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 哇!网上的心理测验分析的好准,简直就是预言家! “

“eh 你们快过来看看,这心理测验真的很准!完全解说了我的性格,要不你们也来试一下!” “哇!是叻,我的好像也是蛮准的。” 您是不是觉得以上这个对话似曾相识呢?难道。。。 网上流行的这些智商/人格/爱情测验都真的那么厉害?那么准确?而且,这些测验不但免费,还能马上得到结果呢!好吧,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这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吧 那我们来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现象好让大家能够用更深入了解~ #为什么我们都喜欢做网上的心理测验? 首先,我们先从为何人类会对这些心理测验那么感兴趣开始。其实每个人,包括我都知道这些网上的心理测验都不是专业与经过研究的,但为何还是受到大众的欢迎呢? 那是因为人类本来就对这世上的一切充满好奇心!我们会好奇或探讨身边的人事物,包括“自己”。很多时候,我们都尝试 透过探索和发掘自己的内心的方式去了解自己的人格与性格。“我是谁?”,“为什么我们生存在这世界?”, “有鸡还是有蛋先?” 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人类一直以来都想要追求的答案。所以,我们就会透过这些网上测验想更加了解自己,同时也希望可以被他人了解。 认识自己,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为【自我知觉】,是一个人想了解自己的过程。【自我知觉理论】中提到我们在探索自己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种种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我们的自我知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确会比较难长时间让自己沉淀与专注于自我认知的过程。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容易受到周围的环境影响自己。 #心理测验为什么那么准? #认知偏见 #巴纳姆效应 心理研究也显示人特别容易相信 一个笼统,一般上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这种现象被称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是一位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在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并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即使这些一般的描述显得十分 简短与普遍,例如: “选择1的人,个性单纯,选择2的人,个性直率,选择3的人,个性开朗”,我们都会觉得这分析是准确地描述着自己。但,事实上这些描述基本上都适合用于每个人,是一顶套在谁头上上都一样的的帽子。 同时,巴纳姆效应也是一种认知偏误(Cognitive Bias)。由于主观验证(Subjective Validation) ...
中文文章

致「亲爱」的free-riders们:别以为静静不出声,我就忘了你们

说到大学生的压力,怎么能不提起group assignments呢? 有可爱的「free-riders」们的存在更是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 “乐趣” 呢! 从一开始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直到真正体会到那 “深刻” 的感受。 “人多好办事嘛, 但明明增加了人数, 怎么最后小丑竟是我自己呢?” 由于「#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 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自由骑士, 那到底为何会出现社会懈怠的情况呢? ⁣⁣⁣ 来自法国的工程师林格曼曾为此做出了 称为「#林格曼效应」(Ringelmann Effect)的实验。 从拔河比赛的角度来看, 两边的实力都势均力敌, 它着重队员之间的全力合作。 只要队员们能一起同时尽全力去发力, ...
中文文章

「取消文化」等同于网路霸凌?

“ XXX 大暴走,发飙离场!? ” 夸张且引人注目的标题, 留言里满声的谩骂及嘲讽, 好像已渐渐成为社会常态。 因为是公众人物, 就应该永远保持完美的形象。 一旦有任何差错, 就绝对无法被原谅, 永远都该被抵制。 这就是 #取消文化 (cancel culture) 。 #取消文化等同于网路霸凌吗? 「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 是现今盛行的网络现象,通常用于公众人物。 当他们发表引人反感且冒犯性的行为和言论后, 便会遭遇大量网民群起攻击及抵制, ...

Posts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