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我不是懒惰,我只是有忧郁症。

我:你平时没有做工的时候喜欢做什么? 个案:以前很喜欢读书,现在什么都不想做。可以躲房间就躲房间咯, 最舒服了。 我:那现在在房间做什么呢? 个案:在床上咯,连刷电话都不想刷,就很闲咯。 偶尔会跟家人出去吃饭,不过很懒惰要出去。 我:你听起来很累。 个案:对呀,就是非常累咯。 忧郁症患者常常会被误以为很懒惰, 因为ta们常常会躲在房间里, 什么都不想做, 非到必要的时候, 是不会想要从房间出来的。 很多人都会尝试鼓励ta们要出去走走, 晒晒太阳,和朋友聊聊天, 去做做运动等等, 对于鼓励忧郁症患者的口头禅常常都是, “你不要想那么多啦!” “把自己弄忙一点就不会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了。” “不要那么负面咧你。” 在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候, 常常会不知道什么情况下, 突然感觉厌恶厌烦,想要发脾气, ...
中文文章

对 “励志自助“买单:不是因为你自身的不足,而是他人说服”你不够好“

#秘密 我觉得我必须坦白。 我还记得那本书的封面。 还记得几排书架满满都是那本书, 就那本,排满了至少三、四个书架,不管是哪个书局。 MPH,大众,Borders,甚至是家附近的文具店内偷偷复制印刷。 全都是 Rhonda Byrne 的 《秘密》。 畅销了近 5-6 年吧。 我家里就有一本。 也忘了到底是谁买的,只知道不是我(除非我真的是失忆了)。 一天放学后回到家就看到躺在桌子上,还留有全新书籍特有的味道,页面毫无破绽,新鲜出炉。 翻了几面,觉得还蛮乏味的,就搁置一旁不理。 只有在几天后,几个星期后,才发觉这本书像风暴一样,让全世界读者着迷。 说这本书可以改变你的一生,可以颠覆你对人生的看法,让你从此不在一样。 于是便试着再重新读读看,看到底有多特别。 同样的,读了两三面,还是一样觉得乏味,又丢在一旁,然后从此不读。 但偶尔,在逛书店时,还是会满怀好奇心的去随手拿起在书堆里的那本《秘密》然后翻翻看,总是害怕会不会是自己看漏了什么,还是自己不够修养,所以才看不懂。 ...
中文文章

你如何判断自己进步呢?

#42 不那么心理学的心理学 – 你的汤米 在发布了上一篇文章后(“老板给RM3000,我就做RM3000”),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如何计算这个RM3000的价值呢? 更加宏观的是,我们到底定义我们值更多了?我们又到底如何知道我们进步了? 这里我就分享我自己目前收集到一些资料和想法: 第一:傻瓜指数 也就是说,一个人觉得自己多久以前是一个傻瓜?半年、一年还是十年?这代表了一个人成长的速度。 如果你的指数越短,就代表你进步得越快。相反的,如果你觉得三年前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聪明,那么也许你得开始思考你是否有在进步。 (所以我总是觉得,如果一个人从来都没有变过,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 想想半年前做的一个决定,想想半年前面对的挑战,如果由现在的你去重新挑战,你是否会做得更好?如果你觉得半年前的你太傻了,那你也许开始进步了。 为什么说也许呢?因为行动还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认为你不该这么做,但是你还是重复一样的行为,那么你还是在原地踏步喔。 有一些人就是卡在思维和行动上的不一致,所以不能前进一步(举个简单的例子,知道喝太多酒,喝到烂醉是不好的,但是还是不能控制自己在星期五的晚上,把自己给灌醉) 第二:生产价值提高 这个点就和工作这件事,有较高的连结性。一个人的薪水/金钱回报,通常是由他们的产出来决定的。(只靠拍马屁或是关系的就不在讨论范围)。 你能生产越高的价值,你就越值钱。比如说你能帮公司赚更多钱(increase revenue),或是帮公司更省钱(reduce cost),这些都是生产力的计算范围。 在一个行业久了,生产力会有几种变化。比如说你是一个customer service agent,你一个小时可以解决10个案件。而进步的方式通常有以下三种: 1. ...
中文文章

在迷茫的同时,我探索到更好的自己。

人生中总有面临各种大大小小的迷茫的时刻, 像是初中升高中时要选择文理科, 或者是中学毕业要选择大学科系。 但目前的我面对过人生中最大的迷茫就是大学毕业后的出路。 相信大家都有听过“毕业就等于失业”这句话, 这句话对当时的我来说带来不少的焦虑感, 毕竟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受到教育的灌溉, 毕业了就像是一时之间脱离了原有的“舒适圈”, 因此而感到慌张失措。 或许是因为在大学时期sem break只有一个月, 当我在毕业了一个月之后也开始感到不安, 所以我开始穿梭在各个求职网站中寻找我的“未来”, 而最后误打误撞中我从事了一份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 但是啊一切也不是那么的顺遂, 在这段期间我反而比刚毕业时更迷茫, 我发现我渐渐失去了原本的自己, 开始迷失了人生当中的乐趣和意义, 我问我自己: “这真的是我想要过的生活吗?”。 同时我也一直陷入自我怀疑(Self-Doubt)当中, “为什么朋友也和我一样都是从事第一份工作,但好像只有我选择错了呢?” “当初我是不是鲁莽做了这个决定呢?” ...
中文文章

心理治疗的奇闻趣事:我可以讨厌我的父母吗?

“这么久了, 我以为我可以摆脱这个讨厌的感觉, 原来到现在我还是发现我很讨厌他们。” 接下来, 个案没有说话了, 握着拳头,眼泪流了下来。 咨询间里,一如往常, 一片宁静,剩下哭泣的声音。 每一次见了个案后, 准备下一个个案的时候, 我都会要求上个厕所, 或者是喝杯水。 让自己转换模式, 准备见下一个个案。 而这一次, 我有比较长的时间, 等待下一个个案。 而一个人坐在沙发上, 对于这个瞬间思考了一下。 问下你们, 你是否有曾经憎恨过一个人? Ta 是一个曾经背叛你的“朋友”? ...
中文文章

累了,你会选择继续努力,还是选择休息?

#35 不那么心理学的心理学 大家晚上好,又是周五晚上,你最喜欢的时间,也是汤米时间喔。 其实正在写着这篇稿时,已经是晚上十二点了。五分钟前,我还在回复工作上的最后一封email。工作很忙,但是这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忙完了工作后,我们发现我们还在原地踏步。 成长=压力+休息 (这个公式来自一本书: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巅峰) 但是压力这个话题也是挺大的。这里我们就先说努力这件事。 我相信大家都可以很容易找到许多方法去努力。一万个小时定律,刻意练习,甚至是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在网上,书局,甚至是Youtube,都可以轻松的找到相关的资料。 在这个时代,其实大家都很努力。 至少在我的身边的朋友,我还没有看到非常懒惰的。说一些不好听的,有一些朋友,我自己认为,年过25,他们应该放弃进步了吧。但是在见面时,我会发现他们的思维,想法甚至行动上都已经有了十分大的改变。 努力其实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常态。不同的是有些人努力60分,有些人努力120分。而看着努力120分的人,我们也忍不住热血起来。忍不住把我们的60分努力加个20分,好让我们自己不那么“懒惰”。 (我们的三位MY心理学同志们就是120分的魔鬼,所以我会把这本书放在我们的中心的。突击检查他们有没有去读。) 但是努力,其实只完成了一部分的成长。休息,看起来不像,但是却是另一个成长重要的部分。 也许很多人会说:休息,谁不会啊。我就是最擅长休息的那一个! 这里我想问:你休息的时候,会做什么呢? 如果你的答案是:看戏,划手机,发呆。。。那么我想告诉你,发呆的休息方式也许是最好的。 尤其是每个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随时都能上网。这就让我们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其实都被智能手机给夺取了。 我们已经很难找到一个较长的时间,让自己的头脑发呆,放空。我们不断地利用手机,吸收着大量的资讯(而很多资讯其实是没有用的)。我们其实都没有让大脑真正的休息。 这里我就不用干货来轰炸大家的大脑,分享大概的思路。你们可以上网查下资料,或者是买下刚才提到的那本书(不是业配,所以没有链接啊。) 1. 冥想 (包括正确的呼吸方式。尤其是呼吸方式。但是这个资料一定要好好的翻阅和对比不同的资料。网上很多资料都不大正确) 2. ...
中文文章

改变自己都那么难了,何况是改变别人。

我曾经问过很多人,为什么要学心理学? 其实不需要问, 如果我们到书局去看, 很多作者都会写类似关于操纵术,心理读取之类的书籍。 因为正是想要满足市场需求才会写出来的书。 说明了,其实很多人的心底, 都想默默地学习操纵别人的秘术, 改变别人的想法, 把身边人的三观, 都变得和自己贴近一些。 其实有大部分的咨询中心的来访者, 都因为“人际关系”出现了一些困扰, 不管是亲密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 因为三观的不一样, 所以导致了很多争吵与困扰, 所以常常会听到个案诉说到: “你可以帮我劝劝ta吗?” “为什么他就是不改变呢?” “ta到底是什么想法?” “为什么ta要这样对我,我对ta那么好?” 最近因为Covid-19, 网上流传着一个#hashtag, #说什么也不愿意戴口罩的长辈 ...
中文文章

与其学习如何控制情绪,不如先学习认识情绪。

“我要如何控制我的情绪?” “我觉得我太过暴躁了,要如何改善?” “要怎样才不会生气?” 时不时,在我醒来时,拿起咨询中心专用的电话时便会看到这样的信息。 上个星期,我们也在两个直播里(一个在我们MY心理学自己的脸书上,另一个是和健康时尚一起的直播)讨论了有关情绪管理的课题。 所以最近这几天,脑海里都尽管是情绪,情绪,控制情绪的。 很多人都说,现在的人越来越不能控制情绪了。 说现在的人一点点小事就已经崩溃,或很容易烦躁。 美国那边更惨,因为年轻一代想为社会带来改变: 去除种族歧视,去除性别歧视,等等。 却被老一代的标签为 “triggered”,容易发怒,脾气不受控。 我反而觉得现今社会缺乏的是善于表达自己情绪的管道。 与其说是情绪泛滥,更加像是情绪低潮。 大家都开始和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脱节,不懂得什么时候该好好的哭一场,什么时候该笑,或该生气。 打个比方,现今服务业泛滥的商场上非常讲求服务的品质,而这个包含了必须时时刻刻都微笑,时时刻刻都必须保持友善的态度迎接客人。 当然这不是坏事,能够以健康的方式和另一方沟通,这样才能达到沟通的效果和目的。 但也因为这样,我们养成了每天早上都必须带上面具上班的习惯。 有些人,这个面具还蛮容易摘下的,可以随时切换; 而有些人,这个面具替换了他们原本的脸,已经变得不知该如何才能表达自己当下真正的想法和心情。 久而久之,这只会让他们更加远离自己的情绪。 这个不单单是发生在服务业,这只是一个非常简陋的例子。 生活周遭里,我时不时也会听见一些朋友和亲戚在分享自己的生活遭遇时,尤其在分享自己对于某些事情的情绪反应时,突然吞吞吐吐。 ...

Posts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