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我们希望自己有爱别人的能力,同时也渴望别人来爱自己。

下个星期一就是情人节了,单身的你或是有伴侣的你,了解什么是爱情吗? 每个人对爱情的定义都不一样。有些人认为爱情是生活的必需品,而有些人认为没有爱情的生活依然精彩。 【爱情的定义】 根据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t Sternberg)的爱情三角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爱情是由三个成分组成的: #激情(Passion) 这里的激情指的是对他人强烈的欲望和着迷的想法。 例如,你看到你的伴侣会有心动,被吸引或兴奋的感觉,有很想拥有TA的冲动,同时也包括对性的需要。 #亲密(Intimacy) 而亲密指的是与他人之间的亲近和温馨的感觉。 例如,当你和你的伴侣在一起的时候,大多数的时间都是感到很幸福的,双方都能坦诚的沟通,并且无论什么时候双方都会给予彼此无限的支持。 #承诺(Commitment) 承诺的形式有两种:短期的和长期的。 短期的承诺指的是决定爱不爱一个人的承诺,而这不包括愿意承担责任的决定。 长期的承诺指的是决定维持且维护一段爱情关系的承诺,包括对这段爱情的忠诚和责任。 在这三个成分里,激情是最难维持的。因为激情的感觉是我们控制不了的,也是最容易因为习惯了对方的存在而慢慢变淡的。 反之,亲密和承诺是我们比较能控制的成分。我们自己能够决定要为对方付出多少感情和责任,来维持爱情的亲密感和对彼此的承诺。 根据这个理论,爱情通常都会围绕于这三个成分。 当一段爱情里同时具备三个成分,代表着这段关系里彼此既有强烈的欲望,也有亲近的关系,以及对未来的打算和承诺,是最完美的爱情。 当然,不是每段爱情都必须具备这三个成分。有些爱情只具备了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成分,但并不代表这就是不完美的爱情。 ...
中文文章

独处是享受的,而孤独是痛苦的。

这个新年,当你回家跟家人亲戚朋友们聚在一起的时候,你是否会很常感到孤独?还是你很享受与自己独处的时光? 其实,孤独和独处是不一样的。 当你街上看到一个人,TA自己一个人逛街,自己一个人吃饭,难道就是因为TA孤独吗?其实不是绝对的,也很有可能是因为TA享受和自己独处的时光。我喜欢独处,并不是因为我享受孤独感,只是因为我喜欢当下我自己一个人的状态。 独处是一种状态,独处并不代表孤独,独处并不代表寂寞。 【独处和孤独的分别】 #独处和孤独最大的分别是在于情绪的寄托 独处其实是一种存在的状态,而孤独是一种因为没有跟别人有心灵上的连接所带来的情绪。 心理学把孤独定义为:“感觉自己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被排斥,被讨厌,也觉得无法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这个定义告诉我们,其实孤独是在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 比如说,有一次我要去参加一个小型的聚会,一个对我来说都是陌生人的聚会。因为没有跟任何人沟通,我静静的坐在那里,就好像我是个局外人。当下的我是感到非常孤独的。 所以,其实人不会无端端感到孤独的,都是会因为外界因素或者心理因素而产生孤独感的。 #独处是主动的#而孤独是被动的 当我们自己主动选择独处的时候,独处让我们有机会和自己交流,享受着一个人的时光,同时也能让自己平静下来等等。就跟冥想(meditation)的益处是相似的。 反之,孤独感是不会因为我们主动选择而产生的。我们都是被迫感到孤独的。当被身边的人排挤或孤立的时候,当刚分手的时候,或是当对未来迷茫的时候。在这些种种的外界因素下,人是被动感到孤独的。 偶尔的独处是好的,但长期的孤独感是会对我们有不好的影响的。当人长期被孤独感包围,就会慢慢跟社会抽离,长久下来就会有可能导致忧郁症(depression),焦虑症(anxiety)等等。 【如何克服孤独感】 我们通常都会认为感到孤独的时候,只要把自己置身于人群中,跟别人有互动沟通,或者是玩电话和刷社交平台,就不会感到孤独了。 其实不是这样的。 人会感到孤独是因为我们内心缺乏和别人联系,或是当我们觉得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时候。 所以,单单把自己从一个人的状态里抽离出来,是不会让孤独感消失的。 那我们要如何克服孤独感呢? 首先,我们要察觉或意识(aware)到自己是感到孤独的,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去克服孤独感。 当我们察觉到我们感到孤独的时候,我们其实可以应用在心理学通用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
中文文章

“当你追逐你的热忱,金钱自然会来。”

“当你追逐金钱,你可能会永远都找不到自己的热忱。” 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我应该朝我的热忱发展,还是以赚钱为首要目标?” 当脑海里出现这个选择题的时候,大多数都是因为热忱带来的利益远远少过其他工作所带来的。 心理学学生在找着就业机会的时候,通常会有两个主要选择:1. 治疗或咨询相关的工作 (psychology- /counselling-related)2. 人力资源相关的工作 (human resource) 当我开始找实习机会的时候,我的第一个想法是想要找心理中心,心理诊所或者是医院。因为我很清楚自己对人力资源相关的工作不感兴趣。 但是,当我看到我的朋友们都因为金钱,而选择寻找人力资源的实习机会时,我动摇了。 一方面是意味着我会孤身一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金钱的考量,因为在这个实习过后,我们就会正式毕业,意味着我们要正式踏入社会了。 我真的要为了我的热忱,孤身一人踏入我喜爱的这个行业,并且领取相对于人力资源的工作,比较不稳定的薪水吗? 但是,到最后,我还是选择了我的热忱。 我之所以会选择热忱,是因为这是我从中学开始就有兴趣的事,是我从中学开始就想做的事情。 我喜欢聆听,我喜欢跟别人对话,我喜欢给意见和看法,我喜欢当自己帮别人解决了问题的成就感;而我认为这是我在人力资源相关的工作里体验不到的。 【没有金钱,哪来的热忱和梦想?】 很常听我的同龄朋友说,要先追求金钱,才有那个“资格”去追求热忱。“没有钱,哪来的热忱和梦想?” 但是,我觉得有没有那个”资格“,不是靠金钱去决定的,而是靠自己对热忱的坚持努力。 我认为,有时候金钱只是一个借口,尤其是当人们已经错失了他们追求热忱的机会。他们把这个错失合理化 (rationalization) 成:“要有金钱先,才可以自由追求热忱”,“先努力赚钱,以后有的是机会去追求热忱”。 ...
中文文章

「不确定」只是种状态,不是结果

「我不确定、我不知道、怎么办」 在被疫情阴霾笼罩的情况下, 向着学生们迎面而来的是; 「遥遥无期的网课」。 向着毕业生们迎面而来的是; 「被取消的毕业典礼、毕业后的求职」。 向着打工者们迎面而来的是; 「每天三餐的温暖、一堆接踵而来工作上的不顺心」。 除了疫情当下的恐慌, 大家还需面对比以往更加不确定的未来。 把这种紧张推向成另一种焦虑。 明明为了想要更好地把未来掌控在自己的手里, 就上网找了找些资讯想让自己冷静下来、安心点 来摆脱那「不确定」的无力感, 但结果却又一次次地陷入了「不确定性」的 #恶性循环 中。 #不确定性也并非是种无意义的存在。 不管是正面或是负面的情绪, 都是助于我们生存而存在的。 只有深入思考其意义, 才能避免无意识地受情感影响及牵拖。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 最频繁出现的错误思维方式即为 「#灾难性思考」, ...
中文文章

抬头不见低头见,怎么越看越讨厌 — 居家防疫期间,如何与伴侣好好地相处呢?

最近因为疫情的感染人数急剧攀升,政府实施了全国性的 #全面封锁,我们又回到了关在家的日子。除了各种厨艺秀,健身照,Dalgona coffee,还有MCO宝宝增加之外,同一屋檐下的伴侣之间也爆发更多矛盾。 相爱容易相处难,明明以前总想要腻在一起,现在真正一天到晚在一起了, 抬头不见低头见,怎么就越看越讨厌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主要的,是因为我们失去了透气的空间。 你有看过营火吧。那你有注意到吗,升火的木材必须是交叉堆叠,而不是并排在一起的。因为木材之间必须留有空隙,才能让空气流通,火焰才能升起和持续燃烧。同样的,爱人之间也必须留有空间,爱的火花才不会熄灭啊! 而行动管制,却似乎把这些空间都拿走了。 上班得留在家,吃饭不能外出堂食,购物都要大阵仗地做好防备而不能轻松逛街,连吵架时要出去mamak档喝杯teh tarik透个气都不行。 本来面对疫情的冲击都已经很多焦虑了,现在又被逼呆在一个小空间里,特别容易把焦虑和不安都投射在伴侣的身上,所以就越看对方越不顺眼,越相处越生气咯。 其实啊,我们的情绪很多时候都不是对方惹起的,而是出于自己内心的焦躁、不安、和恐惧。 我们不知道这样的情形会持续多久; 不知道工作是否会受到影响; 不知道孩子的学业该怎样辅导; 还有其他的未知。 当这些焦虑和无助感没有宣泄的空间,自然就会波及到我们最亲近的人,通常就是我们的亲密伴侣了。 最近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情绪世界里没有别人。”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的情绪反应都是源自于内心没有被解决的需求。 比如说吧,你很生气伴侣为什么都不帮忙做家务。但其实让你生气的不是【这个人】,而是【这个状况】:这个你觉得很累了,但还是要担下所有家务责任的状况。 你的心理需求,是想要有人来和你分担这个家的责任,和感恩你对这个家的付出。但因为这些需求没有被满足到,所以你很生气。 那你会说,这样有差吗?还不都是会生气? 有哦!因为当你可以分辨出【这个人】和【这个状况】;更重要的是,当你可以认清自己心里的需求,那你表达的方式就会不同,对方接受到的讯息也不同。 ...
中文文章

” 哇!网上的心理测验分析的好准,简直就是预言家! “

“eh 你们快过来看看,这心理测验真的很准!完全解说了我的性格,要不你们也来试一下!” “哇!是叻,我的好像也是蛮准的。” 您是不是觉得以上这个对话似曾相识呢?难道。。。 网上流行的这些智商/人格/爱情测验都真的那么厉害?那么准确?而且,这些测验不但免费,还能马上得到结果呢!好吧,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这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吧 那我们来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现象好让大家能够用更深入了解~ #为什么我们都喜欢做网上的心理测验? 首先,我们先从为何人类会对这些心理测验那么感兴趣开始。其实每个人,包括我都知道这些网上的心理测验都不是专业与经过研究的,但为何还是受到大众的欢迎呢? 那是因为人类本来就对这世上的一切充满好奇心!我们会好奇或探讨身边的人事物,包括“自己”。很多时候,我们都尝试 透过探索和发掘自己的内心的方式去了解自己的人格与性格。“我是谁?”,“为什么我们生存在这世界?”, “有鸡还是有蛋先?” 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人类一直以来都想要追求的答案。所以,我们就会透过这些网上测验想更加了解自己,同时也希望可以被他人了解。 认识自己,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为【自我知觉】,是一个人想了解自己的过程。【自我知觉理论】中提到我们在探索自己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种种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我们的自我知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确会比较难长时间让自己沉淀与专注于自我认知的过程。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容易受到周围的环境影响自己。 #心理测验为什么那么准? #认知偏见 #巴纳姆效应 心理研究也显示人特别容易相信 一个笼统,一般上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这种现象被称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是一位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在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并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即使这些一般的描述显得十分 简短与普遍,例如: “选择1的人,个性单纯,选择2的人,个性直率,选择3的人,个性开朗”,我们都会觉得这分析是准确地描述着自己。但,事实上这些描述基本上都适合用于每个人,是一顶套在谁头上上都一样的的帽子。 同时,巴纳姆效应也是一种认知偏误(Cognitive Bias)。由于主观验证(Subjective Validation) ...
中文文章

“我并没那么优秀,我不过是个冒牌货”

小时候受到称赞的时候, 会打从心里, 真心地觉得自己好棒哦! 但,不知怎么, 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 会发现有时候获得了成就和夸奖, 反而会有种莫名的多虑 及空虚感弥漫在心里头。 “呃,这次做得这样好, 不是因为我厉害, 只是凑巧运气好罢了。” “惨了啦,这次做得这样好, 下次达不到这个标准, 被人发现原来我实力不咋地的话, 岂不是很丢脸? ” #这种担忧有可能就是所谓的: 冒牌者症候群 (impostor syndrome); 也就是指内心深处含着「自己不够优秀」的恐惧。 即便有很多的外部证据证明本身的实力, 也没办法将这份肯定归功于自己。 ...

Posts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