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和我一样,是一个不像成年人的成年人?
在许多人眼里,成年是一件被期待和值得庆祝的事。
在一些东方国家的传统文化里,人们会举办成人礼来庆祝孩子的成年。
举例来说,韩国人通常会在成年的那一天收到成年3宝:玫瑰花,香水和吻。
玫瑰花代表热情喜悦的人生;
香水寄语活出自己的风格和人生;
吻则代表永恒的爱。
在西方文化里也有类似的成年仪式,父母通常会在孩子成年的生日那天赠送孩子一把钥匙,这预示孩子拿到开启一道人生之门的钥匙。
这个西方仪式也渐渐被传授到其他国家,就连我在成年生日的当天,父母也很有仪式感的送了我一条带有钥匙吊坠的项链。
成长是条人人都必经之路,可是成年到底是什么?
在马来西亚,合法的成年年龄是18岁。过了这个合法年龄后我们会得到许多权利和自由,其中包括考驾照的权力和婚姻自由等。凡达到18岁法定年龄的人都需要为自己做出的行为负责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成长的话,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iaget’s Cognitive Development)表示,18岁的我们已经拥有了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Erikson’s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表示,18岁的我们会经历身份危机并基本完成自我身份认同。
科尔伯克的道德发展理论(Kohlberg’s Moral Development)表示,18岁的我们懂得用法律和社会秩序来校准自己的道德观念。
可是这真的就是成年的定义吗?
难道我们都可以在一秒之间就变成大人吗?
—————————————————————————
小时候的我和大多数人一样,特别想要快点长大,恨不得一觉醒来就可以变成大人。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常常受到约束,我总觉得长大了就等于拥有了自由。可是到了成年后,我的想法却变了。
我曾经是多么的希望可以快点长大成人,可是当那么梦寐以求的愿望被实现后,我却开始怀念童年时候那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时光。
在成年后换来的不只是自由,更多的是责任。这也让我发现“成年”这两个字很重,重到我觉得自己撑不起#成年人这个标签。
再过多3天,我便22岁了。
22岁的我,刚刚大学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刚刚开始工作。
现在的我在法律上是成年人,可是心灵上我却处于一个很暧昧的状态。
在加入MY心理学之前,我可以算是一个无业游民。因为疫情的关系,我懵懵懂懂在线上毕业了;也因为疫情的关系,我无法很快地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
在这段两个月的空白期里,我常常在社交媒体上看见许多与我同期毕业的朋友们努力地想在社会里占一席地,父母的亲戚朋友也从问关于学业成绩的问题变成了就职工作的问题,甚至在前一阵子的奥运会上更看见许多与我同龄和比我年轻的选手们在为国争光。
那时的我表面上只是一笑而过,但其实内心却渐渐地变得复杂。虽然家人从来都没有强求我要有什么伟大的成就,可是我自身还是会因为那些比较和问题感到压力,迷茫,甚至是惭愧。
“22岁了还在家做寄生虫”,这是那时候我对自己的嘲讽,也是批评。
陷入这段迷茫期的我像是一艘没有帆的船,没有目标和方向。
然而直到有一刻我发现当我越想跟上追上别人的步伐,我却变得越迷茫,因为我只是盲目地在随波逐流。
那一刻,我决定了。
我决定放慢脚步,仔细的想想我到底想要什么和我到底可以做些什么;
我决定丢掉杂念,不再去在意那些无谓的比较而只是专注在我自己身上;
我决定相信自己,以我自己的速度踏踏实实地走我人生的路。
这样一来,我发现了我自己想要的未来,并为此而踏出了我的步伐。
我相信有许多人也和我一样,都曾经有过或是正在过着这样一段迷茫期。
18到25,是一段非常暧昧的岁数。这时候的我们不再是小孩,可是也算不上是大人。我们就卡在中间,进退两难,不知何去何从。
这时候的我们像是一只小丑鱼糊里糊涂地被放进社会的大海洋里,在不知道海底是有美丽的珊瑚还是凶猛的鲨鱼的情况下,我们只是拼命的想要在这偌大的海洋里生存下去。期间我们会不小心撞到石头,我们会面临被大鱼吃掉的危机,我们也会不小心被卷进黑暗的漩涡里。我们会经历种种难关,我们会变得满身疮痍。因为成年人的世界并不简单,我们需要变得强大,才能在这片大海洋里生存下去。
22岁,我到现在为之都没有过一刻认为自己是个成年人。
即使是在10或20年后,我觉得我依然不能堂堂正正的说自己是个合格的成年人。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份一辈子的功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虽然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人,可是我相信只要努力踏实的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好本分,成年人的世界也可能没有想象中的可怕。
这段旅程是我们都必须要经历的,无可置疑,它也一定会是一段能让我们获益良多的旅程。既然我们没有办法让时光倒流,那不如就勇往直前吧!
如果现在的你也正在为未来而感到迷茫或者是正在寻找成年的定义,我希望你知道,即使找不到一个正确的方向和答案,也不必感到灰心和失望。
因为成长总是不期而遇,希望你我都可以把握现在,憧憬未来。加油!
感恩你读完这篇文章。
我是Jing En,MY心理学的实习生,
与你一起,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