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农历新年,你也许会在网上,
看到让人感动流泪的温馨新年短片。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几年前的一部短片,
关于本地艺人拨电话回家试骗爸妈,
说今年他们因为事务不能回家过年,
让他们听听父母的回应。
他们迎来的不是爸妈的谩骂,
而是一句句温馨的关心话语:
“没关系啦,没事的,你要照顾好自己。”
过后,镜头特写了艺人他们泪流满面,
播着他们“一年少回家陪父母“的 #惭愧感言。
这些感言,如果你像我一样都是游子,
应该会感同身受。
不是每一个家乡都能成就我们的梦想,
所以很多的我们都选择离乡背井,
希望有一天可以衣锦还乡。
有人算过,如果我们90后的每一年只有新年回家,
在父母临终前,我们可以和他们相处的天数
大概是 #一年多。
听起来很揪心吧,虽清楚这道数学题,
为什么很多的我们虽然舍不得父母,
但是依然选择转身离开,
为自己的梦想和生活在异乡打拼呢?
如果你和我一样都是游子,
偶尔或长期有一种来自于自己的声音,
在谴责自己的”不孝”和”不负责任”,
让自己困在惭愧的漩涡之中,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为你打开一道门。
我们虽然舍不得父母,
但是依然选择转身离开,
其中一个原因,
是因为父母不是我们生活的唯一,
也不是生活的全部。
在我们生活,除了别人,
我们也保留了一部分给自己。
我们有自己的梦要追,
我们期待可以活出我们向往的生活,
未来的那个”我们”等着我们去实现。
而实现这些自我人生的期待,
都来自于我们在人生路口的选择;
而每一个选择,都有着 #收获 和 #代价。
关键在于,每一个选择带来的代价,
你是否愿意(willing)拥抱它?
离乡背井,不能长期陪在父母的身边。
常常会让我们 #感到惭愧,
面对这份“惭愧感”,
有人选择消灭或逃避它。
为了不再让自己感到惭愧,
放弃人生一切的一切,
压抑自己追求梦想的欲望,
让自己长期陪在父母的身边。
做个社会公认的“孝子”,
不再受“惭愧”的困扰。
你会发现,
长期下来,“惭愧”的感觉依然会敲门。
你依然会谴责自己做得不够好,
自己还是不够孝顺。
有些人甚至会对自己感到惭愧,
觉得对那个被牺牲的自己感到抱歉。
“惭愧”的感觉,
是人类情绪中的一份礼物,
“惭愧”赋予了我们反省的能力,
给了我们变得更好的可能。
在追求我们的梦想的同时,
“惭愧”自然会是它的附属品,
因为这是离乡别井的代价,
我们理解我们会失去和父母相处的时间。
人生的时间有限,我们不是超人,
当你在生活上追求了一个高度的时候,
你会失去相当的宽度。
我们要学习的是,
正视 “我们”和“惭愧感” 之间的关系,
学习接纳和拥抱它,
而不是放弃自己一切的一切,
让自己陪在父母身边来消除这些“惭愧”的情绪。
别让“惭愧”的情绪误导你放弃了自己,
学习和它相处,
并带着它和你的梦想前进,
因为那“惭愧”的情绪当中,
有着你对父母的思念和爱。
对父母的爱,
不一定需要透过实体存在来证明。
有些人在父母的身边活了一辈子,
却没有真正陪伴过一分一秒;
有些人虽一年只是新年回家一次,
却透过另外一个方式陪伴了父母一辈子。
爱,不会因为你不在而消失;
它依然会透过不同的方式存在着。
今天的科技是我们能力的延伸,
我们的关心可以跨越山海,
透过视频通话和父母保持联系。
也别忘了父母虽然没有常回家的我们,
他们依然有自己的梦想想追,
他们依然有自己的生活和朋友。
结束了在沙巴两个农历新年的假期,
我和母亲在前往机场途中,
惭愧地和妈妈说:
“这一次的离开,
下一次回家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因为我真的要为事业打拼了。”
妈妈说:“明白,没事,
最重要你要吃得饱,睡得好。”
有些时候,
在外照顾好自己,
踏踏实实做人,为自己的人生努力,
会是给予父母最好的礼物。
与你共勉之,
感谢你又耐心地读完了一篇MY心理学的文章。
我是Gary,MY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
与你一起,从心出发。
如果你有情绪上的困扰,
可以预约心理治疗:wasap.my/+60113344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