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你明明全心爱TA,为何TA却总是感受不到?这或许是因为你从未深入理解过TA的情感需求 ——【爱的五种语言】教你精准传达爱意,破解爱的密码

你是否曾在亲密关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觉得自己已经倾尽全力向你的另一半表达爱意,但对方却感受不到你的深情?例如,你的伴侣希望在他需要你时,你能够用言语安慰他,而你可能觉得,只要你在他身边陪伴着他,哪怕什么都不说,已经是在表达对他的关心。尽管你表达了你的爱意,但对方依然觉得你不够爱他。又或者,对你来说,节日的礼物是表达爱意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你的伴侣却认为节日并不需要礼物,只要有陪伴就足够了。这或许是因为你们的“爱的语言”(Love Languages)不同。 心理学家盖瑞·查普曼(Gary Chapman)提出了“爱的五种语言”(5 Love Languages)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表达和接收爱意的方式。当两个人的爱的语言不一致时,尽管双方都在努力表达爱意,但对方可能无法真正感受到。这种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的差异,往往会导致误解和不满。当我们开始理解并学习彼此的爱的语言,不仅能帮助自己和伴侣更好地沟通,理解对方的情感需求,还能增强我们之间的感情联系,使关系更加稳固和持久。通过心理学的视角探讨爱的语言,我们可以找到解决关系问题的新路径,走向更健康、更幸福的亲密关系。让我们来看看如何通过理解爱的语言来改善亲密关系。 什么是爱的语言? “爱的五种语言”理论探讨人们如何表达和接受爱的方式。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每个人都有一种或几种主要的“爱的语言”,即他们在感受到爱时最能认同的方式。了解自己的爱语以及伴侣或亲密关系中其他人的爱语,有助于改善沟通,增强关系中的亲密感和满意度。 爱的五种语言包括: 肯定的言辞 (Words of Affirmation) 优质的时间 (Quality Time) 接受礼物 (Receiving Gifts) 服务的行为 (Act of service) ...
中文文章

“我是社恐人。。。还是i人?“—— 如何正确判断我是否有社交恐惧症而不是性格内向。

当我们自我介绍或聊起社交活动时,比如说,当被邀请出席朋友约会或派对时,很多时候我们会拒绝说道,“我社恐。” “社恐” 已经成为人们口中普遍的词汇,有时候它会是我们因为不想社交而说出来的理由,有时候是“跟风”,又有时候是因为人们分不清社交恐惧症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和性格内向 (introversion) 的区别。 社交恐惧症是世界第三大常见心理疾病,马来西亚约有40.53%的青年人都患有过社交恐惧症。 什么是社交恐惧症? “社恐”指的是社交焦虑障碍或社交恐惧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是一种焦虑症,病患者在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境中会持续感到焦虑或恐惧,并且对自己,他人,和社交活动持有负面的想法。比方说,当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察觉到他们可能会受到他人审查、评估或评判的情况下,(例如在公共场合演讲、结识新朋友、约会、参加工作面试、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者与商店的收银员交谈时),焦虑或恐惧症状就会呈现。对于有些患者来说,甚至一个简单的电话或者与陌生人对话都可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除了心理上的焦虑与恐惧以外,还会伴有生理上的症状,例如脸红、发抖、冒汗、心跳加速、心悸、头痛、晕眩、胸闷、呼吸急促等。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恐慌发作 (panic attack)。当一个人的社交害怕、担忧和迷茫已经影响到了他的日常生活,他很可能患有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的普遍症状: 脸红、出汗或发抖。 心跳加速。 感到“脑子一片空白”,或胃部不适。 身体姿势僵硬,或说话声音过于柔和。 害怕遭到负面评价的场合。 ...
中文文章

关于情绪否定这件事:5种最伤人的话,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说

情绪否定 (Emotional Invalidation),这个术语乍听之下好像有种说不出的熟悉感。 在心理健康知识还没普及时,这个术语很少被提起。但其实,情绪否定,在每个人的生活里是无处不在的。但很多时候我们都没发现它正在默默侵蚀自己,甚至无意识地对别人的情绪作出否定,造成伤害。 刚刚也提到了一个重点,心理健康。对待情绪的方式对心理健康有着蛮直接的影响,因为它对我们的情感, 行为和想法,有着隐形的主宰力。其中,情绪的否定带来的影响可不容小觑。 情绪否定到底是什么? 情绪否定 (Emotional Invalidation) 是对待情绪或感受有着否定的态度,其中包括否认 (Deny), 拒绝 (Reject), 打压 (Suppress), 打发/驳回 (Dismiss), 忽略 (Neglect), 嘲弄 (Mock) 等等。 ...
中文文章

没比较就没伤害,但为什么我们还是会下意识与人进行比较?

不知道你是否面临过这样的困扰,即使你的人生目标并不是超越他人,但你总是会不自觉地在心里把自己与他人比较。在学校时,你会与同学比较成绩;踏入入社会后,你会与朋友比较薪水和伴侣;在社交媒体上,你会与网友比较谁的点赞数更高。然而,你会发现,无论你如何努力,总会有一个“别人家的小孩”比你优秀,进而导致你自卑又焦虑。看起来,这种比较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好处,因为不论你怎么比较,世界上总会有比你更优秀的人。尽管我们都明白“没比较就没伤害”的道理,但为什么我们仍然会下意识地与别人进行比较呢? 你会常常比较,可能与你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关系 事实上,我们常常将自己与他人比较这个行为,可能与我们小时候在原生家庭中接受的教育方式有关。在许多亚洲家庭中,打压式教育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教育方式。所谓的“打压式教育”便是以贬低、打击或否定孩子为手段,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以促使他们保持谦虚与上进心的一种教育方式。而在打压式教育里,比较就是一种父母常用的手法。举例来说,当你在考试中获取了第二名,尽管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但父母可能并不会奖励你,而是将你和第一名进行比较,告诉你如果再努力些,少粗心些就能取得更好的成绩。父母可能会认为这样可以让你保持谦虚并继续努力,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可能已经为你带来很深远的后果。 比较带来的伤害,你的过去会怎么影响你的未来? a) 焦虑或抑郁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过度地将你与他人进行比较时,年幼的你可能会把“比较”这种行为视为父母对你的爱和关心的表现,误以为这都是为了你好。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逐渐接受并内化这种行为与价值观,也开始习惯性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长此以往,你可能会逐渐丧失你的自我价值感,并开始依赖别人对你的认可来建立自我价值感。 你可能会认为只有在超越他人,取得更优秀,更成功的成绩时,才能获得到爱和认可。这样的价值观会给你带来额外的压力与焦虑感,因为你会时刻担心害怕着别人会超越你。也因此,你会不断努力超越别人,并开始对自己非常苛责。 当感觉到自己不如别人优秀时,你可能会感到自卑,并否定和谴责自己。长期的自卑与自我否定将会对你的心理健康造成负担并导致你产生忧郁的情绪。 b) 习得性无助 此外,当你意识到无论你如何努力取得成功,却始终无法在父母眼中获得认可时,便会产生一种无力感。这便是所谓的“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指的是当一个人在他的人生中经历了长期的失败与挫折后,逐渐认为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现状的一种心理状态。因此,即使你在生活中有所成就,但父母却始终将你与更成功的人进行比较时,你可能会感到即使尽力也无法改变的绝望和无助。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逐渐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心态。这种心态将会加剧你的忧郁情绪,因为你会感觉到不论你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在这种心态与情绪下,你可能会逐渐地失去努力与抵抗的动力,然后完全消极地接受现实并彻底躺平与摆烂,因为你认为无论你做什么,总有人比你更成功,父母还是会把你与他人进行比较,所以不如彻底放弃。如若不加干预的话,习得性无助有可能会伴随你一生并导致你形成容易放弃且自暴自弃的性格。 c) 形成自卑与敏感的性格 最后,在成长过程中被过度与他人进行比较也会逐渐塑造出你自卑与敏感的性格。正如前文所述,身处这样的有毒环境中,你会逐渐失去内在的自我价值感,且开始依赖别人对你的认可来建立自我价值感。然而,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人会给予你任何认可,你努力等来的只有无止境的被进行比较。这样的环境将会导致你认为“我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并且逐渐形成自卑的性格。此外,你也会变得对批评与比较敏感。一旦你听到有人批评你或把你与别人进行比较时,你便会暴跳如雷,心情会变得非常糟糕。因为你不愿再因别人的批评和比较受到伤害,便形成了这样的自我保护机制。 如何打破这个诅咒? 这世上并没有时光机,所以我们并不能改变我们的过去。我们能做的只有改变现在的自己,让自己摆脱“比较”这个恶性循环,这个诅咒。 a) 从“横向比较”改成“纵向比较” 实际上,要彻底摒弃比较这个行为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已经成为我们下意识的习惯了。所以,与其试图去消除比较这个行为,我们其实可以改变比较的方式,将其变成一个对我们有利的工具。当我们将自己与他人比较时,我们其实已经陷入了 “横向比较” 的思维模式。  ...
中文文章

做好课题分离,不为他人的情绪买单!

你是否常常跟你身边的人起冲突, 想要别人照着你的方法做, 对方却总是不理你? 你是否无法拒绝别人提出的任何请求, 害怕拒绝了会被别人评价为不好相处? 你是否容易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伤心好几天, 觉得自己是不是真的如对方说的那么差劲? 如果你有这些状况, 那都是因为你没有做好 “课题分离” 。这篇文章会跟你介绍什么是课题分离? 怎么执行? 此文章也会指出一些大众对课题分离理论所产生的误解。如果你也想解决人际关系甚至是人生的问题, 那就继续看下去吧! 什么是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这个概念是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来的。 意思是所有事情都可以区分为 “自己的课题” 和 “他人的课题”。 当一件事发生时, 无论好坏, 都要先区分出这是谁的课题。 ...
中文文章

高敏感人群才懂的烦恼!一次过给你三个生活指南。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有一群特别的人,他们对于外界的刺激异常敏感。他们是高度敏感的个体,对于情感和环境变化有着强烈的感知。然而,很多时候,这个群体常常被误解和轻视。本文旨在探讨高敏感人群所面临的误解,并试图打破一些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深入了解这个独特群体的内在世界。” 【对高敏感人群常见的误解】 误解1:高敏感是一种弱点或缺陷 强烈的情绪反应, 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弱点。 但其实高敏感的人, 并不是如大家想象中那种 “很容易歇斯底里的样子”。过往的研究发现, 高敏感的人能够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这是因为他们更倾向于内化自己的感受并将所习得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  此外,人们认为高敏感群体对外界的刺激过于敏感, 会使得他们不具备应对挑战和压力的能力。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 他们可能会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对挑战有更敏锐的感知, 这反而有助于做出更为细致和周到的决策。他们也更能感受到他人的情绪, 对于团队合作或社交情境中的需求有更好的理解。所以, 可以看出, 高度敏感不一定是缺点,反而可以是优势。 误解2:高敏感的人都是内向性人格 高敏感的人不热衷社交, 也比一般人需要更多独处的时间和空间来处理,思考和消化来自外界的刺激和体验。 所以,他们常常会被误认为是不善社交且内向的。 但Elaine Aron ...
中文文章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会比常人更敏感呢?背后的机制和原理是什么?

Elaine Aron 是最早对高敏感人群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 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她的研究指出,人群中有约 20% 的人有着异常敏感的大脑,这些人在面对他人情绪时表现出更强的生理反应。研究表明,除了情绪以外,高敏感人群对包括声音,气味等任何细微的外部刺激都有着超高的意识,他们在处理外部信息时会更加彻底,面对正面或负面的刺激时都有会产生强烈的反应。 研究表明, 高度敏感这个特征是有其生理因素的。 尽管目前关于这方面的具体研究还不够充分,但研究表明很多基因决定了一个人是否高度敏感。 这些基因都与神经递质,大脑,和情绪有关。 所以, 高敏感人群大脑的工作方式可能天生就和普通人不同,他们的神经系统会更为彻底地 “消化” 信息。 【高度敏感者的生理因素】 1.     基因遗传 ...
中文文章

常常为了别人的事情感到焦虑难过:你有可能是高敏感人群!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对于别人一句无关紧要的言辞过于在意,总是下意识地反复思考和分析; 情绪起伏很大, 别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有可能会引发你巨大的情绪波动; 很容易精疲力尽, 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噪杂拥挤的环境里, 比如参加朋友聚会或派对; 常常从身边人的口中听到这样的话:你想太多了吧;你怎么那么玻璃心;没必要那么敏感吧; 遇到问题或挑战时会不断地责怪自己, 觉得自己应该做的更好, 忽略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和成就; 当面临未预料到的事情时, 会感到困扰和焦虑,比如尝试一些没做过的事 、突如其来的问题或挑战; 同理心非常强, 同理心非常强, 能设身处地体会别人的感受, 以至于经常被当做倾诉的对象…. 如果你对以上的描述有强烈的共鸣,那么,你很有可能是所谓的 “高敏感人群”。 1997年,心理学家夫妇 Elaine N. ...
中文文章

朋友想要结束生命我们该怎么办?你不能不知道的心理急救箱 – ALGEE

你是否有经历过朋友因压力而感到抑郁或有自杀意图, 但你却感到束手无策呢?根据马来西亚卫生部在2015年所做的调查中显示,在三位人民中就有一人存有心理健康问题。在现今社会中,压力、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已经成为常见的现象,而心理健康危机也可能存在于我们周围。 什么是心理健康危机(Mental Health Crisis)? 心理健康危机是指一系列需要立即关注和干预的情况。以下是4个常见的心理健康危机: 一,自杀意图是指有轻生意向或实际行动。警示信号可能包括「谈论想死的念头、表达绝望感、分发个人物品、退出社交活动以及行为上的突然变化」。 二,自残行为是指有意识地对自己造成伤害但没有自杀的意图。警示信号可能包括「无法解释的伤口和伤疤、在炎热天气中也穿着遮掩性衣物,或身上备有锋利物品」。 三,严重焦虑可能表现为惊恐发作、强烈恐惧或担忧。警示信号可能包括「过度出汗、心跳加速、呼吸困难、颤抖以及对失控的强烈恐惧」。 四,思觉失调是指无法分辨真实和虚幻之间的差异,产生幻觉,妄想,思维混乱等。警示信号可能包括「听到声音、变得敏感多疑、异常行为或难以集中注意力」。 那当我们身边的人在面对心理健康危机或被负面情绪淹没时,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这边和大家分享一个“心理急救箱”, ALGEE行动计划。 “ALGEE行动计划” ALGEE是一种在紧急情况下以提供心理支持来应对心理健康危机的方法。它是由国际心理健康组织 Mental Health First Aid (MHFA) 制订的,旨在帮助人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和援助。它强调了有效沟通、情感支持、专业援助和自我关怀策略的综合应用。 “ALGEE行动计划”有5个步骤。这5个步骤可以让你在遇到心理危机情况时,也可以临危不乱。当然“ALGEE行动计划”也可以成为日常心理支持的一种方法。当你的家人或朋友遇到困扰、情绪波动大或压力时,你可以使用ALGEE来倾听、提供安慰和支持,并鼓励他们采取积极自我关怀的方法。 第一步: 评估自杀或自残风险 ...
中文文章

睡觉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这并不代表失眠就一定是件坏事。

躺在床上准备睡觉,但是已经过了几个小时,怎样翻来覆去都还是睡不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类似的经验。 我自己本身每一年都会有几个月会经历这样的事情,并没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也没有什么烦恼。 只是一躺在床上,脑海里就会不断浮现各种想法、回忆等等,需要我自己在脑海里不断的提醒自己:“别想了,快点睡觉!” 但情况还是一样,怎样都睡不着,而且是躺在床上几个小时都睡不着的那种。 #越想睡越睡不着 除了那些因为报复性熬夜而选择不睡觉的,当失眠的时候,大多数的人都会在脑海里不断的提醒自己:“为什么还没睡着?”、“快点睡,明天还有考试!” 等等,来“帮助”自己入睡。 也有些人会尝试数羊、使用精油,甚至是使用酒精和安眠药来应对失眠的情况。 但是这些方法很多时候只有在刚开始的时候有效,使用的次数多了就失效了。 那为什么我们越想睡却越睡不着呢? 其实睡眠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也不需要我们控制的事情。 我们会失眠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一直在强迫自己入睡。 当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而自己还没睡着的时候,焦虑和急躁感就会增加,让我们更加无法入睡。 借用一个Gary很常跟我们说的例子:如果现在让你别想冰淇淋,你脑海里是不是就会直接出现冰淇淋的画面?然而你越强迫自己不想冰淇淋,冰淇淋的画面就越来越深刻。 睡眠也是如此,你越强迫自己睡下去,你就越无法入睡,从而造成一个死循环。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够改善失眠的情况呢? 允许自己失眠 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把失眠当作一个负担或烦恼。 因为这样会让我们认为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痛苦的事情就会让我们更焦虑和急躁,造成反效果。 睡个好觉的确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这并不代表睡不好或失眠就是一件坏事。 所以当我们失眠的时候,不如就先允许和接受失眠的情况,我们可以选择先起来做其它的事情。 当有困意的时候,再让身体好好感受它,跟着它慢慢入睡。 培养良好的睡眠卫生(sleep ...

Posts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