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那种感觉吧,在睡之前没事做,于是就滑手机,或是看 Youtube 视频,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就 12 点半了。
Youtube 真的很强大,有时强大得很恐怖。看着一个视频,下方就会出现一大堆的 recommendations,然后很多都是很久之前看过的,不过你还是会忍不住点进去,就为了重温一下;要不然就是随着 Youtube 的介绍,环游世界,然后你就在看一只海狮拍打自己的肚子。
然后你就问自己:
“我为什么会看这个东西?”
或者是 “它到底怎样知道我现在想看这个?”
这样浪费时间,虽然很爽,可是难免会自责。
我就是在这样的一晚,充满自责和窃喜的心情下,看到 “Good Will Hunting” 和 “Call Me By Your Name” 的短片浮现在我当时正在观看的视频下方。
当然我就忍不住点进去看,看了也将近半个小时,就这样断断续续地看了那些电影的大部分剧情。
其实我几年前已经看过了这些电影。“Good Will Hunting” 应该是四年前吧,然后 “Call Me By Your Name” 就在它上映地当年,2017年。
所以大部分剧情都还历历在目。
“Call Me..” 就算了,因为当时看就很喜欢了,现在依然如此,对它地感想也没变。不过 “Good Will Hunting” 我当时还蛮中立的,没有很喜欢,也没有很讨厌,甚至有些场景会觉得很装,就假装很清高,太过以年轻人愤世嫉俗的态度去批评和看待许多事情(这也难怪,因为这是 Matt Damon 和 Ben Affleck 一起共写的第一个剧本)。所以当时就有点厌烦。
不过重看时,就觉得其实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主角为了避免和他人建立关系(因为他在每一段关系的开始,不管是爱情还是友情,都已经认定这是注定失败的,因为他认为自己不值得他人的爱和关心)而中途会对于这段关系自我破坏;种种电影里对于男主的观察,其实都很尖锐和写实。也让我对电影稍微改观了。
尤其电影里男主 Will 和 Robin Williams 所饰演的辅导师 Sean 之间的治疗关系,其实是还蛮准确的(当然这是电影,不可能100%准确,为了戏剧性效果,还是得夸大一些场景)。Sean 如何挑战 Will 的防御机制,是真的很感动也值得深思的。
而为什么提起这两部电影是因为他们都有共同点,不单单是因为两部戏都是讲述两个年轻人,濒临进入成人社会的那短暂时刻,然后都有一段可以改变他们人生轨道和人生观的一段爱情(虽然两部戏的笔调和拍摄手法是截然不同的)。
两位男主角都是在面临改变时和心碎的感觉时,第一个念头就是切割和逃避,因为他们很困惑,因为没有人指导他们在那样的情形下应该怎么做,因为情绪和感情这种东西是必须自己感同身受后,才会切身铭记在心。
(注:两个男主角也是非常不同的,也来自于非常不同的家庭背景。“Good Will Hunting” 里的 Will 来自于一个有家暴的家庭,父母亲从小就没有教导他,而也因为这样,Will 才会使用逃避的方法来面对接下来与他人的关系。而 “Call Me..” 里的 Elio 的父母是非常支持他的,也给予他很多探索的自由,所以他的困惑不是来自于没有榜样可以学习,或觉得自己被抛弃,而是因为他所经历的经验的确会让人止步:开始萌生的性欲和对于性的认知,自己是同性恋或双性恋这回事。但他的父母真的是很棒就是了,很让人羡慕。Ok 有点啰嗦了。)
在我们经历很痛苦的情绪时,不管是失恋时、失去挚爱的家人或朋友时、或者是当我们看小自己,认为自己很没用时,我们都很想要这个感觉,这个情绪快点消失。
我们恨不得就这样把痛苦的感觉连根拔走,也希望这个感觉重来不存在过。
也许我们会后悔一开始进入那段感情,或和某个朋友变得那么要好。
因为如果我们没有和他们那么熟,那么失去时也不会心痛,不是吗?
所以我们可能选择逃避。没开始过的东西如何结束呢?
或者我们麻醉自己,封闭起自己的情绪机关。渐渐的,我们不再为任何事情而变色,而害怕,而动摇,因为不存在的东西如何被打动呢?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或是很难做到的。
要如何完完全全将自己从社会关系里割除呢,或把自己的情绪埋在深渊里呢?除非我们把自己变成隐士,或者动手术把脑里负责情绪的部分切除,要不然它就是一个不能停止,24/7 的方式。我们必须时时刻刻都拘谨,都保护好自己,在自己的身上长满刺,防卫自己,不让别人靠近,即累也很辛苦吧。
我们在这世上的时间,其实真的很短。
那 80 年,顶多 100 年(如果你真的很想的话),够我们做好那几件事,也够我们建立好那几段关系。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就这样,刚刚好,也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足够的。
就像 “Call Me…” 里的设定一样,就像那个难忘又美丽的夏天一样,就这样一闪即逝,转眼就是秋天了。
如果就这样,大半人生都花在逃避(不管是他人还是自己的情绪),那多可惜。
我知道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有时候也是很难免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难免必须硬起心来,以让自己不被每一件事都吹倒。就好像我们的手,做起苦工,久而久之就会长茧。
但逃避虽然容易,但问题永远都在那边。而麻醉自己也是有代价的,就好像 Elio 的父亲在电影进入尾声时对他说的(稍微剧透):
“为了更快从痛苦中痊愈,我们从心里拔除了许多东西,从自己身上驱走了越来越多属于自己的东西,直到我们在30岁时就已经一无所有了,而接下来每当我们和新遇见的人开始一段关系时,我们可以给予他们的会越来越少。“
(“We rip out so much of ourselves to be cured of things faster that we go bankrupt by the age of 30, and have less to offer each time we start with someone new.”)
如果我们一直把情绪压下来,隐藏起来,就因为此时此刻的我们很痛苦,那我们会连同我们的喜悦也一同抹杀了。(“But to make yourself feel nothing, so as not to feel anything, what a waste!”)
因为情绪很少会是直接的,而每一个世界所引起的情绪,换一个角度就是另一个情绪,另一个感觉,甚至也可能时同时混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才会说我们对于一样事情有 “mixed feelings”)。而从痛苦中,我们也可以学习到许多的东西,比如接纳那份痛苦,以及接纳我们所失去的东西。
电影只是电影。看完之后,可能多了一些感触,但如果没真正吸收好,然后根深的改变,从态度到行为到人生观180°转变,也仅此而已。有些人会说一部电影改变了他们的一生。我很羡慕他们,也真心希望是如此。如果他们能像 Will 和 Elio 一样,吸收了前辈和身边的人给予他们的指导和教训,结束了这个章节,开启了新一段故事,那也是很难得,也很值得高兴的。
我只知道,近期内,Elio 的父亲所说的话,会不断地缠着我,在我迷茫的时刻,在我不理解为什么我必须经历某些事情的时刻,我希望我能不辜负这段话:
“此时此刻,你也许经历着很多的悲伤和痛苦,别抹杀它们,以及伴随着它们的喜悦。”
(“Right now there’s sorrow, pain, don’t kill it, and with it the joy you’ve felt.”)
我是Jason, MY心理学咨商中心运营经理,
与你一起,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