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就是放弃我们熟悉的“徒劳无功”

你是否卡在人生路口,依然停滞不前呢? 你是否知道人生此路不通,但是依然无法自拔呢? 最近,我和Jason (我们的心理咨商中心负责人)上了@爱生活的访谈,谈了关于“如何在新年订新的目标”, 从目标本身我们延伸谈到了“改变”这个话题。 想借这个机会,和大家聊聊关于 #改变这件事。 “改变”顾名思义, 就是从“原封不动” 到 “踏出一小步”。 不管是大的改变还是,小的改变 改变本身都会迎来新的体验,新的感受, 因为需要适应,所以自然会带来“不适感”和“压力感”。 因此,改变从来都不容易, 在改变的漫长道路中, 有着在终点能找到好处之余, 改变的过程当中少不了“放弃”这个元素。 要一个健康的生活, 我们需要学会 “放弃” 爱吃零食的坏习惯; 要做一个准时的员工, 我们需要学会“放弃”熬夜在床上看Youtube ...
中文文章
中文文章

心理疾病,需要吃药吗?

心理疾病,需要吃药吗? 事先声明:我们是临床心理师,不是精神科医生。但是我们在接受专业训练的时候,是有学习药物的种类和副作用,毕竟我们和精神科医生是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为了准备这一集,我们也特地请教了精神医学硕士生Simon来审核我们的内容。 MY心理学的直播提供的咨询是以教育大众用途,不应用以替代医师或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的医疗诊断、咨询或治疗。请向您的医师或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寻求咨询以获取专业医疗诊断、咨询和治疗。 马来西亚人,4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有情绪或压力上的困扰了。 很多个案来我们这边的时候,都会和我们说,“我来这边的原因是因为,是因为我不想吃药,想要通过心理治疗来治愈心情忧郁。” 他们会说他们很害怕吃药,常常会听到的就是害怕副作用,和害怕长期吃药。 而这些都是对药物治疗一定的误解 当然由于篇幅长度的原因,我们就拿比较普遍的药物做例子。 如果是心理疾病的药,比较普遍的就是“抗忧郁的药” 第一:抗忧郁的药会安全吗?会吃上瘾吗? 现在普遍上的抗忧郁药都是安全的,它的副作用也会比较少/ 可管理的(manageable)。 已经有很多研究和药物上突破,让它的安全性越来越好,也有适合老年人和孕妇的抗忧郁药。 大家要注意的是,抗忧郁药是不会上瘾的,但是镇定剂的药会上瘾。 所以医生只给2-4个星期的药。千万不要擅自加药,减药,或者是停药。这是非常危险的。 第二:心理疾病的药有什么副作用? 先说一下,不是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副作用,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同样的副作用。 一般上,抗忧郁的药的普遍所感受到的副作用就是反胃 所以一般上精神科医生会根据你的状况给予一些建议, 包括:抗忧郁药可以在饭后吃,或是接近睡觉的时间时候吃  不是每一个建议都适合你,你还是要千万千万记得, 和你的医生深入了解,这里只供你做一个参考 第三:如果有副作用,为什么还要吃药呢? ...
中文文章

我们舍不得父母,依然选择转身离开

#我们舍不得父母 #依然选择 #转身离开 每逢农历新年,你也许会在网上, 看到让人感动流泪的温馨新年短片。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几年前的一部短片, 关于本地艺人拨电话回家试骗爸妈, 说今年他们因为事务不能回家过年, 让他们听听父母的回应。 他们迎来的不是爸妈的谩骂, 而是一句句温馨的关心话语: “没关系啦,没事的,你要照顾好自己。” 过后,镜头特写了艺人他们泪流满面, 播着他们“一年少回家陪父母“的 #惭愧感言。 这些感言,如果你像我一样都是游子, 应该会感同身受。 不是每一个家乡都能成就我们的梦想, 所以很多的我们都选择离乡背井, 希望有一天可以衣锦还乡。 有人算过,如果我们90后的每一年只有新年回家, 在父母临终前,我们可以和他们相处的天数 大概是 #一年多。 听起来很揪心吧,虽清楚这道数学题, 为什么很多的我们虽然舍不得父母, 但是依然选择转身离开, ...
中文文章

可怕的不是武汉肺炎,而是我们的谣言。

#可怕的不是武汉肺炎,而是我们的谣言。 武汉肺炎爆发后, 网上流传了很多关于病毒的新闻, 例如,一名中国女子拿着一碗煮过的蝙蝠汤, 说吃起来很像鸡肉, 然后网络就开始炮轰武汉肺炎 是因为中国人吃野味的习惯造成的。 然后网络也流传说, 武汉病毒其实是生化武器, 这种新型冠状病毒是中国当局研发的一种生化武器, 从武汉病毒研究所泄露出来,引起疫情。 还有个更严重的, 他们声称已经有90000人感染了病毒, 而且病毒已经发生第二次变种, 一个人可以感染14人。 这些都已被证实是假新闻, 铺天盖地的假新闻和谣言, 比武汉肺炎,传播的更快。 导致大家人心惶惶, 口罩一早都被扫清光了(证明了大家是多么的害怕) 紧张的氛围笼罩着全球人。 在这个有着社交媒体的时代, 假新闻的存在更是猖狂放肆, ...
中文文章

不那么心理学的心理学#5

不那么心理学的心理学 #5 大家好,又是我汤米啦。今晚就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大学这个东西。 直到今天,还是有很多朋友来和我说读大学其实并不重要,其他东西更重要等等。我看了一些书,听了一些专业的讲课,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吧(你也听听就好,不认同也可以留言交手,啊不是,交流喔)。 首先第一点,我们很难拿大学文凭和其他东西做直接的比较。人脉还是文凭更重要,这可以吵上几天。我们也得看专科。总不能说医生的文凭没有用(如果一个医生没有文凭,我会很怕的。)当然也很少人傻到说某某医生没有文凭也可以做得很好。 所以我们就拿其他的科系来谈。下面这篇帖子,他说拿First Class 也没有用,别人的薪水比他还要高。的确,First Class 的文凭并不能直接让你登上人生巅峰。通常大学毕业了,我们的人生才开始了另一个重要的跑道而已。 但是大学的文凭是可以提升我们爬上职业高层的成功率。上网查一查,就不难发现许多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的人在综合上来说,比没有大学毕业的人赚的薪水更多。这里不得提一提的是,不是每一个大学的First Class都是一样的。大学也是有分等级的。哈佛的Second Upper Class 应该可以轻松吊打我们很多人,包括很多First Class 的学生(统计上来说)。这里就不方便说哪一间大学是什么级别啦。 接下来就说一说帖子里提到的Interviewer,说“成绩和课外活动并不重要”。我自己本身是做人事部招聘的,多多少少有一点发言权,但是也只是分享我的个人看法啦。我觉得,成绩固然不是最重要,但是在我们认识一个陌生人之前,成绩是可以间接地告诉我们一些有用的讯号。 比如说你成绩不错,虽然我不知道你的工作能力如何,但是你在向大家发射一个讯号,那就是“你可以考取不错的成绩”。这就包括了你的肯付出,努力,坚持,甚至你的 ”背书能力“。当然我们不能说每一个好成绩的都包括了这些特点,我们也不能说考取不好成绩就没有以上特点,这仅仅是概率上来说,我们在面试的时候,会更容易遇到拥有以上特点的人。 我也想为课外活得来平反一下。同样的,课外活得也是分等级的。如果你是国家队的运动员,这也是释放了一些较明显的特质,比如说坚持,抗压能力不错等等。同样的,这不是绝对性,但是有较高的关联性。我认识几位西洋棋的州手,智力和学习能力都很不错。我也有一位朋友在CIMB Stock Challenge ...

这个新年你想起了谁

#年三十晚的小事 #新年安康 我在星期三晚上做新年直播的时候, 提到了一个点“每逢佳节倍思亲”, 就是每一个佳节除了有我们熟悉的欢乐气氛, 我们也会因为佳节想起一些离世的亲人。 我在直播的时候和观众分享说, 我们可以在佳节之际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怀念他们, 有人会在新年的时候去扫墓, 有人选择做一道亲人喜欢的美食, 有人会在团圆饭的时候说着同样的往事。 人虽然不在, 但是我们之间的关系, 会因为爱以不同的方式才存在着。 昨晚(年三十晚)发生了一件细小又特别的事情, 让我今早(年初一)把原先的稿删除了, 写了这一篇文章。 每一个新年的年三十晚, 和大部分人一样, 我都会回老家团聚吃团圆饭。 交代一下,我公公婆婆是信奉道教的, 此篇文章纯属个人分享,没有宣扬任何宗教为意。 当接近半夜十二点的时候, 我们子子孙孙都会烧香祭拜祖先。 ...
中文文章
中文文章

你是否该跳槽了?

新年就快到了,但是还是想在这个时候和你分享这个内容是因为你可以借这个假期,好好想一想你的职业前景 由于这个话题可以用非常多个角度去分析,这里就只分享三个较常见的问题 第一:薪水不够多 这个问题本身就牵涉到了很多技术问题 首先,拥有这个想法是正常的。不要因为有这个想法就觉得好像对不起公司还是觉得自己太过贪婪。 但是我们还是要客观的去考虑我们自身的能力是不是符合得起更高的薪水。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公司付给你的薪水就是在购买你的时间,换取你的工作产出 而你的能力和你的工作产出,将直接觉得你的价值 所以有一些人在投资银行,咨询机构,或是技术开发公司里做工的薪水会更高 因为他们产出的金钱价值通常会比较高,当然进入这些职业的门槛也相较的高 回到大家的常问的问题,“我觉得我的公司付给我的薪水好像比市场更低”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去市场面试,如果有愿意付你更高薪水的公司,那就有可能你的公司付给你的薪水是较低于市场的 当然你也要考虑新的公司会不会比你这家公司更加稳定 有一些公司会开高价聘请他人是因为如果它开市场价,就请不到人 那这间公司就很明显在某方面上有所不足 当然这个话题真的是太大了,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可以在下面留言”+1”,我们可以找一个时间做个live,分享一下 第二个常见问题:我觉得这个公司的前景不大好 公司又没有发奖金,说拿不到项目,赚少了 而且是第三年在说这个原因了,感觉呆下去还没结婚,公司就先倒闭了吧 或是公司正在夕阳产业里,公司未来的计划就是维持现状 如果你是愿意改变和打拼的人,那尝试新的环境是不错的选择 当然去到新的环境就需要面对新的同事,上司,和新的挑战,这个改变可能对有些人会是巨大的挑战 搞不好,旧公司还活得好好的,你却在新的公司做得不是很理想 ...
中文文章

我们所认为的理所当然

首先,我先预祝大家农历新年快乐。 希望大家在回乡的路上平安。 今天想分享这次回乡过年旅途中的一个小领悟。 从飞机的小窗口望下看, 地面上有蓝的,有绿的。 心里莫名的平静, 终于可以回家乡过年了, 这个假期,我等了好久。 在回家的路上, 车子行走在碧海蓝天下。 怎么以前就没有发现这美如画的风景呢? 有着“风下之乡”这个美誉, 就是我美丽的家乡,沙巴。 在网络或是书上, 我们常常都会看到类似, “失去才会懂得失去”的话, 虽然看得多,我们都好像没有太过认真地去看待这句话。 也是成为了一名游子后, 失去了常常待在家的机会, 才深感体会家乡的美。 活了二十七年, 第一次以不一样的眼光看待这次的回乡过年。 身为沙巴汉的我, ...
中文文章

不那么心理学的心理学 #4

不那么心理学的心理学 #4 嗨大家好,又是我汤米啦。这集的分享其实蛮心理学的,让大家读一点干货吧。 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自制力的看法。 在大众观念里的自制力,通常是指:一个人能够比一般人更好的控制他的行动与情绪,并且能够抑制住自身那些负面和消极的欲望,情绪,和行为。 但你有没有发现到其实「自制力」是很难练成的。如果仅仅想从自己的外在行为和表现上约束自己,努力让自己咬牙坚持,通常是很难持久的。也许, 自制力并不是并不是一种可以学习和提升的品质。 而一个有自制力的人不会为了去符合文字上的定义来让自己更加专心读书或是努力运动。通常这群人,就纯粹是专注读书和运动而已。 而我觉得,也许这些可以专注和自律的人,其实是因为拥有更卓越的认知能力。 人类的一切行为在最本质上的动力来自于趋利避害,一个人是否拥有自制力,也是在于他对于趋利避害后的衡量。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在试验中选择忍耐半小时不吃手中的糖,半个小时后他得到了两颗糖。 他之所以能够抵制住诱惑是因为他清楚的认识到只要他忍耐这半小时,他就能得到两颗糖。权衡利弊下,忍耐比不忍耐获得的利益更大。 如果他「相信」自律的『利大于害』,那么根本不需要外界的强制,不需要他如何努力,他自然而然的就能够去选择自律。 而重点就在于两点: 第一,他选择自律后的结果的确是利大于害。 第二,他认同并且相信选择自律后的结果的确是利大于害。 很多时候人们都能够意识到选择自律能给他带来的利是大于害的,但问题就在于他并没有认同、相信、并且接受这一点。或者在他的价值观里,他认为自律所要付出的代价比不上选择安逸,选择懒散带来的舒适感。 有一部份的人是较倾向于一旦付出,就想马上得到回报。他们担心会不会即便自律了,依然无法得到想要的回报。 一个人如果能够对于他自身和现实都有着清醒的认知,他就能够正确的权衡利害关系。 一个较直白的Formula: 认知 – 权衡利害 ...
中文文章

老板给员工RM 3000,要他们干RM 6000的工!

老板给员工RM 3000,要他们干RM 6000的工! 不论大家的老板就是这个样子,还是朋友的老板是这个样子 大家都多多少少都有听过这样的老板 特别喜欢榨干员工最后一滴资源 而这种老板通常都会有几个铮铮有词的借口 第一:我这是要为你好,训练你的技能,对你长远职业是有帮助的 第二:我是相信你有这个能力,才给你这个任务的,别人要这样的机会都没有 第三:别抱怨了,外面的工作比这个更难!这个已经是简单了。 而由于生活的压力,老板有是发工资的,员工通常都会顺着老板的意思 继续被老板剥削。。。 同事们只能在午饭时间和同学见面会的时候发一下唠叨 而上班的时候,继续这个恶性循环 那么到底有没有老板是(真)的为员工着想的呢? 这里,我们尝试提供你几个可以思考的角度,并不适合每一更场景喔 我们要看老板“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 第一:你老板给你的新任务到底可不可以学到实用的技能? 这个技能可以说“硬技能”也可以是“软技能” 而这个技能最好是和你的专业有关联,让你可以深度发展 (欢迎你留言问我们你被委任的任务是否值得做,供大家参考) 第二:在你尝试解决后,但是却找不到答案,老板是否会教你正确的处理方式 如果你的老板会一步一步分析给你,那你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

Posts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