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我并没那么优秀,我不过是个冒牌货”

小时候受到称赞的时候, 会打从心里, 真心地觉得自己好棒哦! 但,不知怎么, 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 会发现有时候获得了成就和夸奖, 反而会有种莫名的多虑 及空虚感弥漫在心里头。 “呃,这次做得这样好, 不是因为我厉害, 只是凑巧运气好罢了。” “惨了啦,这次做得这样好, 下次达不到这个标准, 被人发现原来我实力不咋地的话, 岂不是很丢脸? ” #这种担忧有可能就是所谓的: 冒牌者症候群 (impostor syndrome); 也就是指内心深处含着「自己不够优秀」的恐惧。 即便有很多的外部证据证明本身的实力, 也没办法将这份肯定归功于自己。 ...
中文文章

如果能够活,有谁会想要去死。

【如果能够活,有谁会想要去死。】 对于最近红人的事件,我希望借此机会,再次提起自杀的这个话题,希望大众能够对自杀这话题多一些的认识。 #若不雪中送炭,#请别落井下石。 生存是人类的本能。如果你问我,我相信没有人会想要死。想去死,也只是因为当事人在当下仿佛看不到其它的路可走了。而那群躲在背后的键盘侠,任意地在键盘上飞舞,留下了许多不堪入耳的话语,让这人觉得这世间只有冷漠无情和残酷。键盘侠们,在你写下那些伤人的留言时,也请你把真名和照片都放出来啊。为你所写下的留言,负上责任! 如果不想雪中送炭,那也请别落井下石! #自杀并不是愚蠢的行为。 很多人会说你不要做“傻事”, 但我们有什么资格说那是件傻事呢?难道当事人在跳下去之前,真的没有想过其它方法吗?没有想过父母?没有想过身边的朋友?没想过要活下去吗?难道ta们不恐惧死后会去那里吗?你想过的,当事人也斟酌了许久,挣扎了许久,最后才会认为死了才能脱离当下的痛苦,因此才会做出了这个决定的。 当时人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自己当下的感觉。我们又凭什么说ta们在做愚蠢的行为呢?我们根本就没有经历ta所经历的事情。我们能不能在发表任何批评指责的言论前,先借当事人你的耳朵,聆听ta的故事呢? #自杀是做戏的,#装模作样。 我知道很多红人都很喜欢做prank来获得娱乐效果和点击率,所以我们很自然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她在做戏是吗?他在做prank是吗?” 但是请不要把任何人想自杀的事情来开玩笑,因为一点都不好笑。 就算是Prank, 我也希望我们大家能够认真看待这件事情,不管对这位红人,还是自己的亲人友人。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也许都会有这个moment,想过要离开这个世界。但试想一想,若某天你把自杀的念头告诉友人,而得到的反应却是满满的批评和自责,试问自己会有什么感觉呢? 管它是不是prank,我们能不能够先给予帮助以及关怀,而不是先入为主,认为ta们都是在演戏博同情。如果真的是prank的话,你也许会白担心,甚至生气一下下。但如果不是prank,你挽救的,也许是条生命。 愿这社会,多点包容与谅解,多点宽容与善待。 我是MY心理学的庭锋, 与你一起,从心出发。 若有需要,可以点击下方链接寻找帮助。(包括一些防自杀热线) https://www.mypsychology.my/get-help-my/
社会心理现象
中文文章

香港示威,关我什么事?

首先,我必须做一个澄清,我没有支持任何一方。只是最近都有在留意香港的局势,看了一些新闻,一些影片,和一些帖子。 面对当下香港示威的状况,风雨不断,评论四起。虽不是政治专家,我相信还有一个角度可以解析当下局势,那就是“心理学”。 为何和平示威会变成暴力的舞台? 为什么示威者纵火,狂砸东西,狂吐不雅言语,有的甚至变得丧心病狂? 为什么身为维护秩序的警察也滥用职权,滥用武力,变得残民害理?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这个状况发生在我们的国家,我们会不会,或有没有机会也成为当中一份子;有一天,我们会不会成为我们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eon Festinger 曾经在1952 提出一个社会现象叫做“去个性化 ”(Deindividuation) 指的就是当一个人参与群体行为时,因原有的个体特征完全被埋没在群体里,他会有机会因为不受控制和约束,而做出冲动和异常的行为。在香港这里呢,则是群体暴力的现象。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 Gustave Le Bon 过后提出,主要有三种机制来促使“去个性化 ”状态的产生。 第一, “匿名”是“去个性化”不可缺少的最大的因素。因为匿名可以使人难以辨认个人的真实姓名和身份,给人一种做什么事都不会被惩罚的感觉。因此,我们可以为所欲为,抱着一个 “反正没人认得我”的心态。 第二, 在群体中的个体不自觉地认为对于集体行为,他无需付上责任,因为这是集体的决定,群体的行为。如果要付责任也是一群体一起付上责任,我怕什么呢? ...

Posts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