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你理解的共情,和心理师的共情 (Empathy) 有何不同?

共情是心理咨询中最基础、最重要却最难掌握的核心技能。它不仅是心理治疗的基石,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键能力,特别在亲密关系中尤为重要。共情构成了心理心理师的核心“工作”,是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观察的前提条件。无论流派,共情都是心理咨询的基础(Rogers & Truax, 1967)。 然而,真正做好共情并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无法完全定义共情或确定心理咨询中的“好共情”是什么样的。 共情包含哪些不同模式? 有哪些具体方法? 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共情的定义与组成 共情的两个组成部分 (1)以个案的方式看待其世界:心理师需要“将自己放在个案的鞋子里”,整体理解个案的世界观。 (2)抓住个案此时此刻的感受:心理师不仅需要关注个案的当前思考、感受和体验,还要探究个案潜意识层面的状态。这种深入理解既包括:表层意识的联结,也涵盖潜意识的交流,通常与个案的表层表达并不一致。 例如,个案表面冷静理性,但心理师可能察觉其内心隐藏着焦虑或不安;又如,个案口头说“我没事”,但肢体语言却透露愤怒或压抑情绪。心理师需敏锐捕捉这些矛盾,并适时反馈,帮助个案觉察和接纳自身情绪。 综合来看,共情要求心理师同时在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理解个案,并让个案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这种深层互动要求心理师能捕捉个案的多层次表达,同时注意自身的意识和潜意识反应。 这张图展示了心理师与个案之间在意识与无意识层面的互动关系 a 和 b:代表意识层面的直接交流(如语言和行为)   c 和 d:代表双方各自内部的无意识活动(情感和潜意识)   e 和 ...
中文文章

感觉一直卡在父母中间, 做他们沟通的桥梁?有没有觉得自己像「夹心人」?有没有感觉在这个家活得很累,很想逃?也许你被三角化了

这可能是你和我在一段关系里都会遇到的情况,你和我都有机会成为 “第三者”。这里说的 ”第三者”,不是 “外遇的第三者”。而是 “三角化关系的第三者”。 比如,父母之间有争执,会把孩子作为理由:“每次我和你爸爸吵架都是为了你们这些小孩子的事情吵”。父母吵完架后,爸爸可能对孩子说:“你妈妈就是这个臭脾气,没有人可以忍受得了。我跟你说的东西就到此为止哦,不要去告状给你妈咪听,不然等下又没完没了了。” 再举个例子,丧偶式育儿 – 就是说通常在家里,一方成为主要的养育者,而另一方平时不参与或者很少参与。爸爸妈妈分开了,孩子跟着妈妈一起生活,或者由于父亲长期在外工作,妈妈担起了养育者的这个角色。妈妈会常常向孩子倒苦水,向孩子倾诉她对丈夫的不满与委屈:“他都不了解你们,一心只有工作,你们的生日也需要我提醒”,“我要照顾你们的饮食起居,照顾你们心理层面的健康,要当你们的“朋友”和你们聊天了解你们在学校或者生活上的问题,要担心你们交坏朋友,而他呢?他只需要定期付家里的开销费用,也很少打电话给你们,根本都不关心你们。” 或者是孩子像皮球一样被父母踢来踢去,有时妈妈会装病要麻烦爸爸,比如“你告诉爸爸,让他明天载你上学和放学,跟他说妈妈病了”,爸爸就会说:“我可能只能载你上学呢,因为下午要开会跑不开,你叫妈妈载你一下吧。”妈妈又要孩子传话,让孩子带一点威胁的方式和爸爸说:“妈妈说她病了,不能载我,你不能来载我的话那我就自己走路回家吧”。爸爸说:“那也只能这样了,记得带把雨伞遮太阳,到家了给爸爸打个电话。” 妈妈知道这是爸爸的回答后就发飙:“你不知道现在的社会很危险吗?还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等下被坏人抓走,谁要负责?你孩子身体状况你不清楚吗,如果中暑了怎么办?”  这个场景你熟悉吗?有没有在某些时刻脑海里涌起了逃离这个家的念头,感觉怎么做都不对,但是又舍不得离开又或者是根本不敢离开? 也许,你会怀疑自己;也许,你会觉得自己做到不够好;也许,你会觉得自己是引发一切问题的罪魁祸首。但是我想告诉你,你可能只是被三角化了。 以下我会介绍什么是三角关系,三角化如何发生,为什么我们会掉入三角化以及被三角化的你可以怎么做。希望读完这篇文章的你更了解自己的家庭模式,减少责怪自己。 什么是三角化? 通常,人际互动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这叫做二元关系。但在一些情况下,两人会引入第三方来缓解关系中的张力。心理学上称这种关系类型为“三角化”。例如,夫妻关系出现问题时,可能会通过拉拢孩子来缓解矛盾。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家庭中,也可以在职场或友谊中出现。心理学把这种关系类型叫做“三角化”。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越是亲近的人,对彼此的反应越敏感。在亲密关系里,夫妻通常是固定的两方,如果两人没有学会怎么处理关系里的矛盾,时间长了,关系的张力就会变大。那他们很可能就会利用第三方,来缓解他们关系的张力。而第三方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一件事。通常第三方在一段不对等的2元关系里会被引入作为平衡支点,在这种情况下也会被当成牺牲品或者是我们所谓的「替罪羊」。 三角化如何发生? 以下几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孩子被三角化: 父母无法沟通,孩子成了情绪宣泄和权力斗争的工具 妈妈总是向女儿倒苦水,埋怨爸爸种种不好。女儿一方面很心疼妈妈,另一方面,妈妈对爸爸的种种抱怨,又让她难以承受。所以妈妈一抱怨爸爸,她就会沉默。有时候妈妈看到女儿沉默,也会抱怨女儿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当我问这个女儿为什么变得沉默时,女儿说:“我也希望爸爸能多照顾家里,但是我很怕自己说了什么话,妈妈就会拿来说爸爸。” 这个女儿就是用沉默来反抗父母把她三角化,可是妈妈不知道这些。女儿不说话了,妈妈自然就变成了她的代言人。妈妈以自己所认为“这是孩子的想法”的态度向她爸爸解释女儿的心事,经常跟爸爸说:“你连女儿的这点心思都看不出来。”而爸爸甚至都没法好好跟妈妈吵一架。他不同意妈妈的说法,可是也不想伤害女儿,他想到的办法就只有远离了。权力斗争的后果,看起来是妈妈赢了。可是,爸爸变得越来越疏远,妈妈变得越来越孤独,女儿变得越来越沉默。其实,每个人都输了。 夫妻之间的情感问题,有时候事情还会跟经济问题牵扯起来。就像刚才所提到的例子爸爸妈妈分开了,孩子跟着妈妈生活,妈妈需要日复一日的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心理上的问题等。但爸爸认为只要每月给足生活费就完成了他对孩子和妻子的义务。 ...
中文文章

“我是社恐人。。。还是i人?“—— 如何正确判断我是否有社交恐惧症而不是性格内向。

当我们自我介绍或聊起社交活动时,比如说,当被邀请出席朋友约会或派对时,很多时候我们会拒绝说道,“我社恐。” “社恐” 已经成为人们口中普遍的词汇,有时候它会是我们因为不想社交而说出来的理由,有时候是“跟风”,又有时候是因为人们分不清社交恐惧症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和性格内向 (introversion) 的区别。 社交恐惧症是世界第三大常见心理疾病,马来西亚约有40.53%的青年人都患有过社交恐惧症。 什么是社交恐惧症? “社恐”指的是社交焦虑障碍或社交恐惧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是一种焦虑症,病患者在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境中会持续感到焦虑或恐惧,并且对自己,他人,和社交活动持有负面的想法。比方说,当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察觉到他们可能会受到他人审查、评估或评判的情况下,(例如在公共场合演讲、结识新朋友、约会、参加工作面试、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者与商店的收银员交谈时),焦虑或恐惧症状就会呈现。对于有些患者来说,甚至一个简单的电话或者与陌生人对话都可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除了心理上的焦虑与恐惧以外,还会伴有生理上的症状,例如脸红、发抖、冒汗、心跳加速、心悸、头痛、晕眩、胸闷、呼吸急促等。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恐慌发作 (panic attack)。当一个人的社交害怕、担忧和迷茫已经影响到了他的日常生活,他很可能患有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的普遍症状: 脸红、出汗或发抖。 心跳加速。 感到“脑子一片空白”,或胃部不适。 身体姿势僵硬,或说话声音过于柔和。 害怕遭到负面评价的场合。 ...
中文文章

做好课题分离,不为他人的情绪买单!

你是否常常跟你身边的人起冲突, 想要别人照着你的方法做, 对方却总是不理你? 你是否无法拒绝别人提出的任何请求, 害怕拒绝了会被别人评价为不好相处? 你是否容易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伤心好几天, 觉得自己是不是真的如对方说的那么差劲? 如果你有这些状况, 那都是因为你没有做好 “课题分离” 。这篇文章会跟你介绍什么是课题分离? 怎么执行? 此文章也会指出一些大众对课题分离理论所产生的误解。如果你也想解决人际关系甚至是人生的问题, 那就继续看下去吧! 什么是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这个概念是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来的。 意思是所有事情都可以区分为 “自己的课题” 和 “他人的课题”。 当一件事发生时, 无论好坏, 都要先区分出这是谁的课题。 ...
中文文章

高敏感人群才懂的烦恼!一次过给你三个生活指南。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有一群特别的人,他们对于外界的刺激异常敏感。他们是高度敏感的个体,对于情感和环境变化有着强烈的感知。然而,很多时候,这个群体常常被误解和轻视。本文旨在探讨高敏感人群所面临的误解,并试图打破一些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深入了解这个独特群体的内在世界。” 【对高敏感人群常见的误解】 误解1:高敏感是一种弱点或缺陷 强烈的情绪反应, 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弱点。 但其实高敏感的人, 并不是如大家想象中那种 “很容易歇斯底里的样子”。过往的研究发现, 高敏感的人能够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这是因为他们更倾向于内化自己的感受并将所习得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  此外,人们认为高敏感群体对外界的刺激过于敏感, 会使得他们不具备应对挑战和压力的能力。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 他们可能会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对挑战有更敏锐的感知, 这反而有助于做出更为细致和周到的决策。他们也更能感受到他人的情绪, 对于团队合作或社交情境中的需求有更好的理解。所以, 可以看出, 高度敏感不一定是缺点,反而可以是优势。 误解2:高敏感的人都是内向性人格 高敏感的人不热衷社交, 也比一般人需要更多独处的时间和空间来处理,思考和消化来自外界的刺激和体验。 所以,他们常常会被误认为是不善社交且内向的。 但Elaine Aron ...
中文文章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会比常人更敏感呢?背后的机制和原理是什么?

Elaine Aron 是最早对高敏感人群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 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她的研究指出,人群中有约 20% 的人有着异常敏感的大脑,这些人在面对他人情绪时表现出更强的生理反应。研究表明,除了情绪以外,高敏感人群对包括声音,气味等任何细微的外部刺激都有着超高的意识,他们在处理外部信息时会更加彻底,面对正面或负面的刺激时都有会产生强烈的反应。 研究表明, 高度敏感这个特征是有其生理因素的。 尽管目前关于这方面的具体研究还不够充分,但研究表明很多基因决定了一个人是否高度敏感。 这些基因都与神经递质,大脑,和情绪有关。 所以, 高敏感人群大脑的工作方式可能天生就和普通人不同,他们的神经系统会更为彻底地 “消化” 信息。 【高度敏感者的生理因素】 1.     基因遗传 ...
中文文章

常常为了别人的事情感到焦虑难过:你有可能是高敏感人群!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对于别人一句无关紧要的言辞过于在意,总是下意识地反复思考和分析; 情绪起伏很大, 别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有可能会引发你巨大的情绪波动; 很容易精疲力尽, 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噪杂拥挤的环境里, 比如参加朋友聚会或派对; 常常从身边人的口中听到这样的话:你想太多了吧;你怎么那么玻璃心;没必要那么敏感吧; 遇到问题或挑战时会不断地责怪自己, 觉得自己应该做的更好, 忽略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和成就; 当面临未预料到的事情时, 会感到困扰和焦虑,比如尝试一些没做过的事 、突如其来的问题或挑战; 同理心非常强, 同理心非常强, 能设身处地体会别人的感受, 以至于经常被当做倾诉的对象…. 如果你对以上的描述有强烈的共鸣,那么,你很有可能是所谓的 “高敏感人群”。 1997年,心理学家夫妇 Elaine N. ...
中文文章

睡觉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这并不代表失眠就一定是件坏事。

躺在床上准备睡觉,但是已经过了几个小时,怎样翻来覆去都还是睡不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类似的经验。 我自己本身每一年都会有几个月会经历这样的事情,并没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也没有什么烦恼。 只是一躺在床上,脑海里就会不断浮现各种想法、回忆等等,需要我自己在脑海里不断的提醒自己:“别想了,快点睡觉!” 但情况还是一样,怎样都睡不着,而且是躺在床上几个小时都睡不着的那种。 #越想睡越睡不着 除了那些因为报复性熬夜而选择不睡觉的,当失眠的时候,大多数的人都会在脑海里不断的提醒自己:“为什么还没睡着?”、“快点睡,明天还有考试!” 等等,来“帮助”自己入睡。 也有些人会尝试数羊、使用精油,甚至是使用酒精和安眠药来应对失眠的情况。 但是这些方法很多时候只有在刚开始的时候有效,使用的次数多了就失效了。 那为什么我们越想睡却越睡不着呢? 其实睡眠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也不需要我们控制的事情。 我们会失眠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一直在强迫自己入睡。 当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而自己还没睡着的时候,焦虑和急躁感就会增加,让我们更加无法入睡。 借用一个Gary很常跟我们说的例子:如果现在让你别想冰淇淋,你脑海里是不是就会直接出现冰淇淋的画面?然而你越强迫自己不想冰淇淋,冰淇淋的画面就越来越深刻。 睡眠也是如此,你越强迫自己睡下去,你就越无法入睡,从而造成一个死循环。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够改善失眠的情况呢? 允许自己失眠 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把失眠当作一个负担或烦恼。 因为这样会让我们认为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痛苦的事情就会让我们更焦虑和急躁,造成反效果。 睡个好觉的确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这并不代表睡不好或失眠就是一件坏事。 所以当我们失眠的时候,不如就先允许和接受失眠的情况,我们可以选择先起来做其它的事情。 当有困意的时候,再让身体好好感受它,跟着它慢慢入睡。 培养良好的睡眠卫生(sleep ...
中文文章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拖延不是时间管理出了问题,而是内心的恐惧在捣蛋。

今日事,今日毕。 这是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道理。在学校,老师几乎每一天都会叮咛我们一定要准时交功课;在家里,父母常会一直唠叨我们把家务完成。而我们都会很自然地说 “等一下”, 往往这一句 ”等一下“ 就变成明天或后天——也就是拖延(Procrastinate)。虽然,我们清楚知道自己其实不是因为懒惰而不去马上执行,只是想待会才做而且最后也一定会完成。可是,在长辈或别人眼中,我们就被视为懒惰。甚至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会觉得自己像一滩烂泥,总是把任务拖到最后一分钟才完成。那你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习惯性拖延呢? #我拖延我就烂? 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拖延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但还是无法摆脱这坏习惯呢?相信有拖延症的你都清楚知道越靠近提交日期就越焦虑的心情吧!其实,拖延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并不是因为你懒惰,也不是因为能力差,更不是时间管理出问题。而原因是来自于我们的恐惧与脆弱,是心理层面的问题启动了一个【自我保护】的现象。一个拖延者的特性就是喜欢先处理一些无关紧要或比较简单的事情,然后把复杂艰难的任务拖到之后再赶着完成。这是因为那些能立即看到效果,我们就会比较有动力去完成。 #爱拖延的人往往都是完美主义者 因为害怕失败和追求完美而拖延。 我们总是希望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最好,所以会觉得拖延一下就会有多一些时间准备。其实这所谓的准备并不是行动上的反而是心理上的一种准备。这类型的拖延者常以无法做到完美为出发,发展出用各式各样的借口来拖延时间。例如:“再等多一下,我就能全神贯注地把报告做的更好” ,“最近比较忙,没有灵感写出好的论文。” 有时侯,我们把自己的目标设得太高或太多也会导致自我要求提高。为了等到自己更有信心能把事情做好就一拖再拖,但当时间变得紧迫就会导致我们感到压力而影响了我们的能力。本可以做好的任务却败在不够时间做好,结果让我们对自己感到加倍失望。然而,这种不良的习惯通常都会无限循环,最后导致身心疲惫。 #你对时间的主观感觉是不是与别人不一样? 由于我们对时间的主观感觉与别人不同,我们更希望能拥有掌握权去控制事情的一切进度与发展。一旦事与愿违,我们的心理自然反应就会去抗拒而拖延。我们会觉得拖延就会让自己重新争夺回掌控权,以本身想要的进度来完成任务。尤其当大部分任务都由家长、老师或主管指派时,这种现象会更加明显。像是做家务,我们比较喜欢以自己安排好的时间来完成,所以当父母不断吩咐时,我们就会说“等一下吧”来拖延。当人被操控而失去掌控权就容易感到不安而启动【自我保护】自然地去抗拒,希望一切可以在自己安排的进度进行。这就形成了一场争夺战而拖延就是唯一策略,是一个人尝试夺回本属于自己的控制权以及得到尊敬与独立自主。 #事情完成了又如何换来的只是更多期望与责任 每个人对成功都有不同的定义,但对于拖延者来说更像是一种恐惧。即便已达到成功,也不能充分的享受这份喜悦。因为自己清楚知道成功的背后所付出的精神代价——任务提交前夕的紧张与疲惫的心情。对于这类型的人来说,他们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成功反而一切都只是搏命赶出来的。这种自责感让人感到害怕,并希望从拖延来避免成功的到来。有的人也会因为对自己成功后生活的变化与未知感到害怕所以拖延。甚至有的人也会担心过于积极而让他人受伤。除此之外,他们更害怕自己在第一次的表现太优越而之后让自己有更多的责任及期待。所以只要下一次的结果没有比这一次好,就为自己感到失望。与其失望,不如逃避成功。 #有压力我才能可以把事情做好! 相反的,也有些人相信自己在压力的情况下能表现得更好,所以想借助拖延来让自己觉得更有挑战性与动力。除此之外,这也属于一种主动性拖延症,也就是一个人本身故意拖延因为喜欢在压力的逼迫下完成工作。虽然这种情况的确能有效激发我们的动力或灵感以完成工作,但它其实只是一个短暂的效果。反而,如果我们总是用拖延来得到动力会变成一种不好的依赖。 #摆脱拖延症 拖延症不只影响个人健康与表现,人际关系也会受到破坏。身边的朋友、同事与家人都会因此感到极其厌烦。假如你知道自己正面对以上这些困扰,尝试用对的方法去改变——不要再拖延哦!那有什么 #小技巧 能摆脱这问题并提升处理事务的效率呢? #1拖延不代表懒,所以不是勤劳就能改善的 它是一种心理层面的问题,是恐惧发出的信号。如要改善,首先必须先了解问题根源。我们应该先观察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来找出自己会拖延的真正原因。一旦了解,就知道要从哪一个方面下手,并有效的阻止想拖延的欲望。 ...
中文文章

” 哇!网上的心理测验分析的好准,简直就是预言家! “

“eh 你们快过来看看,这心理测验真的很准!完全解说了我的性格,要不你们也来试一下!” “哇!是叻,我的好像也是蛮准的。” 您是不是觉得以上这个对话似曾相识呢?难道。。。 网上流行的这些智商/人格/爱情测验都真的那么厉害?那么准确?而且,这些测验不但免费,还能马上得到结果呢!好吧,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这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吧 那我们来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现象好让大家能够用更深入了解~ #为什么我们都喜欢做网上的心理测验? 首先,我们先从为何人类会对这些心理测验那么感兴趣开始。其实每个人,包括我都知道这些网上的心理测验都不是专业与经过研究的,但为何还是受到大众的欢迎呢? 那是因为人类本来就对这世上的一切充满好奇心!我们会好奇或探讨身边的人事物,包括“自己”。很多时候,我们都尝试 透过探索和发掘自己的内心的方式去了解自己的人格与性格。“我是谁?”,“为什么我们生存在这世界?”, “有鸡还是有蛋先?” 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人类一直以来都想要追求的答案。所以,我们就会透过这些网上测验想更加了解自己,同时也希望可以被他人了解。 认识自己,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为【自我知觉】,是一个人想了解自己的过程。【自我知觉理论】中提到我们在探索自己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种种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我们的自我知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确会比较难长时间让自己沉淀与专注于自我认知的过程。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容易受到周围的环境影响自己。 #心理测验为什么那么准? #认知偏见 #巴纳姆效应 心理研究也显示人特别容易相信 一个笼统,一般上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这种现象被称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是一位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在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并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即使这些一般的描述显得十分 简短与普遍,例如: “选择1的人,个性单纯,选择2的人,个性直率,选择3的人,个性开朗”,我们都会觉得这分析是准确地描述着自己。但,事实上这些描述基本上都适合用于每个人,是一顶套在谁头上上都一样的的帽子。 同时,巴纳姆效应也是一种认知偏误(Cognitive Bias)。由于主观验证(Subjective Validation) ...

Posts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