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Psychology
Founded on January 11, 2014, MY Psychology began as Malaysia’s first psychology platform, with a mission to increase psychological literacy among the public. Over time, we became the largest Facebook community for psychology in Malaysia, fostering meaningful conversations about mental health. Our journey continued to evolve, and on January 11, 2019, we opened our first psychological center in Kepong, Kuala Lumpur. With growing demand, we expanded our presence in 2023 with the launch of MY Psychology KK (Sabah) in Kota Kinabalu, bringing quality mental health services closer to more individuals.
Mental Health Screening

失眠症- 自我测试

你的自我测试分数仅用于资讯用途,不能用于诊断用途。根据你的分数,你将会学到有关你的心理健康状态和相关的推荐。但是,测验分数是不能代替专业心理治疗师的评估和治疗。 此测验并非专业诊断,有失眠倾向请向专业人士求助。 点击这里下载:   MY心理学的临床心理治疗师提供专业的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服务,运用通过科学验证的方法来帮助大家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改进生活素质,重新掌握人生的节奏。
中文文章

焦虑背后的意义

#焦虑背后的意义 有试过在一些重要事情的前一天, 你睡不着觉, 你的头脑很活跃, 无数的画面呈现在脑海里, 一想到明天要在全校面前表演, 你心跳加速,手心冒汗。 你好不容易撑到了隔天早上, 你洗了澡,刷了牙。 看着镜子里的自己, 和自己说你一定可以的! 在出场前的10分钟, 你身旁的人都和你说, 别紧张,别紧张, 但,你的焦虑感没有因为他们的“别紧张”而缓了下来。 到你了!你深吸了一口气,然后走出去了。 以上是我一直以来所面对的焦虑感, 坦白说,我的焦虑感比一般人多一点, 不管是在考试上,课外活动,运动比赛或是表演艺术, 这焦虑的感觉从来都没有离开过, 和恐惧的感觉不一样, 焦虑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无路可退, 仿佛到了一个无人的森林, ...
中文文章

不那么心理学的心理学 #7

不那么心理学的心理学 #7 大家晚上好,又是我不定时出现的汤米啦。希望大家都过得安好。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对于“帮助别人的看法”。 随着走在心理学和开办MY心理学的道路上越来越远后,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我开始不知道要怎样帮助别人。不是不要帮助别人,而是不知道要如何帮助别人。 网路上会有很多文章和帖子告诉我们在一些葬礼,不该说什么。当你的朋友伤心时,不该说什么。而我们自己也分享过类似的帖子。但是当我研究越多这些帖子时,我反而变得太过小心翼翼。 当别人向我求助时,我变得不知道应该说什么。 还记得有一次,有一个个案打电话来问我们,我们的服务是什么。可以帮助他的情绪问题吗?我说,这的确是我们服务的范围内,我们在Kepong,你随时可以报名喔。但是因为那时候我们并没有线上心理治疗,所以远在Johor的他,并不方便上来。 紧接着他就问,可以不可以给他一点tips来解决他的问题呢?在当下我的头脑其实是空的,因为有很多东西闪过,但是我并不知道从哪里开口。我想说很多东西,比如说:我必须深入了解你的case,才能告诉你心理治疗如何帮助你。也想告诉他每个人其实是不一样的,并没有一个万能的答案。我的头脑甚至闪过,哇,这位年轻人肯打电话给一个陌生人来寻求帮助,蛮不容易的嘛。 但是最后,我也只是回答了一个官方的答案,然后结束通话。 结束后,我反复地想,我到底该如何回答呢?我也和团队的其他成员讨论,该如何更好的去回答。 当然,从公司的立场来说,这也许是最好的回答。不误人子弟,鼓励对方寻找对的帮助。但是如果他是我的朋友呢?如果他向我寻求帮助呢?而在生活里,当我的亲戚知道我们有开一间治疗中心,都会向我询问一些关于心理的问题。而这些,往往都让我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去应对。 但也许,帮助人,最重要的并不是你说对了什么,而是你打从心底想帮助他。当方向是对的,方法是日后可以学习和积累的。方向不对,就算做对方法了,也失去了那份温度。 网上和书本里的知识其实都带有正向的效果。说对的话,的确很重要。有一些人真的很想帮助我们,但是方式就是不舒服。但是当两者只能选一个时,我更加倾向于一个人的真心。当然,生活并不都是二选一的场景。其他重要的因素包括“他是你的谁?”,“你们的关系如何”,等等。 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你迷茫,不知道什么是最正确的帮助方式的时候,别担心,“到最后,不用过于担心要如何帮他,最重要是打从心底,有着那份关心,就足够了。 ” 当然我还在学习,努力的寻求更好的答案和方式。根据研究发现,一个更好的方式其实很简单。 就是记住这两个要点: 第一:告诉他,你知道他现在正在面对着困难 第二:告诉他,如果他有需要,可以想你寻求帮助 关于第一点,有人会问:“会不会别人不想我再次提取他的伤心事呢?” 如果是最近发生的事,当事者往往还是会受到那件事的影响。我们也并不需要很仔细的描述他的伤心事,就让他知道你已经听闻他的事情。如果他想说,他会和你讨论和深聊。 至于第二点,有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别人几时想要我们的帮助。而当事者也许会不好意思去开口说自己需要帮助。这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想开口,让他知道,你还在。如果有事,你是可以询问的对象。如果有需要,你的电话是ready的。而一个人,当他知道有一个后盾可以寻求帮助,他也许会多一份安心。因为他知道,你还在。 说到这里,我想说的是,帮助一个人,并不一定要用最对的方式,因为没有一个方式适用于全部人(当然也不要做落井下石的事,强逼别人介绍我们的帮助,也不要强逼别人想开点)。只要我们提出这个援手,让对方知道我们可以被打扰,也许对方就会更有勇气的去面对他们的难关。 ...
中文文章

我们可以不一样,我们可以在一起

#我们可以不一样 #我们可以在一起 除了是一名临床心理治疗师, 我偶尔会帮助亲戚当个婚礼司仪。 每一次和新郎新娘讨论细节, 或是邀请他们甜蜜进场的时候, 脑海里都很好奇, 两个不同背景,不同成长环境的人, 是什么让两个不同的人选择在一起。 你是否有听过这样的一句话, “因为了解而分开”, 认识了彼此之间的不同, 选择了分道扬镳。 我们身边很多分分合合的故事, 都离不开“性格不合”,“Ta不理解我”, “未来方向不一致”等。 你会发现, 原来人与人之间有很多差异, 哪怕和你最要好的人, Ta的身上都会有着你不认同, 或你不同意的地方。 关于伴侣之间意见不同的吵架, 我曾经开过这样的玩笑: 如果要过一个 #没有人让你不爽的人生, ...
中文文章

心理咨询到底要做多久?

很多人都会问这个问题,到底我要见临床心理治疗师几次,我的问题才会被解决呢? 会不会,我一见了,就必须长期的见下去? 如果你自己想见临床心理治疗师,或是你的亲人正在做心理咨询,那你必须读一读这篇帖子。 因为当你对心理健康有个比较完善的预期时,它将会更有效地帮助你治疗的过程。 比如说,如果你知道你的朋友会在十五分钟过后到达喝茶地点,那你将会更有耐心地等待。 而如果你完全不知道他预期抵达的时间,那你的等待将会显得更久和更不耐烦。 来,让我们进入正题吧~ 第一个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是:到底是什么事情造成我们的困扰呢? 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困扰,其实是由长期的生活压力,情绪压抑或缺乏社交支持所照成的。 比如说工作压力,通常不是因为老板在某一天骂你,而让你感到无法透气 通常是因为平时工作压力大,内容繁重,老板预期过高,全部集合在一起而产生的一个”爆点“。 用另一个例子来解释,比如说一个人驼背,它的原因可能是长期的坐姿不良,看手机的姿势和走路的姿态不对,进而照成今天的驼背。 如果一个问题是由长期的困扰造成的,那么他所需要的治疗时间也通常会更长。 因为我们不仅仅只是解决这个表面问题,而是要面对这个问题的根本。 一个你已经做了二十年的习惯,是很难透过仅仅一个小时的努力就可以解决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你必须要见心理治疗师很多次。心理治疗师所教的fang fa也需要日常的练习,才能有更好的进步。 有效的治疗,是需要双方面的努力。除了治疗师的支持,还有个案的愿意分享和配合。 而大部分的人会很容易被“捷径”的字眼所吸引。 所以市面上就有一些想乘机赚快钱的人,利用这一个人性的弱点,来夸大他们的“治疗”效果。 比如说,一次价值RM3000 的“特殊”治疗,两个小时,就可以完全的解决你的拖延症。 对于这种快速的解决方案,我们最好还是保持谨慎的态度。 ...
中文文章

我们大人总是忘记孩子的世界和我们不一样。

#我们大人总是忘记孩子的世界和我们不一样。 很久很久以前,当我还是个三年级/四年级学生的时候, 我是在精英班里属于“中等学生”的群组, 所谓的“中等学生”就是在班上的排名是在中间的, 行为上中规中矩,成绩也是平平无奇, 是那些老师都不会注意到的学生。 就有一次,一位教国语性谭的男老师在班上分发测验卷子的时候, 和班上说了改考卷的指示, (你会拿到你同学的卷纸,然后你根据我的报的答案帮你的同学改测验。) 当时候我正在和朋友说话,没有即时理解谭老师改卷纸的指示, 我就拿着我朋友的卷纸, 充满疑惑走了出去问谭老师, “老师啊,这张好像不是我的卷纸,”(我知道我很不醒目,当时没有想那么多。) 谭老师在不理三七二十一的情况下, 扭我耳朵,把我拉到全班面前, 然后他一边用他的手指打打力的弹我耳朵,一边大声地骂道, “我。。刚。。才。。讲。。的。。时。。侯。。你。。在。。做。。什。。么!” 我当即就哭了,我除了觉得很委屈,还有觉得非常的生气, 我回到座位, 在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伤心和生气的情绪下, 我把它们全都发泄在自己的文具上。(折断我的塑胶尺和木铅笔,可怜的文具。。) 那位老师并没有道歉或安抚我, 也当作没有一回事地继续教课。 ...
中文文章

不那么心理学的心理学#6

不那么心理学的心理学#6 嗨大家好,又是我。。。。汤米。今晚我们来聊一聊,到底什么时候要见心理医生? 首先,其中一个我最常听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们的心理咨询需要收钱的吗?” 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当然需要啊。不然靠什么吃饭呢?你应该不会去问一个牙医,你的治疗需要付钱吗?不会吧? 但是往深入一层去想,这就代表大众还是很不明白心理治疗到底是什么。也许还有一部分的人会觉得,“跟你说话真的要钱么?” 说话罢了喔。。。? 当然不只是说话啊!首先,你有没有试过和别人说话,或是听讲课的时候,忽然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我当然不是说每一次去见心理治疗师都会有这种感觉。但是这代表了一个事情,说话和文字是有力量的。当我们接受到新的知识,思考,反省,我们都可以变得更好。(我们去听讲课的时候,除非是说明的免费讲课,通常也是要收费的。而心理治疗,是一对一的方式,所以是要收费的喔,谢谢)。 这里还是要分享两个小东西, 第一:我们不是心理医生。医生是可以开药的,这点我们已经强调很多次了,还是很重要喔。所以我们的Gary和霆锋都是心理治疗师,专业透过谈话的方式来帮助个案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二:这种谈话和讲课还是有一个很大的差别。一些讲课是会教你一个方式去做事情。而因为它是一对多的模式,所以执行起来,效果会因人而异。有一些人甚至觉得这个讲师不厉害,浪费钱。其实可能不是他不厉害,而是那个方式不适合你。而心理治疗是提供非常个体化的服务。我们也不会直接给与答案(因为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和个案一起探讨适合他/她的答案。 不好意思,哈拉了比较长。那什么时候要见心理治疗师呢? 简单来说,分为两个“时间点”。 第一,当我们有困扰的时候。 这点相信大家都比较清楚。因为有困扰,所以我们要“解决”它。我们会去看书,问人,问学长,思考。而有一部分的人会直接付钱给专业,来讨论和增进自己。 第二:当我们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获得更加自由的人生 这个时候,大多数人往往是不会想到心理治疗的。因为”我并没有问题啊“。这也正是我想说的,心理治疗/心理辅导,并不需要有问题才去咨询。很多时候,当我们觉得迷茫,没有方向,现在不错但是想要更好,这个时候去见心理辅导有时候可以发挥更好的效果。我们借助第三只眼,帮我们发现我们的盲区,让我们去注意原本忽视的东西,收获往往很大。 举个例子,曾经就有一个学弟来问我,”我现在很困扰,我到底要选择怎样的大学之路?到底是高三,还是A Level。如果我现在很困扰,我就不能专心读书,我就不能做任何事情。” 当然,我是以一位学长的身份和他分享,因为心理治疗并不是我的专业。透过他的语句,我迅速的找到了一个逻辑漏洞,那就是:“我必须很清楚知道我要什么,我必须把这个疑惑解决,我才能做下一个事情”。 但是我记得Gary曾经和我们分享过,我们人,大多数的情况下,即使不清楚,即使不确定,但也可以做到自己的最好。我们生活要烦的事情很多,而生活很多事都不能等我们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才去处理。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带一点疑惑,带一点不确定性,但是却不阻止我们发挥和生活。这就是生活中一个常见的盲点。 而我和他的分享就是:既然你感到迷惑,那就做更多功课,和更多学长学姐谈。但是你现在既然在高三上课,那也要尽量把书读好。这件事情并不需要等你做好决定才去做。是的,你的过程会不简单,肯定比别人更花时间,但是你可以一起把它做好。你可以同时把两件事做好。 当然我也是尽量明白他的具体情况和他的烦恼程度。我也和他强调这不是心理治疗,这只是我的分享,你自己可以再想一想。(正统的心理治疗师会知道几时说这一句话,个案的严重程度,和这句谈话背后是不是还有更加深层的故事)。 所以回到刚才我们讨论的东西,到底几时要见心理治疗师?我们见心理治疗师,并不限于有心理疾病/困扰的时候。如果我们想要更加自由的掌控自己的人生,我们可以去寻求专业的意见(consultation)。 ...
中文文章

忧郁症患者的一天

#忧郁症患者的一天 试幻想一下, 如果你是以下故事的主角, 而这是你每一天都会经历的情景。 “你觉得每个早上醒来的时候都非常的痛苦, 你好不容易提起了劲,整理自己准备上班, 却发现心情还是非常的低落和糟糕, 你如往常一样到公司上班, 却发现工作的时候很难专心,心不在焉, 而且常常工作到一半的时候, 会有莫名其妙和不能控制的负面情绪溢出, 你曾经和你身边的人倾诉, 和他们分享你所面的困扰, 但身边的人常常会给你灌鸡汤讲道理, 得到的回答却是, “你别想那么多,你别钻牛角尖。” 即便是为你好, 你也不免觉得厌恶,觉得不被理解, 这时你身边的人就会开始觉得很无奈, 并说到, “我在开导你, 你都没在听”。 你于是把往后不开心的情绪和负面的想法, ...
中文文章

改变,就是放弃我们熟悉的“徒劳无功”

你是否卡在人生路口,依然停滞不前呢? 你是否知道人生此路不通,但是依然无法自拔呢? 最近,我和Jason (我们的心理咨商中心负责人)上了@爱生活的访谈,谈了关于“如何在新年订新的目标”, 从目标本身我们延伸谈到了“改变”这个话题。 想借这个机会,和大家聊聊关于 #改变这件事。 “改变”顾名思义, 就是从“原封不动” 到 “踏出一小步”。 不管是大的改变还是,小的改变 改变本身都会迎来新的体验,新的感受, 因为需要适应,所以自然会带来“不适感”和“压力感”。 因此,改变从来都不容易, 在改变的漫长道路中, 有着在终点能找到好处之余, 改变的过程当中少不了“放弃”这个元素。 要一个健康的生活, 我们需要学会 “放弃” 爱吃零食的坏习惯; 要做一个准时的员工, 我们需要学会“放弃”熬夜在床上看Youtube ...
中文文章

心理疾病,需要吃药吗?

心理疾病,需要吃药吗? 事先声明:我们是临床心理师,不是精神科医生。但是我们在接受专业训练的时候,是有学习药物的种类和副作用,毕竟我们和精神科医生是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为了准备这一集,我们也特地请教了精神医学硕士生Simon来审核我们的内容。 MY心理学的直播提供的咨询是以教育大众用途,不应用以替代医师或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的医疗诊断、咨询或治疗。请向您的医师或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寻求咨询以获取专业医疗诊断、咨询和治疗。 马来西亚人,4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有情绪或压力上的困扰了。 很多个案来我们这边的时候,都会和我们说,“我来这边的原因是因为,是因为我不想吃药,想要通过心理治疗来治愈心情忧郁。” 他们会说他们很害怕吃药,常常会听到的就是害怕副作用,和害怕长期吃药。 而这些都是对药物治疗一定的误解 当然由于篇幅长度的原因,我们就拿比较普遍的药物做例子。 如果是心理疾病的药,比较普遍的就是“抗忧郁的药” 第一:抗忧郁的药会安全吗?会吃上瘾吗? 现在普遍上的抗忧郁药都是安全的,它的副作用也会比较少/ 可管理的(manageable)。 已经有很多研究和药物上突破,让它的安全性越来越好,也有适合老年人和孕妇的抗忧郁药。 大家要注意的是,抗忧郁药是不会上瘾的,但是镇定剂的药会上瘾。 所以医生只给2-4个星期的药。千万不要擅自加药,减药,或者是停药。这是非常危险的。 第二:心理疾病的药有什么副作用? 先说一下,不是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副作用,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同样的副作用。 一般上,抗忧郁的药的普遍所感受到的副作用就是反胃 所以一般上精神科医生会根据你的状况给予一些建议, 包括:抗忧郁药可以在饭后吃,或是接近睡觉的时间时候吃  不是每一个建议都适合你,你还是要千万千万记得, 和你的医生深入了解,这里只供你做一个参考 第三:如果有副作用,为什么还要吃药呢? ...

Posts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