。 第二:我们有足够多+重要的东西交给实习生去做。 而接下来,就是历史了。Jia Yi 真的是我们的超级实习生。从她的工作态度,至她的工作产出,真的都没有什么值得挑剔的地方。当然可以进步的空间还很大,但是作为一个实习生,她应该是我见过其中一位最棒的实习生了吧。 (如果有人想要聘请Jia Yi,我们绝对大力推荐!当然更加希望我们以后有足够的能力聘请她!) 当然这里也不是想要表扬Jia Yi,我们会在明天晚上的晚餐继续给她讲冷笑话,奖励她。而是在我们请了第一位实习生后,更加让我深思实习生这件事。 很多人口头上说,“我可以学!”,“你们应该给年轻人机会!”。但是当机会到这些年轻人面前时,他们是否真的会带着正确的态度去做和去学习?又有多少人,口头上是很励志,但是行为上却很诚实。 (当然我不是说MY心理学的机会就是最好的。我们也仅仅有一个不错的学习平台而已。自己本身也在这条路上学习。) 在网上,尤其是在LinkedIn,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人很喜欢抱怨+转发 “现在的工作要求都需要工作经验,但是又不让我们有机会去学到工作经验,这要是如何增加我们的工作经验啊!” 其实真的没有公司要请新人吗? 其实有的。而且好不少。 但是很多人都看不上那些所谓的“新人”职业,才会造成没有适合的工作给新人的现象。如果你也有应聘过别人的机会,你不难发现:很多职场新人都想要比较高大上的职业。比如说更加战略性的职业,或是策划位置的职位。 ...
中文文章

尸速列车2:我们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了吗?

#尸速列车2:#我们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了吗? 注:还没看的,不要点进来!严重剧透!(本文纯属个人观点) 昨晚看了【尸速列车2,半岛】,非常兴奋就回来写了这篇观后感,我一直都很喜欢看丧尸题材的片(听起来有点奇怪是不是?)。 从walking dead的第一季追到现在的第10季,也有玩Walking Dead 的游戏,到I am Legend 和World War Z!我看了非常多部丧尸主题的电影。为什么?其实就一个字,“爽”。我就是很喜欢那种紧绷了然后松弛的感觉(这有点像我们会在诊疗室里教个案放轻松的运动),看完后通常都会有种轻松自在的感觉。 近年来,韩国也开始迈入丧尸电影的市场,有尸速列车一和最近在Netflix很红的Kingdom,都是非常新鲜亚洲丧尸片(以前有看过香港的丧尸片,hello, cannot la)。 在电影院开后,其中一个最让我期待的就是尸速列车2,半岛。因为不想给前作太优秀而影响我对第二部的期待,所以尝试抱着平常心(但还是悄悄地隐藏不住)。 #丧尸袭击后的世界 其实尸速列车2的推出恰好迎合了现在全球所面对的新冠状病毒袭击(是不是还是很不习惯咧?我也是,常常会忘记戴口罩。)我往往会非常好奇导演如何诠释丧尸之类毁灭性的灾难后的世界。这部电影讲述的是韩国经历尸速列车事件的四年后,而韩国里头还有生还者。主角一开始在香港被歧视的画面,有点像亚洲人因为新冠状病毒被歧视一样。 不过对于导演如何描述那四年后的韩国,看起来没有我想象中的糟糕(比起Walking Dead)。四年后的韩国,在物资严重缺乏的情况下 (估计罐头食物也许开始坏掉了。),再加上周遭都被丧尸围绕着;食物、住所、水、睡眠的供给想必都会有些匮乏,生还者看起来都很淡定,对于生存的焦虑以及不安都还好,甚至还常常开派对呢。子弹更是源源不绝(韩国持枪不是犯法的吗?),变成了好像美国丧尸片一样。主角那家人也看起来也是蛮okay的,给我的感觉好像是如果要他们在那里住上20年也没有问题。 在探讨人性方面,尸速列车2有点太过于草率了。人的立场非常鲜明,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人物塑造也非常薄弱,当老伯伯死去的时候,我哭不出来呢,因为他的戏份太少了,和他连接不到。也许经费都拿来制造好莱坞的精彩CG 了,画面虽华丽但缺少了Train ...
中文文章

家可以是一个地方,也可以是一个心灵的寄托。

我‌把‌音‌量‌调‌至‌ ‌“13”‌,‌让‌车‌辆‌内‌充‌斥‌着‌吉‌他‌和‌鼓‌的‌嘈‌杂‌声‌,‌试‌图‌掩‌盖‌过‌我‌的‌思‌绪。‌ ‌ 天‌气‌异‌常‌地‌晴‌朗‌,‌一‌反‌这‌几‌日‌来‌乌‌云‌密‌布‌的‌日‌常。‌ ‌ 高‌速‌公‌路‌旁‌的‌告‌示‌牌‌显‌示‌ ‌“Alor‌ ‌Setar‌ ‌356km”‌。‌ ‌ 两‌个‌小‌时‌三‌十‌分‌钟‌之‌后‌,‌我‌将‌会‌抵‌达‌大‌山‌脚‌,‌槟‌城。‌ ‌ ‌ 年‌长‌9‌年‌的‌轿‌车‌在‌迎‌面‌而‌来‌的‌强‌风‌下‌不‌停‌抖‌动。‌ ‌ 铁、‌塑‌料、‌玻‌璃‌震‌动‌的‌声‌响‌混‌合‌在‌已‌经‌十‌分‌杂‌乱‌的‌音‌乐‌当‌中‌,‌ ‌ 形‌成‌另‌一‌种‌节‌奏‌,‌更‌增‌其‌中‌的‌违‌和‌感‌,‌而‌我‌也‌不‌禁‌开‌始‌担‌心‌这‌车‌子‌会‌不‌会‌随‌时‌崩‌坏。‌ ‌ ‌ 路‌旁‌一‌成‌不‌变‌的‌风‌景‌不‌断‌地‌飞‌驰‌而‌过‌,‌形‌成‌两‌条‌模‌糊‌在‌一‌起‌的‌绿‌色‌线‌条。‌ ‌ 半‌小‌时‌前‌从‌ ...
中文文章

我始终相信着,总有一天会找回爱自己的能力。

从前几个星期就开始深思,该写点什么作为我实习的完结篇。想来想去,自己写不出引人深思的大道理,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故事可以分享,所以决定用我的最后一篇文章,来分享下自己的一些心路历程。 从很久以前开始,我就很执著要做一个温暖的人。其实“温暖”这个词特别地模糊,但我就想着,只要我能多多善待他人,用真诚的心去帮助身边的人,给予他们正能量和鼓励,那么我就算是个温暖的人吧。若当了一个温暖的人,或许大家会比较容易接纳我,喜欢我,那时的我是这样想的。 “要爱自己多一点”。对于身边的人,我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祝福语的最后一行也会出现这一句。任何大日子小日子,时不时我就是写个小纸条鼓励身边的朋友。或许正能量真的会传染,看着身边的朋友开心着,我心情莫名也会美好起来。那时候,我的心思都放在身边人身上,每次都义不容辞帮他们解决问题。渐渐地,很多人安心地与我分享他们的秘密,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时,我也很享受着被人需要的感觉,那是一股被人肯定的力量。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我难以发自内心地快乐起来。经历了一些事情,我再也克制不了自己不去转牛角尖。就算身边的人如何称赞我,给予我多大的肯定和鼓励,我的内心却不断地在自我否认,自我批评。无论结果如何,我始终认为自己做得不足,不够努力,不够优秀。背负着那么多人的期待和指望,我面对着不仅仅是那些眼光和压力,更多的是内心的恐惧、不安和无助感。就算表现得那么完美,可是我依然害怕着自己不被喜欢、害怕自己哪天不被需要了,因此只能不断鞭笞自己要变得更好,才能成为大家喜欢的模样。 那时候没发现,我已经慢慢地迷失了自己。我的内心变得越来越脆弱,自我价值动摇不定。每天被糟糕的情绪笼罩着,但又害怕身边的人看到自己的脆弱,只能拼了命去压抑自己的情绪。那时候觉得特别可笑,每天表面上努力表现得那么乐观,忙上忙下帮别人解决的烦恼,鼓励身边的人要好好地爱惜自己,背地里本身却不断地指责自己、厌弃自己。对于他人那么宽恕,对自己却特别地苛刻。 我开始不敢再对自己说那句“要爱自己多一点”。我质疑自己是否遗失了爱自己的能力,所以才没发现,事事都以他人为主的自己变得那么地懦弱。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能伤害到我,但其实最大的加害者,是我自己。那些自我诋毁的话,那些不敢面对的过去,已经把我伤得遍体鳞伤。总是叫别人要看开一点,但自己却一直困在自己的心魔里,多么地讽刺。 其实我都知道,我心里的伤口难以愈合。有时候看似要痊愈了,一个不小心没照顾好,它又开始发炎化脓,一直在恶性循环。那阵阵的刺痛感每天提醒着自己我有多糟糕,连自己都没办法照顾好。我无法鼓起勇气去面对自己的过去,而那些过去成为我心里的刺,不断地隐隐作痛,无论我耗费多大的力气都无法把它拔出来。 可是到了某一天,我开始问自己,“为什么我一定要做一个温暖的人呢?”当时的我发现,自己一直以来强逼着自己要变得更好,其实都是为了去满足他人的期望。那段为了他人而活的日子里,我丧失了许多表达自己的勇气,我害怕承认我的脆弱,我不敢说出我累了。伪装的欢乐模样的确是大家喜欢的,可那并不是真正的我啊。 我还不够勇敢地去面对自己的过去,还没准备好去安抚我的伤口,还没学会去接纳我的不足。但是为了掩饰我的慌张和不安,为了成为那个别人眼中“完美”的自己,我只能假装一切都没事,对自己的伤口视而不见,任由我内心不停地溃烂。 It takes time. 또 시간이 들겠지 我还需要一点时间。 我依然相信着时间会愈合一切,但每个人所需要愈合的时间都不一样啊。我始终觉得,为何一定要走出来,才算是“爱自己”的表现呢?我就是无法摆脱过去的自己,无法放下那些糟糕的情绪。即使是这样,现在的我选择去面对自己的伤口,愿意给予它一些时间。那些我所痛恶的自己,也是组成我的一部分,而我不想舍弃他们。 很多时候,我也会质疑读着心理学的自己。明明自己心里还带着伤,明明自己还不够坚强去面对一切,凭什么自己要去温暖其他人,去帮助其他人。可是啊,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那根刺,也许有的人已经学会如何与过去和好共处,也许有的人还未意识到心理的那个伤口。我经历过,所以知道有些过不去的坎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跨过去,有些伤痛是需要一辈子去消化。有些伤口就算愈合了会留下永久的疤,不断地提醒着自己曾经有那么地艰难。因为我经历着,所以我知道那是多么的不容易,因此我才想在这段成长的路程给予陪伴。 我一直庆幸着,身边有人爱着我,爱着一个也许连我都还无法爱上的我。无论表现得多么勇敢坚强,但我知道我心里的伤口依然在。但是,我也依然还在这里,还没放弃我自己,还在学习要如何好好地去爱自己,善待自己。 最后一篇文章,写得有点凌乱,也没有太多的正能量。但我想说的是,我们都难以去接纳真实的自己。即使身上带着伤,但始终都要相信着,你总会慢慢地找回爱自己的能力。 谢谢大家这12个星期里的陪伴和包容。小女要毕业啦。 我是家怡, MY心理学的实习生, ...
中文文章

心理治疗的奇闻趣事:我可以开强迫症的玩笑吗?

#心理疾病 #开玩笑 “Mr Gary, 当时我就是做了这个动作, 当时他看着我笑,还觉得我很好笑, 请问我这样做对吗?” 一位家长坐在我的眼前, 在空中仿佛抓着绳子, 做了几次拔河的动作, 而我的个案(他的孩子)就坐在她的旁边。 他所做的动作, 其实是我和她的孩子在心理治疗中的一个练习。 当时我扮演了个案的 “强迫症”, 和个案示范拔河, 来帮助他理解 #他和强迫症之间的关系。 在我们之间的 “拔河演习”中, 我一直挑战个案,他拔得越大力, 我就拔得越大力。 个案就说:“我应该要松手比较好”, 比喻了他想要放下和 “强迫症” ...
中文文章

人活在世上,为什么一定要努力?

人活在世上,为什么一定要努力? #32 不那么心理学的心理学 – 你的汤米 大家晚上好啊。又是星期五了。相信有一大部分的读者,在这个时刻都已经累坏了。也许今晚难得和朋友聚餐,或是终于可以好好的休息了。星期一忙到星期五,也许每天加班,生活中又添加了一些新的挑战。 日复一日,天天都那么忙,而时间却越过越快。一转眼,2020就来到了七月分了。有时候在夜晚的某一个瞬间,的确会忍不住问自己,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生到底要忙到几时才够? 而这一道看似的哲学题,也许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充分的思考,我们就被手头上的事情给打断了。而每一次我们再问自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还是在问题的起点,并没有前进。有时候甚至会害怕,会不会我问多了,我自己就会就此失去了打拼的动力。会不会在这个不停转动的轮子上,停了。 而我自己最近对这个问题却十分有感触。连续不断的加班,不断的面对各种新的挑战,时间和体力都明显感觉到不足,但是却不敢停下来。因为时间还在前进,问题还存在,我必须解决它。 由于每个星期五,我都得为MY心理学写一篇文章,这也逼着我去思考生活上的某个问题。这个星期,我选择继续思考“人生为何要努力”这个的问题,进而写下我当下的感想。 #第一:努力是为了让你看起来毫不费力 上中学时,我有一个学霸同学都选择在上课时睡觉,而成绩总是全班最猛。(你是不是也认识一个这样的学霸?) 而大多数人都以为他就是比别人聪明,就是比别人更加容易明白老师教的东西。一切看起来毫不费力。当然我相信他是真的比别人更加聪明。 直到有一天,他和我们说,“你以为我没有努力吗?只是你们没有看到我努力而已。” 我们总是看到结果的美好,却忽略了过程的辛苦。 而在踏入社会后,责任越来越重后,我才渐渐开窍,明白努力的重要性。不是短时间的努力和冲刺。而是长时间的累计,学习,反省和试错。 在无数的夜晚,总是想起身边厉害的朋友。不是要他们比较,而是明白原来这就是努力的滋味啊。 而努力,确实会带来成长。但是真的。。。我们得努力,才会看起来毫不费力啊。 #第二:努力并不一定有成果 努力确实会带来成长。但是长大后才发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其实就是这世界上最好的投资。 因为很多时候,一份耕耘,连半分收获都没有。我们努力时,还必须考量努力的方向,努力的方法,努力后如何最大化这份成果。 有些人努力了很久,才发现原来这条路是行不通的。确实我们总会从中学到一点东西,但那就是我们的半分收获。 努力和收获往往不成正比。 ...
中文文章

终极辩题:有钱就会幸福吗?

终极辩题:有钱就会幸福吗? 我对于快乐这个话题非常地感兴趣。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我们快乐?从小无论是从家庭,或者是朋友和媒体的渲染下,我一直都认为金钱是我们幸福快乐的泉源。所以小时候,为了想讨父母开心,让他们觉得快乐,常常会说,长大后我会买什么什么给你们,我要带你们去哪里哪里(当然还是没有这个能力啦)。到了大学,更是觉得金钱非常重要,因为有很多东西想买,却没有能力,和父母开口又觉得不孝。现在开始工作了,终于可以满足到自己物质上的需要,但又发现到其实也没有想象中的快乐。 对于这个问题,辩论的声浪一直都持续不断,有些人说金钱可以买快乐,有些人说金钱不能买快乐。最常听到的就是有钱不是万能,但没有钱就万万不能。那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很好奇地上网找了一些心理学对于金钱和幸福感的研究,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来猜一猜美国人在2015年的时候,花了多少钱在乐透呢? 是#700亿美金的天文数字!等同于人们花在购买书籍、音乐、电影还要多。那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呢?其实就是想得到更多的钱,仅此而已。 因为我们普遍上都会认为有更多的钱等同于更多物质的享受,也等同于有更快乐的人生。 他们做了一项研究,就是对比1940s 年代的美国人和二十世纪的美国人,到底那个年代的人更开心。在1940年的美国人,除了是二战,当时只有2/3 的人有室内冲凉房和热水,也根本没有像现在的洗碗机,机器人吸尘机,Ipad等等等的物质享受。在物质上,2005年的美国人是远远超出1940s 的美国人,但在快乐指数上竟然还掉了个0.3 的指数 (7.2/10) 。换句话说,物质上面的富足在整体来说并没有提升人们对于快乐的平均指数。 那就是说,钱不重要了吗?不是的。钱还是能增加我们的幸福感的,但只是到某个程度。 很多人认为要得到很多很多很多的钱,生活才会快乐,但不尽然是这样。美国有项研究显示,钱和幸福感的关系其实并不是条直线,而是条曲线,那就是当美国人每年可以赚取$75000美金的时候(大约是6000++美金一个月),金钱收入对于幸福感指数的影响是微小的。 换句话说,只要我们能月入6000一个月,幸福感就不大会被收入影响了,因为我们的基本需求都被满足到了。 所以钱还是重要的,但它并不是幸福和快乐的泉源,也不是人生的全部。因为人的幸福感要比想象中复杂多了 (下次会写个文章说说如何增加我们的幸福感。) 我们都很认真的上班,认真的生活,努力地挣钱,心想只要赚更多的钱,自己和家人就能过上更幸福、更自在、更舒适的生活。我相信这都是大部分打工族努力的理由,合情合理。但是有没有发现到,其实我们很多人已在不知不觉中掉入了金钱的循环陷阱。 刚出社会工作的我们,在社会资源和物质层面没那么强大的时候,常常会有种匮乏的感受,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其它人,总是觉得别人的生活好过自己。 所以我们都很努力去追逐金钱,希望透过赚更多的钱,能让生活更富裕,也就更快乐。 而往往当我们达到我们所设定的目标的时候,心中仍会有匮乏和不足的感觉。再加上资本主义的趋势下,于是我们想要更多的钱,陷入了无止境的金钱黑洞,忘记了当初赚钱的初衷。 我常常在诊疗室里问个案一个问题,“如果你有无限的钱,你最想做什么?”个案往往都会回答说,“我想要环游世界”,“我想买间房子给家人”,“我想给爱的人买ta喜欢的东西”。 ...
中文文章

如果我们不再为失去的东西哭泣,那还有什么值得我们珍惜的?

“请问你们真的能完全医好ta吗?” “请问你们能去除ta的忧郁症吗?” 那天是星期天,所以就算预约排满了,也因为排得有点松,一个小时只需见一个个案,所以等候厅也蛮舒适的,既不拥挤,也不嘈杂。 在亲人和个案抵达我们的中心后,填完登记表格,个案便进入了房间,和心理师会面,而我则在柜台后做自己的事情。 大约是在个案的治疗session进行了将近半小时吧,ta的亲人才和我开始闲聊。 “你们是几时开的?” “两位心理师做这一行多久了?” 然后就进入正题: “心理治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你们是怎样 ‘医’ / ‘治疗’ 病人的?” 然后才问了开头的那两个问题,我也猜测这是问者真正想要了解的,也是 ta 和我开启话题的目的。而我心想,终于来到了正题。 被问的那一瞬间,我稍微呆着了,不是因为我完全不会回答,而是因为这个问题很难向问者透过短短几句话就完全解释好。 而我也明白,有许多人对于心理健康,或心理疾病等等概念,还不完全理解,这不能怪他们。 大家都有责任互相教导,也有义务互相学习。 这需要花上许多时间和力气。对方肯踏出第一步,这也是小小值得庆祝的事,就算问题的出发点来自于身边亲爱的人的不幸,也是个学习的机会。 Ta 的脸上充满质疑,好像依然不可相信心理治疗,单单透过和心理师对话,就能 ...
中文文章

我们不擅表达,是因为害怕揭露自己内心的恐惧。

随着实习的日子快结束了,前几天庭锋问了我:“你享受写文章的过程吗?”。说实在的,刚开始实习的时候,准备每个礼拜一的文章真的好吃力。虽然中学时期被逼一直写稿参加比赛(很幸运曾经获奖2次),但毕业后就再也没动过笔了,很多的词语已经开始生疏。一方面对于自己写的题材很挑剔,一方面害怕无法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我是一个不擅长表达的人啊。” 一向来,比起主动地去制造一个话题,我比较擅长于在旁默默地聆听。无论面对着的是陌生人还是认识的人,无论是正式场合还是日常八卦,很多时候的交谈里我都特别得紧张。每次开口时,我总会在脑海里预习一遍自己想要说的话。因为害怕说错话,害怕自己提出的意见不实际,害怕自己的故事无趣,在谈话里我总是特别的拘谨。因此,许多的用词和话题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后我才敢说出口。 因为有了太多的顾虑和担忧,与其日后不小心出错,我索性选择保持沉默。除非遇到的场合是需要由我主动去带领的,不然很多时候我都会当一个聆听者、配合者。记得中学时期社团要选干部时,当时有senior这样告诉我:“家怡,你太安静了,所以我们看不到你的野心”。当时听了不少这样的评价,我也无法去衡量那些失落感和挫折感对我的打击有多么地严重。 “对啊,我就是话少,总是不表达自己的感受,就注定要吃亏的”。的确,不善交谈,别人无法知道我们的感受、想法、或者意见。可是,为什么我们那么怕去表达自己呢?其实,我们真正害怕的,是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害怕说错话,因为担心着自己在别人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我们的潜意识里总觉得自己说的话或者举动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因此我们变得特别小心翼翼,把很多的心里话都藏在了心底。 “如果我讲了实话,Ta会不会觉得我不善解人意?” “如果我提出这个要求,Ta会不会觉得我很小气?” “如果我表达了我的意见,会不会伤害到Ta的感受?”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被认可,能够得到大家的喜欢。但由于对自己没信心,我们一直处在恐惧和担忧中,担心着自己不被喜欢,担心着自己没能按照别人所期待的那样。别人无意间的一个眼神、一句回答、一个举动,我们会不自觉地去放大所有小细节,并用我们的方式去解读。我们不断地担心着别人是否会误解自己,慢慢地我们开始重视别人的看法和感受,渐渐地忽略了自己。 对于我们没有把握的事情,我们不敢再轻易地说出来。我们开始去讲别人想要听的话,去做别人期望我们完成的事情。到最后,我们害怕的,终究是自己无法成为别人喜欢的模样。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过于要求自己,希望着自己表现的样子是完美的,不留下任何缺陷。但我们似乎没察觉到,真正囚禁着我们的,是我们的 #自以为是。我们自以为自己所说的话容易得罪别人,我们自以为别人不喜欢我们诚实的样子。我们预想了自己在别人心中最糟糕的那一面。因此为了预防自己变得那么不堪,我们自以为地认为自己必须活成别人心目中美好的模样。 在许多关系里,我们越是把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埋在心底,别人越是无法好好地去了解我们。我们没能好好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他人又没有读心术,当然并不知道我们的需求和感受,也不清楚我们的界限在哪里。我们不去好好地表达自己的不舒服,不去表达自己的委屈,我们又怎么能期待别人能心有灵犀知道我们心里所想的呢? 我想说的是,有的时候,我们可以不用活得那么小心翼翼,我们可以努力地为自己发声。我们缺乏的,纯粹只是去表达自己内心的勇气。回答开头的问题,我还挺享受整个写作的过程。很多说不出口的话,在这三个月里,很庆幸能够通过文字来记录我的一些情绪和想法。或许写法很生疏,或许表达得还不够完整,但我依然还在学习着如何去表达自己的内心。同时,也希望能通过我的文字,能够给予和我有类似感受和过去的人们一点点的慰藉。 谢谢每一个耐心地读完我的文章的你们。 我是家怡, MY心理学的实习生, 与你一起,从心出发。
中文文章

心理治疗的奇闻趣事:幸好你没有要改变我。

#幸好你没有要改变我 “说真的,我很开心, 幸好你没有要改变我。” 隔着荧幕, 我的个案对着我笑着说。 我带着耳机,看着她的微笑, 瞅着眉头,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在这之前, 我大概说了她长期做的某些行为, 是因为过去的经历,这是可以被理解的, 甚至在当时的情况是“理所当然。” 当我还来不及反应的时候, 她又接着说: “你知道吗, 每一次和你线上心理治疗后, 我的家人都会急着问, 你是否有控制了我的情绪, 或者是改变了我的想法。” 她停顿了一下: “每次听到他们这样说, 我都超不爽的。” 她是笑着这么说的, 是的,她是笑着这么说的。 ...

Posts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