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那个亮点。

这是最近我在“得到”上读到的一段很有启发的文章,想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这是一张著名的照片。1990年,旅行者1号探测器即将飞出太阳系的时候,在距离地球60亿公里的地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命令它回头再看一眼,拍摄了60张照片。照片上的光带是相机镜头反射的太阳光。其中的这一张上正好包括了地球。 就是图中那个亮点。 泰森的老师,天体物理学家、也是著名的科学作家卡尔·萨根,看了这张照片非常感慨,他在1996年的一个颁发学位典礼上就此说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话: —— 我们成功地(从外太空)拍到这张照片,细心再看,你会看见一个小点。就是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就是我们。在这个小点上,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过的人,以及每个曾经存在的人,都在那里过完一生。这里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数千个自信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学说,每个猎人和搜寻者、每个英雄和懦夫、每个文明的创造者与毁灭者、每个国王与农夫、每对相恋中的年轻爱侣、每个充满希望的孩子、每对父母、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个教授道德的老师、每个贪污政客、每个超级巨星、每个至高无上的领袖、每个人类历史上的圣人与罪人,都住在这里 —— 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 地球是这个浩瀚宇宙剧院里的一个小小舞台。想想从那些将领和帝王们挥洒出的血河,他们的光荣与胜利只为了让他们成为了这一点上一小部分的短暂主宰。想想栖身在这点上一个角落的人正受着万般苦楚,而在几乎不能区分的同一点上的另外一个角落里亦同时栖身了另一批人。他们有多常发生误解?他们有多渴望杀了对方?他们的敌意有多强烈? 我们的装模作样,我们的自以为是,我们的错觉以为自己在宇宙里的位置有多优越,都被这暗淡的光点所挑战。我们的星球只是在这被漆黑包裹的宇宙里一粒孤单的微粒而已。我们是如此的不起眼——在这浩瀚之中,我们不会从任何地方得到提示去拯救我们自身。 …… 一直有人说天文学是令人谦卑,同时也是一种塑造性格的学问。对我来说,希望没有比这张从远处拍摄我们微小世界的照片更好的示范,去展示人类自大的愚蠢。 对我来说,这强调了我们应该更加亲切和富同情心地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时更加保护和珍惜这暗淡蓝点,这个我们目前所知唯一的家… ———————– 希望你有个美好的周末。
中文文章
中文文章

人生就是充满着不确定

#人生就是充满着不确定 人类是惯性动物, 所谓习惯成自然, 我们都有自己的习惯, 也很喜欢呆在自己所建立的习惯当中, “习惯”就像是我们的舒适圈, 我们不能预测未来, 但可以预测我们的习惯, 而这熟悉的感觉, 带给我们安全感。 但,人生其实是充满不确定性的, 我很喜欢阿甘正传里面的那一句话,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you never know what ...
中文文章

有些事情就是放不下

#有些事情就是放不下 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电影中, 也许有着相似的开头, 但是故事的结束可以截然不同。 有人在故事高峰的时候, 不幸提早谢幕和告别, 和观众说声:“抱歉, 我要先走一步了”。 在这道叫人生的过程中, 有着必经的途径:生,老,病,死。 孩子会成长,父母会变老; 意外会和命运交错, 不幸和病魔会找上门来。 不管你是谁, 人生有一门功课, 我们迟早要学习面对的, 那就是“如何学习告别”。 在心理治疗当中, 有很多个案因为失去亲人, 仿佛卡在生活的一个路口, 难以前进。 他们都会问我一句: “Mr ...
中文文章

“你在stress什么,我们都是stress的啦”

是啊,我们谁不Stress?生活上,谁没有一点压力? 在生活里,我们一定听过我们的朋友诉说他们有压力。 我们也一定听过别人会劝他说:“我们大家谁不Stress?都是这样的啦“ 我觉得说这句话的人有一部分是带一点善意的 我们透过和别人比较,来确定我们所在的位置 我们赚RM3000,咦,朋友大多数都赚RM3000喔,那就还好啦,我不太差啦… 但是如果做太多比较,是不健康的。毕竟每个人的生活与故事都不一样 我们可以“普遍化”(normalized)压力,它毕竟是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我们其实也应该要“普遍化”寻求帮助的心态 (当然有对的寻求帮助的心态:比如思考,尝试了全部方法后,再去寻求帮助。而当别人给与帮助后,如果没有效,我们也为自己的行为和后果买单。) 相反的,很多人在普遍化压力后, 会间接的阻止别人去寻求帮助, 或是间接阻止别人诉说他们的故事 当我们的朋友告诉我们他们很压力,很伤心,很烦恼 我们绝对可以告诉他,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大家都一样烦恼。 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做这两件事: 第一:我们不该比较不幸。 “哎呀,你的事还好啦。我跟你讲,那个Andrew啊,不止被骂,还被出warning letter啊。你的事就小事而已啦。” 这样的比较的确可以明显的显出他人的问题比较“小” 但是我觉得重点不在于谁的问题更严重 难道只有最痛苦的人可以喊痛苦吗? 重点应该是这件事带来给一个人的个人感受!他自己本身觉得怎样? ...
中文文章

心理学不是学读心术?揭开“心理学科系”你必须知道的三件事!

你是否和我一样,对心理学都是充满好奇?你是否对“心理学”这个科系有着美好的憧憬,但是身旁的人却冷眼相待,告诉你念心理学会“找不到吃”,没有未来呢?我记得在我中学15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偶然的机遇,我找到了心理学。可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发觉原来这条路很少人知,也很少人走。我到现在都忘不了很多人得知我念心理学的表情,是惊讶,也是失望。 “你的成绩这么好,你应该读医生,不要浪费你这个人的才华。” 我记得我的一位学姐是这样告诉我的,当时她的好意也出自于她的关心。也许她不知道,我的成绩其实没有太好(我的理科在独中统考成绩都是B5, B6, C7的,哈哈)。第二点是,她的这句话有着“应该”这两个字,有着一些来自于外在的期待。但是,心理学和我之间的那句话是:“我想要读心理学”,而不是“我应该读心理学。” 虽然很幸运地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也顺利进到了这个科系,但是当中依然有一些挑战和有趣的发现,在这里和你一一分享: 1. 心理学不是读心术,也不只是读心理疾病而已的? 在当初念心理学荣誉学士[Bachelor of Psychology (Hons)]之前,我就开始有了要成为临床心理师(Clinical Psychologist)的念头。要成为一名临床心理师,需要毕业于临床心理学硕士课程 (Master of Clinical Psychology),而报读硕士课程之间的前一站,就是心理学学士课程(Bachelor in Psychology)。抱着对临床心理学的兴趣,我非常期待可以有机会学习到心理疾病或心理治疗的基本知识。 如果你和我怀着这样的想法的话,不好意思,你也许会感到失望。在当时的我,是在大学学士课程的第三年的其中一个科目“Abnormal Psychology”(异常心理学)才能真正学习到心理疾病如:忧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 这也许会让你好奇,到底第一和第二年的心理学学士课程在学的是什么呢?因为心理学的本质就是一个研究人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科系(不是读心术哦),所以只要是关于到人大大小小的事,都可以和心理学有关。 和大家科普一下,在修心理学学士课程,你会学到的科目包括如下: ...
忧郁症

5句绝对不能对忧郁症患者说的话

当我们身边患有忧郁症的家人或朋友向我们诉苦时,又或者他们经历很大的压力和很痛苦的情绪时,我们应该怎么反应? 基于我们对心理疾病/压力的不理解,或只是因为我们觉得我们“必须”说些什么来“解救”和“安慰”他们,往往我们会说出一些很伤害他们的话,就算是真心出自好意的。 也许你会说:“Positive 一点,不要那么沮丧” 也许你会说:“不要整天胡思乱想,钻牛角尖。想那么多有用咩?” 也许你会说:“忧郁症的原因,都是因为这三个字。。。不知足” 也许你会说:“别那么做作,不要整天在那边扮得自己有多辛苦,只是要别人注意你” 或者你会说:“这世上还有很多人比你更惨” 这五句话,非常遗憾地普遍,非常遗憾地常在日常生活中听到;对于面对情绪困扰的人,我们恨不得把他们的困扰琐碎化。 那忧郁症患者呢?在他们那庞大又未知的状况面前,我们又如何去切身了解他们的处境?如何“step in their shoes”?只好以日常的对话打发他们的哀怨。 你知道为什么这些话如此伤人吗? 因为: 难道他们不明白这些道理吗?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不能。没有人想要有这些症状,这些情绪,但就是因为当下不能控制,所以才找你抒发。 这些话会令他们觉得更孤单,更不被理解。他们带着问题来和你讨论,却被当成问题本身对待。 那我们能怎么做? 不批评,不攻击,不乱下定论。 如果想不到要说什么,要怎么安慰他们,那就不说话。 因为有些时候想逼着自己安慰他们,反而会说错话。或是急着想解决方案,要怎么帮他们,却忘了聆听,真正的聆听他们,到底在说什么。 不打岔,不多问,只是聆听。 这就是所谓的同理心。我懂你难过,我知道你在哭,我不跟你说任何道理,我就陪你哭,静静地哭。 ...
中文文章
中文文章

接受心理治疗之前必读:关于心理治疗的3大误解

试下问自己,如果你身边重要的人,告诉你他正在接受心理治疗,你脑里第一句浮现的话会是什么?你的第一个感觉又会是什么呢?很多人听到 ‘心理治疗’这四个字,都会联想到这几个词 “性格懦弱”,“神经病”,“想太多”等等。 你还记得你是如何接触到 “心理疾病” 这几个概念的吗?我是在小时候看警匪连续剧的时候,通常杀手最后都是被说有“心理疾病”的。他们是如此的暴力和恐怖,很多人都想远离他们。你不难发现,环绕着很多‘心理疾病’ 的迷思,都是来自于媒体和剧情的渲染色彩,为‘心理疾病’带来了恐怖气氛。 别小看这些误解和迷思,它足以让一个人被家人排斥,它足以让一个人被伴侣唾弃。因为不被理解,因为担心被发现,很多人迟迟不求医,导致生活上的功能逐渐受到影响。 我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当有一天你真的患上了‘心理疾病’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条路很真实,也很痛苦,因为甚少人可以理解,也甚少人可以支持。” 所以我希望以此篇文章写给正在想要了解或考虑接受心理治疗的你,帮助你了解前方的路大概会怎样走,也希望可以为你减低不安的情绪,让你每一步都能走得踏实。 1. 接受心理治疗的人都是“有问题的人”? 其实,健康是可以分成“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只是生理健康层面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身体会出现讯号和症状(signs and symptoms),也可以透过客观测试到(如我们的温度升高,喉咙肿, 痰的颜色等)。 如果有一天我们感到发烧,伤风或咳嗽,导致一整天流鼻水,身体疲乏,不能专心工作,我们就会知道我们“生病了”,是生理健康亮了红灯。我们就会去看医生得到治疗,医生会评估我们的身体,检查眼睛,喉咙,胃等等,之后告诉我们状况。我们的疾病是属于感冒,喉咙发炎或是其他疾病,也会给予药物治疗和给予专业建议包括均衡饮食,多喝水等。 而心理健康是和我们的“心理有关”,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情绪,想法和行为。这个层面我们会感到比较陌生,但是如果你发觉你有以下状况,那么你的心理健康可能已经出现讯号/亮了红灯,需要及时求医: 情绪: 长期低落,控制不住的焦虑和紧张,无助感(长达1 至2个星期) 想法:一直自责/怪罪自己,觉得自己没有用,对未来没有期望,常有不想活或自杀的念头 行为:整天疲乏/躺在床上,不能自我照顾,主动避免社交或一些地方 ...
中文文章

如何成为临床心理师?关于“临床心理学硕士课程”你不知道的三件事

你好,欢迎来到MY心理学。我是来自于沙巴山打根的 Gary Yap, 是一名临床心理师(clinical psychologist)。我猜你也许和我一样对“临床心理师”或“心理治疗”有兴趣,所以就点击了这篇“如何成为临床心理师”的文章一探究竟。 身为“临床心理学硕士课程(Master of Clinical Psychology)”的“过来人”,我想借这个机会,和你分享我的经历和心得。希望可以在你开启这条助人旅程的时候走得更好,也可以帮助成为一个更好的临床心理师。 1)临床心理师竞争很大,门槛不低 申请临床心理学硕士课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很多国家包括马来西亚竞争都很大,门槛也不低。我所知道在马来西亚,目前有8间大学(两间大学联办)有提供这个硕士课程如下: National University of Malaysia / 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 (UKM) (国立大学) HELP University ...
therapy
中文文章

讲讲话就能医好心理疾病?关于”心理治疗” 你不知道的三件事

“你讲讲话就能医好别人的心理病?”  妈妈用着好奇的眼光看着我问道。“心理治疗” (Psychotherapy) 在近年来开始得到大家的认识,也开始得到大家的关注。但是,心理治疗对很多人来说依然披着神秘的面纱,造成很多人对它有不同的情绪,有的人感到好奇,也有人感到很神秘。 我始终认为,大众对心理治疗的不解来自于迷思和媒体渲染的神秘色彩,也是我们临床心理师(clinical psychologist)的教育工作做得不够。因此,就写了这篇文章,想要邀请你一起认识心理治疗,和你分享关于心理治疗你不知道的三件事: 心理治疗之前,还有一个步骤? 当个案信息我们预约心理治疗的时候,个案都会告诉我们他们有忧郁症,焦虑症等等。当我们再详细了解的时候,才发觉他们的诊断不是来自于精神科医生(psychiatrist)或是临床心理师 (clinical psychologist)(注;只有这两个专业人士才能作出临床诊断),而是来自于他们自己上网做的心理健康测试。 网上不难发现很多的心理健康的自我测试,我们的网站也有提供,你可以点击这里了解一下。心理健康的自我测试目的是帮助大众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试成绩所显示的资讯和分数只能作为客观的参考,让大众在必要时向专业人士求助以得到专业的诊断和帮助。 举个例子:就像近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你可能发觉自己有“喉咙痛,干咳和呼吸困难”了,这些都是求助的讯号,并不代表我们真的患上了这个肺炎。要得到专业的诊断,还是得交由专业的医生来作出全面的检查。自我诊断只会造成更多的不安和焦虑。 回到心理治疗的例子,心理治疗之前,需要的是心理健康的评估和专断。只有知道问题了,才能进行心理治疗以“对症下药”。一般的情况下,临床心理师是透过结合以下的方法,为个案评估心理健康以得到全面的了解,才作出临床诊断: 心理健康测试 (mental health inventory):需要个案填写或打分自己近期的状况 ( 例子:你是否会有悲哀的感受? 0 – 我没有悲哀的感受; 1 ...
中文文章

焦虑背后的意义

#焦虑背后的意义 有试过在一些重要事情的前一天, 你睡不着觉, 你的头脑很活跃, 无数的画面呈现在脑海里, 一想到明天要在全校面前表演, 你心跳加速,手心冒汗。 你好不容易撑到了隔天早上, 你洗了澡,刷了牙。 看着镜子里的自己, 和自己说你一定可以的! 在出场前的10分钟, 你身旁的人都和你说, 别紧张,别紧张, 但,你的焦虑感没有因为他们的“别紧张”而缓了下来。 到你了!你深吸了一口气,然后走出去了。 以上是我一直以来所面对的焦虑感, 坦白说,我的焦虑感比一般人多一点, 不管是在考试上,课外活动,运动比赛或是表演艺术, 这焦虑的感觉从来都没有离开过, 和恐惧的感觉不一样, 焦虑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无路可退, 仿佛到了一个无人的森林, ...

Posts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