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Psychology
Founded on January 11, 2014, MY Psychology began as Malaysia’s first psychology platform, with a mission to increase psychological literacy among the public. Over time, we became the largest Facebook community for psychology in Malaysia, fostering meaningful conversations about mental health. Our journey continued to evolve, and on January 11, 2019, we opened our first psychological center in Kepong, Kuala Lumpur. With growing demand, we expanded our presence in 2023 with the launch of MY Psychology KK (Sabah) in Kota Kinabalu, bringing quality mental health services closer to more individuals.
中文文章

吴宗宪事件;感觉抱怨的人都不是忧郁症患者。

吴宗宪事件。 网友:“感觉抱怨的人都不是忧郁症患者。” 小编特地浏览了吴忠宪的粉丝页面,发现一些人的想法非常值得探讨,所以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一点自己的看法。 分两点: 第一点:你又不是忧郁症患者,你凭什么抱怨啊!? 原来我们需要是亲生经历才能发声啊。 原来我们不能用同理心来帮助别人发声啊。 原来我们读了三年心理学,做了六年心理学的研究,也不能发声啊? 原来社会上一些没有读过心理学但是有普通常识的人也不可以发声啊? 请原谅我的愤怒发言。 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想法。患者说他们的亲身故事时,的确很有力。但是如果是我们身边的亲人患有忧郁症而被人误解呢?我们的声音是否也一样有力? 打个比喻:难道就只有被性侵的人才可以为自己伸张正义吗? 这里并不是想要讨伐任何人。仅仅是分享说,如果一件事,错了就是错了,每个人都可以指出错误的地方。 如果有任何人问你说,“啊又不是发生在你的身上啦,你就不要这样激动啦。” 你要告诉他,“如果有一天,你被误解了,就算不是发生在我的身上,我也会为正确的事,发声到底。” 第二点:“我的出发点是好的!” 出发点可以是好的,但是言论产生的破坏力却是巨大的,所以整件事情还是错的。 由于是公众人物,发言的影响力比普通人大得多。因此错误的资讯也因此扩散得非常快。(也提供了一个机会让大家去呼吁和了解正确的忧郁症知识。) 这本身所造成的伤害就需要道歉和纠正。而不是纠结于别人有没有看到他的用意。错了,就是错了。道歉和纠正仅仅是基本的措施。 我们并不会去怪罪一个人的用意,但是也不能因为是好的用意,所以就可以胡乱发言。相反的,混了这么久的娱乐圈,应该知道一个公众人物拥有的影响力和责任。 这就是我们的一些想法,希望大家可以理性且温柔对待这个世界。 MY心理学,与你共勉之。
中文文章

患上忧郁症是因为不知足?

#患上忧郁症是因为不知足? 某位艺人在《综艺大热门》的节目上失言了。 他在节目上表示:“所有忧郁症患者仔细听着,忧郁症的原因都是因为这三个字,你了解以后,你就过关了,都是因为,听好了,站好,都是因为【不知足】,生命当中你要想的是拥有而不是失去的。” 看到这个影片后, 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还是非常不足的。 我想再次强调, 忧郁症,不是因为心灵脆弱, 忧郁症,不是因为意志薄弱, 忧郁症, 不是因为不知足。 忧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 一种会让人情绪低落,悲观厌世,自卑忧郁,食欲不振的病, 一种会严重影响患者家庭人际关系,学习,工作,日常饮食和睡眠的病, 一种会让人不断产生自杀念头和想法的病。 忧郁症绝对不是这名艺人所说的“不知足”三个字所造成的。 忧郁症的成因是社会(失业,丧亲和感情问题….),心理(心理创伤, 性格…….)和生理等等因素复杂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 听着,是不同的#复杂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而每个人都有这个风险患上忧郁症。 就算是人生胜利组,也有机会患上忧郁症, 这名艺人所说的三个字, 就好像是再告诉忧郁症患者, “你家里什么都有,不愁吃不愁穿,知足点,不要想那么多。” ...
中文文章

最可怕的不是吵架,而是我们不再说话了。

#最可怕的不是吵架 #而是我们不再说话了 在星期三直播的时候, 我们和大家谈论了自杀这个课题。 其中一个自杀迷思, 就是“谈论自杀会让一个人更想自杀”。 其实,谈论自杀, 不但可以消除 #沟通禁忌, 而且是开了一扇门, 允许对方诉说内心的挣扎; 也告诉他们: “It is okay to talk about it.” 并引导他们得到专业的帮助。 你也许会察觉到, 我们社会中的很多禁忌, 都来自于对于事情的迷思。 ...
中文文章

你是听天由命还是人定胜天?

#你是听天由命还是人定胜天? 2020才刚过了两个月, 不幸的事情频频出现。 心情,就像坐云霄飞车一样。 尤其是马来西亚人, 除了正在面对武汉肺炎的疫情, 最近政坛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马股受挫,经济受损,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除了增加人们的心理压力, 和对于未来的焦虑感, 也让很多身边的人都陷入了 低潮,困惑,无奈,无助的感觉。 賓州大學心理系的教授, 馬丁·賽里格曼提出了一项理论, 我们人会学会操纵及适应环境, 但假设我们所执行的行为, 并没有带来任何的实际效果/改变。 长期下来,这种行为将变得毫无意义, 而这导致我们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 称之为 “习得性无助感” ...
中文文章

不那么心理学的心理学 #8

不那么心理学的心理学 #8 大家晚上好,是我汤米啦。又来和大家聊聊一些深夜想法(虽然是前几天就打好的帖子,但都是在晚上写的喔。白天要做工啦) 承蒙大家的信任,最近心理治疗中心有些起步。也很感恩很多人,因为认识我们,读了我们的文章,愿意来见我们,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如果我不是学心理学的,我自己对心理治疗师都会再三考虑(怎样都要爬个几十篇文章才敢去看)。 今晚呢,就来聊聊两个东西。 第一:为什么大多数的Insurance都不保心理疾病? 这一点我想先声明,在这一方面,我并不是专业的。也想和各位大大讨论这个话题,为什么Insurance不cover心理疾病呢? 我自己粗略的见解是:Insurance的基本操作是“分摊风险”。十个人买保险,一两个人claim保险,这样保险的机制才能长期运营。而心理治疗并不像验血那样方便/客观。因为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主观的。虽然有一些数字指标,但是并不像人体那样直接。糖尿病的指数是多少就是高风险等。 而心里疾病的治疗状况也因人而已。和Gary + 庭锋聊过,有些人只需要三个sessions,就可以从新掌控自己的人生,而一些人就需要三至六个月。这就造成了很容易造假的风险。一个人已经痊愈了,却可以联合一些不道德的心理治疗师来诈骗保险公司的钱。或是还没有痊愈,却被保险公司怀疑诈骗。 我的立场还是要鼓励Insurance公司加快脚步去提供这方面的保单,但是我也明白他们所面对的难题。这里就让各位保险业的朋友/心理学界的朋友来分享一下你们的想法吧。 第二:心理治疗隐形的时间。 表面上看起来,我们中心的心理治疗一次是RM200(新加坡人我们不会算你新币啦)。一次心理治疗,除了第一次是90分钟,接下来都是60分钟。为了保证治疗的品质,一位心理治疗师在一天内见的个案不会超过三个(如果今天四个,明天会尽量减少。) 但是你的RM200,绝对超过你看见的一个小时。 在每一次见个案后,心理治疗师都必须写Note。这是为了记录个案的各种细节,也可以帮助整理思路,进而思考如何在下一个session提供更好的服务。它就好像你见医生时,医生会写的一些小note,但是比那个细很多。(第一次见的个案的note通常要一个小时来记录)。 当中还有很多碎片化的时间并没有算在内。比如我们的庭锋就分享过,他会在刷牙的时候思考他的治疗session,所以他的牙齿很白,因为通常刷很久。(开玩笑的啦,我的比较白。) 分享这个呢,也不是想说 “哇,你花的钱很值得的!”而仅仅是让各位看到背后发生的事情。我相信各位的职业也有许多隐藏/较难被发现的努力。像是Graphic Designer 可能就改了超级多版本然后才给客户看最后一个版本,但是在别人的眼里,可能就是“哇,这样几笔就Charge我酱多钱?” 而想要在一个职业上前进,不断地努力和付出是不可避免的。就有研究报告显出,越老的医生,不代表技能就越好。关键是有没有刻意练习。所以定时的做Supervision(监督?)是非常重要的。然后就是大量的阅读报告和书籍。(如果你有来过我们的心理治疗中心,应该会看到满满的书籍)。 当然由于每个星期三我们都会做Live,这也间接的把我们的治疗师的潜力给逼出来(所以我们星期四通常是没有开的喔!) ...
中文文章

助人就是一场接力赛,每一棒都很重要。

#助人就是一场接力赛 #每一棒都很重要 最近,身边的人都问我一个问题, 他们可以如何帮助 #疑有心理健康困扰的人呢? 其实很感动,因为这份关心, 就是助人的起点。 很多时候,我们不缺助人的方法, 缺的是那一个小开始。 如果已经有了助人的意愿, 那么缺的就是方法的普及。 这方面的确是, 我们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的职责; 朋友会这样问,也说明了我们在这方面, 还有很多需要努力和耕耘的地方。 首先,先思考这个问题: #为什么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迟迟不敢求医? 他们很多担心的是: “我说了,然后呢?” 迎面而来的, 可能是非常惊讶的表情, 瞅着眉头,对他们说: “怎么可能?” ...
中文文章

图中那个亮点。

这是最近我在“得到”上读到的一段很有启发的文章,想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这是一张著名的照片。1990年,旅行者1号探测器即将飞出太阳系的时候,在距离地球60亿公里的地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命令它回头再看一眼,拍摄了60张照片。照片上的光带是相机镜头反射的太阳光。其中的这一张上正好包括了地球。 就是图中那个亮点。 泰森的老师,天体物理学家、也是著名的科学作家卡尔·萨根,看了这张照片非常感慨,他在1996年的一个颁发学位典礼上就此说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话: —— 我们成功地(从外太空)拍到这张照片,细心再看,你会看见一个小点。就是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就是我们。在这个小点上,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过的人,以及每个曾经存在的人,都在那里过完一生。这里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数千个自信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学说,每个猎人和搜寻者、每个英雄和懦夫、每个文明的创造者与毁灭者、每个国王与农夫、每对相恋中的年轻爱侣、每个充满希望的孩子、每对父母、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个教授道德的老师、每个贪污政客、每个超级巨星、每个至高无上的领袖、每个人类历史上的圣人与罪人,都住在这里 —— 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 地球是这个浩瀚宇宙剧院里的一个小小舞台。想想从那些将领和帝王们挥洒出的血河,他们的光荣与胜利只为了让他们成为了这一点上一小部分的短暂主宰。想想栖身在这点上一个角落的人正受着万般苦楚,而在几乎不能区分的同一点上的另外一个角落里亦同时栖身了另一批人。他们有多常发生误解?他们有多渴望杀了对方?他们的敌意有多强烈? 我们的装模作样,我们的自以为是,我们的错觉以为自己在宇宙里的位置有多优越,都被这暗淡的光点所挑战。我们的星球只是在这被漆黑包裹的宇宙里一粒孤单的微粒而已。我们是如此的不起眼——在这浩瀚之中,我们不会从任何地方得到提示去拯救我们自身。 …… 一直有人说天文学是令人谦卑,同时也是一种塑造性格的学问。对我来说,希望没有比这张从远处拍摄我们微小世界的照片更好的示范,去展示人类自大的愚蠢。 对我来说,这强调了我们应该更加亲切和富同情心地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时更加保护和珍惜这暗淡蓝点,这个我们目前所知唯一的家… ———————– 希望你有个美好的周末。
中文文章

人生就是充满着不确定

#人生就是充满着不确定 人类是惯性动物, 所谓习惯成自然, 我们都有自己的习惯, 也很喜欢呆在自己所建立的习惯当中, “习惯”就像是我们的舒适圈, 我们不能预测未来, 但可以预测我们的习惯, 而这熟悉的感觉, 带给我们安全感。 但,人生其实是充满不确定性的, 我很喜欢阿甘正传里面的那一句话,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you never know what ...
中文文章

有些事情就是放不下

#有些事情就是放不下 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电影中, 也许有着相似的开头, 但是故事的结束可以截然不同。 有人在故事高峰的时候, 不幸提早谢幕和告别, 和观众说声:“抱歉, 我要先走一步了”。 在这道叫人生的过程中, 有着必经的途径:生,老,病,死。 孩子会成长,父母会变老; 意外会和命运交错, 不幸和病魔会找上门来。 不管你是谁, 人生有一门功课, 我们迟早要学习面对的, 那就是“如何学习告别”。 在心理治疗当中, 有很多个案因为失去亲人, 仿佛卡在生活的一个路口, 难以前进。 他们都会问我一句: “Mr ...
中文文章

“你在stress什么,我们都是stress的啦”

是啊,我们谁不Stress?生活上,谁没有一点压力? 在生活里,我们一定听过我们的朋友诉说他们有压力。 我们也一定听过别人会劝他说:“我们大家谁不Stress?都是这样的啦“ 我觉得说这句话的人有一部分是带一点善意的 我们透过和别人比较,来确定我们所在的位置 我们赚RM3000,咦,朋友大多数都赚RM3000喔,那就还好啦,我不太差啦… 但是如果做太多比较,是不健康的。毕竟每个人的生活与故事都不一样 我们可以“普遍化”(normalized)压力,它毕竟是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我们其实也应该要“普遍化”寻求帮助的心态 (当然有对的寻求帮助的心态:比如思考,尝试了全部方法后,再去寻求帮助。而当别人给与帮助后,如果没有效,我们也为自己的行为和后果买单。) 相反的,很多人在普遍化压力后, 会间接的阻止别人去寻求帮助, 或是间接阻止别人诉说他们的故事 当我们的朋友告诉我们他们很压力,很伤心,很烦恼 我们绝对可以告诉他,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大家都一样烦恼。 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做这两件事: 第一:我们不该比较不幸。 “哎呀,你的事还好啦。我跟你讲,那个Andrew啊,不止被骂,还被出warning letter啊。你的事就小事而已啦。” 这样的比较的确可以明显的显出他人的问题比较“小” 但是我觉得重点不在于谁的问题更严重 难道只有最痛苦的人可以喊痛苦吗? 重点应该是这件事带来给一个人的个人感受!他自己本身觉得怎样? ...

Posts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