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Y心理学实习的期间,曾遇到过许多人来问问题,而其中一个我印象比较深刻,也比较常被问到的就是,“我这样正常吗?”。
“我常常不开心,我正常吗?”
“我有忧郁症,我正常吗?”
“我想自杀,我正常吗?”
数据显示,全球每天有数百万的人上网搜寻“我正常吗?”。其中的问题形形色色,从“体重xxx正常吗?”,“不喜欢说话正常吗?”,到“婚前性行为正常吗?”,“同性恋正常吗?”。不管内容是什么,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曾经问过自己这个的问题,“我正常吗?”。
可是“正常“是什么?怎样才算是“正常”?
我们都会以主观的方式或是用社会规范(Social Norms)去衡量一个人是否正常。在心理学里,“正常”指的就是和他人一致。某种行为,思想,情绪,特征等是不是典型,常见和符合社会预期的。如果一个人与众不同,那可能会被认为不正常。
简单来说,和大多数一样的话就是正常,相反地,不一样的话就是不正常。所以当一个人是不正常的话,就会被社会用异样的眼光对待,或甚至是排挤。
许多心理学家都曾经给“正常”这个概念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然而到现在为止都还没有一个定义是被视为标准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正常”和“不正常”的定义太主观了,因为每个人会用自身的价值观,文化背景,和性格定义什么是“正常”。
举例来说,在一些东方国家,包括马来西亚的人在进入家里前都会先脱鞋,所以我们会觉得在家穿鞋是“不正常”的行为。可是在一些西方国家,他们会在家里穿鞋,所以他们反而会觉得进屋要拖鞋的行为是“不正常”的。
正常和不正常。到底是谁来定义的呢?
为什么一定要和别人一样才是正常,而和别人不一样的话就是不正常呢?
为什么只有正常才会被接受,而不正常的话就必须承受异样的眼光呢?
在这个世界里,为了迎合社会的标准,为了不显得奇怪,我们都会把自己活成和大多数人一样的人。从外貌、穿着、打扮,到性格、行为、想法。我们都会想要做到和别人一样,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融入这个社会里。
为了不显得“不正常”,我们不敢在穿某件我们很喜欢可是很奇怪的衣服出门,我们不敢在会议里提出一些和别人不一样的意见,我们不敢面对自己的焦虑于忧郁,我们不敢承认我们和别人不一样。
—————————
我曾经读过一句话:“正常”是世界上最不应该存在的词。
这个词让那些被认为“正常”的人感觉被接纳,可是也同时摧毁了那些被视为“不正常”的人。因为一旦被贴上这个“不正常”的标签后,就会招来一些闲言,批评,甚至是排挤和霸凌。
我认为世界上是没有一样的人的。即使是双胞胎,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存在。那如果每个人都不一样,哪来的正常和不正常呢?
我们都是不正常的。
我们只是戴上一个叫“正常”的面具。
假装自己是“正常”的,为的就是要隐藏自己“不正常”的一面。可是这个面具戴久了,会让我们忘记去正视那个内心的自己,从而当导致内心的“不正常”越变越大,严重的话可能还会影响我们的日常。
给个例子,很多有心理问题的人都不敢去寻求帮助,因为他们害怕别人会认为他们是“不正常”的。可是久而久之,这些没有被解决的问题只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大得压倒他们喘不过气来。
我在MY心理学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normalize”- 正常化。这个词也是MY心理学的其中一个宗旨,就是把心理学和心理疾病正常化。
就像戴口罩,从一开始的奇怪陌生到现在的日常必备品,戴口罩已经变成了现今社会的一种“正常”了,而反倒是那些出门没有带口罩的人才会被视为“不正常”。戴口罩这个行为从以前的“不正常”变成现在的“正常”,而这就是所谓的正常化。
心理疾病也应该是一样的。很多人都认为患有心理病就代表不正常,可是我却认为现今社会里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过一些所谓的心理病。
不管是压力,失眠,情绪管理等,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曾经历过,或以后会遇到,甚至是现在正在面对着类似的心理问题。那这样的话是不是就代表我们都是“不正常”的呢?那这个大多数人都有的“不正常“是否就可以变成”正常“了呢?
心理疾病之所以被视为“不正常”的东西,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人对这方面的知识很浅薄。所以当他们遇到心理问题时,他们都不知道要如何面对或寻求帮助。
我们都知道身体生病时要多休息,吃药和看医生,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当我们的心理生病时应该怎么办,再加上害怕别人给自己贴上“不正常“的标签,所以很多人都宁愿不去面对他们的“不正常”。其实心理疾病就和身体疾病一样,需要适当的治疗和调节才能让我们重新健康起来。
所以心理疾病不应该是一个“不正常”的东西,而是一个所有人都应该去认识和关注的课题。要提升这个意识,心理教育 (Psychoeducation) 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为当全世界的人能了解心理健康和接受心理疾病后,心理疾病或许也可以像戴口罩一样,从“不正常”变成“正常”了。
这也是这篇文章和MY心理学正在推进的方向。
最后想分享一句美国女演员Glenn Close曾说过的一句话:
“What mental health needs is more sunlight, more candor, and more unashamed conversation.”
“心理健康需要的是多一点阳光,多一点坦率,和多一点不羞愧的对话。”
感谢你读完我在MY心理学的最后一篇文章。
我是Jing En,MY心理学的实习生,
与你一起,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