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Wei Yin 的【亲密关系课】—— 靠近,却不窒息:如何将关系升华

为什么明明彼此相爱,却还是常常误解对方? 为什么有时越努力靠近,反而让关系变得紧绷? 亲密,不是黏腻,而是让彼此更自由。真正的连结,来自于理解背后的心理机制。 临床心理师 Wei Yin 将在讲座中,带你探索从理解到连结的关键,帮你找到一段更健康、更安心的关系之道。 【亲密关系课】课程资讯 点击此处开始报名吧,让关系不再只是靠近,而是更靠心。 更多的优惠详情及最新动态,请关注我们的社交媒体: 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mypsychology.my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mypsychology.my Telegram (MY心理学动态社群):https://t.me/mypsych_thematterofadulting Whatsapp (心理治疗预约及相关咨询):011-3344 5270 以了解更多心理学相关课程及资讯! MY心理学,与你一起,从心出发。
中文文章

Gary 的【压力管理课】—— 学会驾驭人生压力,是现代大人的必修课

你明明试过各种方法放松、冥想,却还是感觉压力挥之不去? 是不是常常陷入压力陷阱,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没用”? 也许问题不在你的抗压能力,而是你还没找到真正的压力管理逻辑。 临床心理师 Gary 将带你走进【压力管理课】,帮你卸下肩上的重担,把压力转化成动力! 课程资讯 点击链接开始报名吧,给自己一个全新的开始! 更多的优惠详情及最新动态,请关注我们的社交媒体: 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mypsychology.my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mypsychology.my Telegram (MY心理学动态社群):https://t.me/mypsych_thematterofadulting Whatsapp (心理治疗预约及相关咨询):011-3344 5270 以了解更多心理学相关课程及资讯!
中文文章

“真的需要去心理咨询吗?“ 5件关于心理咨询你该知道的事

“心理咨询是不是要有病才需要?”“不就是聊天嘛,真的有用?”“我只是情绪低落一阵子,应该不用找心理师吧?” 如果你也曾有过这些疑问,那你并不孤单。作为一位心理学实习生,我发现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又好奇、又抗拒,甚至带着一点点误解。所以今天就想借这个机会,和你聊聊心理咨询的“内幕” —— 那些我们从没好好谈过的事情。 1. 心理咨询,真的有用吗? 很多人以为心理咨询只是“找人说说话”,但其实,它远比你想的要专业得多。心理咨询是基于心理学理论、临床技巧与伦理框架所进行的专业服务,目的不是“给你建议”,而是帮助你看见自己、理解自己,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 根据大量研究,心理咨询对焦虑、抑郁、创伤、失眠、人际关系困扰等问题都有显著的帮助。它不仅改善情绪,也能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让我们变得更有弹性、更有力量。 2. 那我什么时候该考虑心理咨询? 很多人是在“快撑不下去”的时候才来找心理师。但其实,心理咨询并不是只服务“有病”的人。如果你正在经历以下情况之一,也许可以考虑寻求专业支持: 情绪低落、焦虑失控:你是不是经常感到压抑、无力、焦虑?这些情绪持续一段时间且影响生活品质,就该重视了。 睡眠或饮食出问题:吃不下、睡不好、老是做噩梦?这可能是身心发出的警讯。 人际关系卡关:和伴侣、朋友、同事总是吵架、误会不断?心理师可以陪你理清问题背后的“旧剧本”。 经历重大创伤:失恋、亲人离世、意外事故、曾经的创伤经验……心理咨询可以帮你处理那些“说不出口”的痛。 情绪起伏太大:常常突然暴怒、极度恐惧、内疚、空虚……心理咨询会帮你理解这些情绪从何而来。 出现强迫行为或思维:比如反复洗手、检查东西、脑中闪过不想要的画面,这可能是强迫症的表现。 生活压力山大:工作、学业、家庭责任压得你喘不过气来?心理师会教你如何有技巧地“减压”。 自残或有轻生念头:如果你曾有伤害自己的想法或行为,请勇敢求助——你并不孤单,也不需要独自面对。 想更了解自己、发展潜能:心理咨询也适合探索职业兴趣、人生方向、情绪管理、人际沟通等课题,支持你活出更清晰、有选择的人生。 3. 注册辅导员vs心理师 vs ...
中文文章

“为什么我感受不到开心和难过?” 揭开情感麻木的真相

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吗? 当你分享一些开心的事,他总是面无表情,好像听不见、看不见,完全没有反应。其实,这可能是情感麻木的表现。情感麻木并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让人对外界的情感刺激无法产生自然的反应。 什么是情感麻木? 情感麻木是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对情绪的感知变得迟钝或完全丧失。不管是开心的事还是悲伤的事,情感麻木的人可能都无法产生对应的情绪反应。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在乎,而是因为某些心理创伤或长期压力,让他们关闭了“情感开关”,以此来保护自己免受进一步的伤害。 导致情感麻木的原因 情感麻木通常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心理创伤经历重大创伤事件,如童年的虐待、霸凌、亲密关系中的伤害,可能导致情感被压抑。 长期压力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中,情绪可能被过度消耗,最终变得迟钝。 心理疾病抑郁症、焦虑症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常常与情感麻木相关。 缺乏情绪流通的成长环境过于强调自立的成长环境,可能让人学会压抑自己的感情,认为情绪表达是一种“软弱”。 一个关于我的故事 – 从压抑到打开情绪 小时候,我被教导要独立,不能哭,也不能表现出自己的情绪。在我们的家庭中,很少有人会主动表达感情或分享自己的问题。这种成长环境让我逐渐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显得“成熟”或“坚强”。 长大后,我成了大家眼中的“倾听者”。朋友们总喜欢向我倾诉他们的烦恼,我总是认真地倾听,却几乎没有情绪上的起伏。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仿佛“关闭”了感受情绪的能力,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都无法真正触及我。尽管如此,我内心却常常感到孤独,好像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我。 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一个可以依赖的人。那一刻,我的情绪似乎被重新“打开”了。最初,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喜悦,但很快,这种感觉便被无助和恐惧所取代。所有过去被压抑的情绪突然涌现,让我不知所措。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慢慢接受这些情绪,并学会与它们共处。我尝试与身边的人沟通,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甚至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通过这些努力,我逐渐学会如何接纳自己的感受,并从情感麻木中走出来。 情感麻木的负面影响 情感麻木虽然是一种保护机制,但长期来看,它可能带来以下负面影响: 人际关系受损:情感冷漠可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被疏远,难以建立深层次的关系。 心理健康恶化:情感麻木常常与抑郁症和焦虑症相伴,甚至可能加重病情。 生活质量下降:失去感受喜怒哀乐的能力,可能让人无法体验生活的美好。 ...
中文文章

你理解的共情,和心理师的共情 (Empathy) 有何不同?

共情是心理咨询中最基础、最重要却最难掌握的核心技能。它不仅是心理治疗的基石,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键能力,特别在亲密关系中尤为重要。共情构成了心理心理师的核心“工作”,是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观察的前提条件。无论流派,共情都是心理咨询的基础(Rogers & Truax, 1967)。 然而,真正做好共情并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无法完全定义共情或确定心理咨询中的“好共情”是什么样的。 共情包含哪些不同模式? 有哪些具体方法? 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共情的定义与组成 共情的两个组成部分 (1)以个案的方式看待其世界:心理师需要“将自己放在个案的鞋子里”,整体理解个案的世界观。 (2)抓住个案此时此刻的感受:心理师不仅需要关注个案的当前思考、感受和体验,还要探究个案潜意识层面的状态。这种深入理解既包括:表层意识的联结,也涵盖潜意识的交流,通常与个案的表层表达并不一致。 例如,个案表面冷静理性,但心理师可能察觉其内心隐藏着焦虑或不安;又如,个案口头说“我没事”,但肢体语言却透露愤怒或压抑情绪。心理师需敏锐捕捉这些矛盾,并适时反馈,帮助个案觉察和接纳自身情绪。 综合来看,共情要求心理师同时在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理解个案,并让个案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这种深层互动要求心理师能捕捉个案的多层次表达,同时注意自身的意识和潜意识反应。 这张图展示了心理师与个案之间在意识与无意识层面的互动关系 a 和 b:代表意识层面的直接交流(如语言和行为)   c 和 d:代表双方各自内部的无意识活动(情感和潜意识)   e 和 ...
中文文章

感觉一直卡在父母中间, 做他们沟通的桥梁?有没有觉得自己像「夹心人」?有没有感觉在这个家活得很累,很想逃?也许你被三角化了

这可能是你和我在一段关系里都会遇到的情况,你和我都有机会成为 “第三者”。这里说的 ”第三者”,不是 “外遇的第三者”。而是 “三角化关系的第三者”。 比如,父母之间有争执,会把孩子作为理由:“每次我和你爸爸吵架都是为了你们这些小孩子的事情吵”。父母吵完架后,爸爸可能对孩子说:“你妈妈就是这个臭脾气,没有人可以忍受得了。我跟你说的东西就到此为止哦,不要去告状给你妈咪听,不然等下又没完没了了。” 再举个例子,丧偶式育儿 – 就是说通常在家里,一方成为主要的养育者,而另一方平时不参与或者很少参与。爸爸妈妈分开了,孩子跟着妈妈一起生活,或者由于父亲长期在外工作,妈妈担起了养育者的这个角色。妈妈会常常向孩子倒苦水,向孩子倾诉她对丈夫的不满与委屈:“他都不了解你们,一心只有工作,你们的生日也需要我提醒”,“我要照顾你们的饮食起居,照顾你们心理层面的健康,要当你们的“朋友”和你们聊天了解你们在学校或者生活上的问题,要担心你们交坏朋友,而他呢?他只需要定期付家里的开销费用,也很少打电话给你们,根本都不关心你们。” 或者是孩子像皮球一样被父母踢来踢去,有时妈妈会装病要麻烦爸爸,比如“你告诉爸爸,让他明天载你上学和放学,跟他说妈妈病了”,爸爸就会说:“我可能只能载你上学呢,因为下午要开会跑不开,你叫妈妈载你一下吧。”妈妈又要孩子传话,让孩子带一点威胁的方式和爸爸说:“妈妈说她病了,不能载我,你不能来载我的话那我就自己走路回家吧”。爸爸说:“那也只能这样了,记得带把雨伞遮太阳,到家了给爸爸打个电话。” 妈妈知道这是爸爸的回答后就发飙:“你不知道现在的社会很危险吗?还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等下被坏人抓走,谁要负责?你孩子身体状况你不清楚吗,如果中暑了怎么办?”  这个场景你熟悉吗?有没有在某些时刻脑海里涌起了逃离这个家的念头,感觉怎么做都不对,但是又舍不得离开又或者是根本不敢离开? 也许,你会怀疑自己;也许,你会觉得自己做到不够好;也许,你会觉得自己是引发一切问题的罪魁祸首。但是我想告诉你,你可能只是被三角化了。 以下我会介绍什么是三角关系,三角化如何发生,为什么我们会掉入三角化以及被三角化的你可以怎么做。希望读完这篇文章的你更了解自己的家庭模式,减少责怪自己。 什么是三角化? 通常,人际互动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这叫做二元关系。但在一些情况下,两人会引入第三方来缓解关系中的张力。心理学上称这种关系类型为“三角化”。例如,夫妻关系出现问题时,可能会通过拉拢孩子来缓解矛盾。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家庭中,也可以在职场或友谊中出现。心理学把这种关系类型叫做“三角化”。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越是亲近的人,对彼此的反应越敏感。在亲密关系里,夫妻通常是固定的两方,如果两人没有学会怎么处理关系里的矛盾,时间长了,关系的张力就会变大。那他们很可能就会利用第三方,来缓解他们关系的张力。而第三方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一件事。通常第三方在一段不对等的2元关系里会被引入作为平衡支点,在这种情况下也会被当成牺牲品或者是我们所谓的「替罪羊」。 三角化如何发生? 以下几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孩子被三角化: 父母无法沟通,孩子成了情绪宣泄和权力斗争的工具 妈妈总是向女儿倒苦水,埋怨爸爸种种不好。女儿一方面很心疼妈妈,另一方面,妈妈对爸爸的种种抱怨,又让她难以承受。所以妈妈一抱怨爸爸,她就会沉默。有时候妈妈看到女儿沉默,也会抱怨女儿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当我问这个女儿为什么变得沉默时,女儿说:“我也希望爸爸能多照顾家里,但是我很怕自己说了什么话,妈妈就会拿来说爸爸。” 这个女儿就是用沉默来反抗父母把她三角化,可是妈妈不知道这些。女儿不说话了,妈妈自然就变成了她的代言人。妈妈以自己所认为“这是孩子的想法”的态度向她爸爸解释女儿的心事,经常跟爸爸说:“你连女儿的这点心思都看不出来。”而爸爸甚至都没法好好跟妈妈吵一架。他不同意妈妈的说法,可是也不想伤害女儿,他想到的办法就只有远离了。权力斗争的后果,看起来是妈妈赢了。可是,爸爸变得越来越疏远,妈妈变得越来越孤独,女儿变得越来越沉默。其实,每个人都输了。 夫妻之间的情感问题,有时候事情还会跟经济问题牵扯起来。就像刚才所提到的例子爸爸妈妈分开了,孩子跟着妈妈生活,妈妈需要日复一日的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心理上的问题等。但爸爸认为只要每月给足生活费就完成了他对孩子和妻子的义务。 ...
中文文章

“我是社恐人。。。还是i人?“—— 如何正确判断我是否有社交恐惧症而不是性格内向。

当我们自我介绍或聊起社交活动时,比如说,当被邀请出席朋友约会或派对时,很多时候我们会拒绝说道,“我社恐。” “社恐” 已经成为人们口中普遍的词汇,有时候它会是我们因为不想社交而说出来的理由,有时候是“跟风”,又有时候是因为人们分不清社交恐惧症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和性格内向 (introversion) 的区别。 社交恐惧症是世界第三大常见心理疾病,马来西亚约有40.53%的青年人都患有过社交恐惧症。 什么是社交恐惧症? “社恐”指的是社交焦虑障碍或社交恐惧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是一种焦虑症,病患者在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境中会持续感到焦虑或恐惧,并且对自己,他人,和社交活动持有负面的想法。比方说,当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察觉到他们可能会受到他人审查、评估或评判的情况下,(例如在公共场合演讲、结识新朋友、约会、参加工作面试、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者与商店的收银员交谈时),焦虑或恐惧症状就会呈现。对于有些患者来说,甚至一个简单的电话或者与陌生人对话都可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除了心理上的焦虑与恐惧以外,还会伴有生理上的症状,例如脸红、发抖、冒汗、心跳加速、心悸、头痛、晕眩、胸闷、呼吸急促等。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恐慌发作 (panic attack)。当一个人的社交害怕、担忧和迷茫已经影响到了他的日常生活,他很可能患有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的普遍症状: 脸红、出汗或发抖。 心跳加速。 感到“脑子一片空白”,或胃部不适。 身体姿势僵硬,或说话声音过于柔和。 害怕遭到负面评价的场合。 ...
中文文章

做好课题分离,不为他人的情绪买单!

你是否常常跟你身边的人起冲突, 想要别人照着你的方法做, 对方却总是不理你? 你是否无法拒绝别人提出的任何请求, 害怕拒绝了会被别人评价为不好相处? 你是否容易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伤心好几天, 觉得自己是不是真的如对方说的那么差劲? 如果你有这些状况, 那都是因为你没有做好 “课题分离” 。这篇文章会跟你介绍什么是课题分离? 怎么执行? 此文章也会指出一些大众对课题分离理论所产生的误解。如果你也想解决人际关系甚至是人生的问题, 那就继续看下去吧! 什么是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这个概念是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来的。 意思是所有事情都可以区分为 “自己的课题” 和 “他人的课题”。 当一件事发生时, 无论好坏, 都要先区分出这是谁的课题。 ...
中文文章

高敏感人群才懂的烦恼!一次过给你三个生活指南。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有一群特别的人,他们对于外界的刺激异常敏感。他们是高度敏感的个体,对于情感和环境变化有着强烈的感知。然而,很多时候,这个群体常常被误解和轻视。本文旨在探讨高敏感人群所面临的误解,并试图打破一些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深入了解这个独特群体的内在世界。” 【对高敏感人群常见的误解】 误解1:高敏感是一种弱点或缺陷 强烈的情绪反应, 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弱点。 但其实高敏感的人, 并不是如大家想象中那种 “很容易歇斯底里的样子”。过往的研究发现, 高敏感的人能够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这是因为他们更倾向于内化自己的感受并将所习得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  此外,人们认为高敏感群体对外界的刺激过于敏感, 会使得他们不具备应对挑战和压力的能力。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 他们可能会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对挑战有更敏锐的感知, 这反而有助于做出更为细致和周到的决策。他们也更能感受到他人的情绪, 对于团队合作或社交情境中的需求有更好的理解。所以, 可以看出, 高度敏感不一定是缺点,反而可以是优势。 误解2:高敏感的人都是内向性人格 高敏感的人不热衷社交, 也比一般人需要更多独处的时间和空间来处理,思考和消化来自外界的刺激和体验。 所以,他们常常会被误认为是不善社交且内向的。 但Elaine Aron ...

Posts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