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分心、冲动、人际“笨拙”:叛逆还是 ADHD/ASD?——马来西亚家长的识别与支持指南

当孩子总是坐不住、作业拖到半夜、说话常“插队”、同学觉得“很怪”,家里常听到两种解释:“就是不专心”“叛逆”。但对许多家庭来说,背后可能是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或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特征。这篇文章从家长角度,把识别—差异—支持—学校协作—心理治疗一次讲清楚,让你不再用“个性标签”误解孩子,也知道学校可否、以及如何提出评估与课堂调适的需求。 一、先厘清:ADHD 与 ASD 的“核心特征”是什么? ADHD:注意力—冲动—活动水平的调节困难 注意力:易分心、丢三落四、完成任务靠“最后一刻爆冲”;在“有趣/高刺激”任务上能超专注。 冲动性:不等轮、打断别人、想到就说/就做、情绪易爆。 活动量:坐立不安、小动作多;青少年可能呈现内在焦躁而非明显跑跳。 功能受损:作业、时间管理、规划组织、长期目标执行困难。 ASD:社交沟通与感官/兴趣的独特模式 社交沟通:难读懂暗示与表情;话题黏着自己兴趣;对人际“距离与轮替”较不敏感。 行为与兴趣:高度专注(special interests)、规律/重复行为;对改变抗拒或焦虑。 感官处理:对声音、灯光、触觉、味道过敏/迟钝;拥挤环境容易“过载”。 优势:细节观察强、规律性好、在兴趣领域深入钻研。 小提醒:ADHD 与 ASD 可以并存,并常合并焦虑/情绪低落/学习困难。判断不靠“单一行为”,而看模式 + 程度 + ...
中文文章

青少年性与两性/界线与安全:马来西亚家长的沟通与应对指南

“他才 14 岁就说有女朋友了。”“她被同学逼着要‘交换照片’,不发就威胁公开。”当性与两性的议题提早闯进家庭,很多家长会慌:要不要管?怎么谈?如果已经被勒索怎么办?这篇文章以马来西亚家长的角度,把早恋沟通、同意与界线、网络裸照勒索(sextortion)预防与应对、以及心理支持一次讲清楚,让孩子既能学会爱与尊重,也能懂得保护自己。 一、为什么要“越早越好、越谈越轻松” 孩子会从别处学:同伴、短视频、匿名论坛,信息常带“爽点与笑点”,但缺少安全与尊重。 知识减轻羞耻与恐惧:当孩子知道“身体如何运作、同意如何表达、危险如何识别”,更能主动求助而不是躲。 家长的沉默会被解读为禁忌:禁忌让孩子更难说出发生了什么。 谈性不是鼓励性行为:是把“选择权与安全感”交回给孩子。 核心:把性教育从“道德评判”转为信息 + 价值 + 技能三合一。 二、早恋:从“禁止”转为“会谈、会看、会界线” 1) 三个关键判断 对学习与生活的影响:是否出现显著分心、作息紊乱、情绪大幅波动。 关系的质量:是否互相尊重、是否能在不同意见下冷静沟通。 风险行为:是否有同伴压力、酒精/药物介入、私密影像交换等。 2) 家长的开场脚本(不指责、可继续) 先说立场:“在我们家,关系里最重要的是尊重与安全。” 再问经验:“你最喜欢他/她的哪些地方?你们遇过什么不合时的情况?” ...
中文文章

同伴关系与孤独、被排斥:马来西亚家长的社交支持提升指南

“他放学就冲回家、不参加社团,也不和同学出去。”“她有同学,但没有可以讲心事的朋友。”当孩子长期没有亲密同伴,或在班上被排挤与忽视,家长自然会担心:会不会演变成抑郁或自伤?我能做什么,帮助他(她)找到属于自己的同伴圈? 这篇文章从马来西亚家长的角度,系统整理识别—理解—介入—复原的关键做法,让“交不到朋友”的无力感,变成可执行的连结计划。 一、先厘清:害羞 ≠ 社交退缩,关键看“功能与痛苦” 1) 害羞(性格特质) 在陌生场合较慢热,但愿意并能逐步加入。 有 1–2 位稳定同伴;不影响学习与生活。 内心不强烈痛苦,只是偏向安静保守。 2) 社交退缩(需要关注) 为避免尴尬或被拒绝,主动回避同伴与活动。 功能受损:拒社团、拒小组作业、频繁独处;情绪低落、睡眠紊乱。 被动卷入霸凌/边缘化:经常被忽视、被当“临时补位”。 要点:当“孤独感 + 功能受损 + 明显痛苦”同时出现,就要启动社交支持计划,而不是再等“他(她)长大就好”。 二、家长要留意的“红旗信号” ...
中文文章

青少年学业压力与学校适应(拒学/逃学):马来西亚家长与学校的协作指南

从小学升上中学,科目变多、老师与同学全换、通勤更远、作业与考试密度提升。很多孩子在这个阶段出现情绪大落、早晨起不来、说不想去学校。家长最困惑的两个问题是:这算“拒学”还是“逃学”?要不要请长假?学校辅导能做什么?这篇文章以马来西亚家长的角度,把判断—原因—家庭协作—学校配套—心理治疗一次讲清楚,让返校不再只是“拖着去”,而是有方法地回到节奏。 一、先分清:拒学(School Refusal)≠ 逃学(Truancy) 拒学(多见于焦虑/适应困难) 动力冲突明显:孩子明知要去,但一到门口就崩溃、肚子痛、想回家。 家长通常知情:清晨反复挣扎、迟到/缺课有与家长沟通。 情绪与身体反应强:惊恐、呕吐、头痛、哭闹、强烈依恋家人。 动机:回避焦虑源(新环境、同伴、成绩比较、老师点名、校园噪音等)。 逃学(以对抗/规避为主) 隐瞒与撒谎:装作上学、实则外出;家长常不知情。 情绪呈兴奋/刺激寻求:与同伴外出、打游戏、逛街等。 动机:寻求刺激、对抗规则、或已形成负向同伴圈。 要点:两者都需要介入,但路径不同。本文聚焦更常见、也更容易被误解为“懒散”的拒学/适应困难。 二、为什么孩子会拒学:三条常见底层路径 焦虑相关 社交焦虑/被排斥:担心被笑、被点名答题、走进班级就紧张。 分离焦虑:与家人分开会恐慌(常见于升学或家庭变动时期)。 表现性焦虑:担心做不好、怕犯错、怕考试;完美主义明显。 适应与感官负荷 环境变化大:班级制度、校车/通勤、作息不同。 感官过载:教室噪音、铃声、拥挤人潮让孩子生理性不适。 学习差距:基础薄弱、跟不上导致自我否定。 ...
中文文章

青少年社交媒体与游戏使用:不“闹翻”的界线与情绪依赖应对(马来西亚家长指南)

当手机成为孩子醒来与睡前的第一个与最后一个动作,当作业被“再刷五分钟”一再拖延,当成绩、作息与亲子关系都被牵动,家长会问:到底是正常的兴趣,还是“上瘾”?我该怎么设边界,不把亲子关系推向对立?如果孩子情绪离了手机就不安、暴躁,怎么办?这篇文章从马来西亚家长的角度,把判断—界线—协作—专业支持一次讲清楚。 一、先厘清:高使用 ≠ 必然上瘾,关键看“功能受损与失控感” 判断是否需要介入,不看“小时数”本身,而看以下三类指标: 1) 功能受损(Function Impairment) 作息:入睡延迟、夜醒刷屏、早起困难;周末昼夜颠倒。 学习:作业拖延、模拟考/测验明显下滑、复习被大量碎片化打断。 关系:与家人冲突频仍、与朋友的线下互动减少、活动参与度下降。 情绪/身体:焦躁、空虚、低落、头痛颈紧、眼干肩痛。 2) 失控感(Loss of Control) 设定了要停,但一再超时;删除 App 又反复安装;“最后五分钟”一次次延长。 把基本生活(洗澡、吃饭、睡觉)都往后拖,只为“先看完/打完这一把”。 3) 情绪依赖(Mood Modification) ...
中文文章

青少年霸凌与网络霸凌:马来西亚家长与学校的介入指南

当孩子在学校被起外号、被孤立,或在社交媒体上被群嘲、散布谣言、贴恶意贴文,家里往往先听到一句“我不想去学校”。许多家长会纠结:这是同学间的玩笑,还是霸凌?遇到网络霸凌又该找谁?学校能做什么、家里能做什么、需要报警吗?这篇文章以马来西亚家长的角度,把识别—干预—保护—复原的关键步骤一次讲清楚。 一、从“玩笑”到“霸凌”:家长要抓住的三要素 1) 权力不对等(Power Imbalance)施害者在人数、人气、体型、年级、社交影响力或线上话语权上处于优势;受害者处于弱势,难以自保或寻求同伴支持。 2) 重复性(Repetition/Pattern)不是一次性的冲突,而是持续或反复的言语/肢体/关系伤害;网络上则可能是帖文、群组动态持续出现,或被转发扩散。 3) 伤害性(Intent/Impact)不以施害者“本意”作为唯一判断,而看实际影响:羞辱、恐惧、焦虑、失眠、拒学、功能受损。即便对方说“只是开玩笑”,当孩子明显受伤、社交被排挤,就需要严肃看待。 小提醒:网络霸凌常见形式包括:起底(Doxxing)、散布谣言、造假截图、羞辱性贴文/表情包、恶意剪辑、私密影像/聊天记录外流、群组集体围攻、冒名账号等。 二、家长先看这些“红旗信号” 行为变化:变得沉默、拒学、请病假增多、社交退缩、频繁换座位/绕路。 情绪与身体:易怒、哭泣、惊慌、恶梦、胃痛头痛、食欲与睡眠紊乱。 学业与专注:成绩下滑、作业拖延、对原本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 线上线索:删号、退群、把手机反复锁屏、不愿在家长身边使用手机;或突然频繁查看讯息、担心“又出事”。 明显威胁:收到勒索、裸照勒索(sextortion)、死亡/伤害威胁、拍摄/传播羞辱性影像。 出现红旗并不是要立刻“对决”,而是尽快启动保护与记录:稳定孩子、保存证据、同步与学校沟通,必要时升级到平台/警方。 三、家庭的第一步:先稳定、再厘清、再行动 1) 对话三步:看见、命名、给选择 看见(事实化):“我留意到你这周三次说不想去学校,晚上也常作恶梦。” 命名(情绪化):“听起来你感到很害怕/很丢脸/很无力。” 给选择(合作化):“我们可以先和班主任/辅导老师谈,也可以先把证据存好再决定下一步。你想先做哪一个?” ...
中文文章

青少年焦虑与失眠:SPM/IGCSE备考期马来西亚家长指南

当孩子为 SPM、IGCSE 或校内评估紧张到半夜还睡不着、早上爬不起来、白天恍神发脾气,家里气氛也跟着绷紧。你可能在想:这是正常的考试压力,还是焦虑已经“超标”了?要看谁?家里能做什么?这篇文章以马来西亚家长的角度,把焦虑与睡眠问题说清楚,也告诉你心理治疗如何实打实地帮到孩子。 一、正常压力 VS 焦虑失衡:家长先抓住三个判断点 1) 持续时间与广度 正常压力:考前1–2周紧张、偶有睡不好,但随着考试结束逐渐缓解。焦虑失衡:紧绷与担心持续**≥2周**,并且从学业扩散到生活——连周末、假日也放松不下来。 2) 功能受损程度 看“影响力”而非表面表情: 睡眠:入睡困难(>30–60分钟)、夜醒多、早醒回不去,或白天嗜睡。 学习:注意力涣散、作业拖延严重、模拟考比平时差很多。 身体:胃痛、头痛、心悸、胸闷、冒冷汗、频繁上厕所。 情绪/关系:易怒、哭、避免谈到考试、与家人冲突增多。当这些影响到学校与日常作息,就不是“正常的紧张”了。 3) 思维模式 焦虑常伴随灾难化思考: “这次没 A 就完蛋了。” “我一定考砸,老师和同学会瞧不起我。” ...
中文文章

青少年抑郁还是情绪低落?马来西亚家长必读:判断信号与治疗方式

当孩子开始把自己关在房间、拒绝出门、对什么都提不起劲,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叛逆期吧”。可当这种状态拖了两个星期甚至更久,影响到学习、人际与日常作息,就不再只是“情绪低落”,而很可能已经触及青少年抑郁的范围。本文以马来西亚家长视角写给你:如何判断、如何陪伴、什么时候与谁谈、心理治疗到底怎么帮到孩子。 一、情绪低落 VS 抑郁:家长先厘清的三个关键差别 1) 持续时间与强度 青春期情绪波动很常见,但连续≥2周的低落、且强度明显(每天大部分时间心情低落或兴趣丧失),需要提高警觉。短暂的“考前焦虑”“吵架后的难过”通常会随事件缓解,而抑郁则像一层厚雾,久不散去。 2) 功能受损 看“影响力”而不是只看“表情”。若出现学习明显下滑、作息严重紊乱(日夜颠倒、长期失眠或嗜睡)、拒学、社交退缩,这已不仅是“心情不好”,而是功能受损的警讯。 3) 痛苦感与无望感 孩子常说“没意义”“我很烂”“我什么都做不好”,甚至出现死亡相关表达(如“不想活了”“大家会更好”),就要严肃看待。即使当面否认,也别轻忽他们曾经说过的话。 小提醒:家长可把以上三点当成“家庭观察表”。它不是诊断,但能帮助你更客观地判断是否需要专业评估。 二、家长最需要留意的“红旗信号”(Risk Signals) 1) 行为与情绪的改变 长期闷闷不乐、对原本喜欢的事失去兴趣 容易暴躁、与家人冲突加剧 睡眠改变(失眠、凌晨才睡、睡过头),食欲明显增减 常常“躲房间”、回避社交或活动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