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三分钟热度!这才是真正有效的习惯养成法!
还记得上次你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结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经历吗?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我们都曾在养成好习惯的路上跌跌撞撞。但是,如果告诉你有办法让自律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你信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习惯像潜移默化的小精灵。每天早上醒来后第一时间拿起手机,或者到办公室后立刻泡一杯咖啡,都是习惯的力量在不知不觉中发挥作用。研究表明,习惯的形成和大脑中的一个叫做“纹状体” (Striatum)的区域有关,它处理和奖励相关的重复行为。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想要培养一个新习惯或戒掉一个坏习惯时,常常觉得特别难。要培养新的自律,理解习惯背后的原因至关重要。通过行为心理学的一些技巧,我们可以逐步实现习惯的转变,让自律变得更轻松自然。 行为评估:理解和改变行为的第一步 要改变不良习惯,首先需要分析它的“前因”和“后果”。这就是行为评估。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提出,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会决定我们是否会重复某个行为。如果一个行为带来了好的结果,我们更容易再去做。相反的,如果一个行为带来了负面的结果,我们会不想再去做。通过观察行为发生前后的情况,我们就能找到改变它的突破口。 例子(一):如果你想要培养睡前阅读的习惯,行为评估可能是这样的: 前因(触发行为的线索):你在床头放了一本喜欢的书。 想要养成的习惯:每晚睡前阅读10分钟。 后果(行为的奖励):读完书后,允许自己刷10分钟喜欢的视频。 例子(二):如果你想要改掉骂粗口的坏习惯,行为评估可能是这样的: 前因(触发行为的线索):遇到令人沮丧或愤怒的情况(如堵车、工作压力)。 想要改掉的习惯:在感到沮丧或愤怒时脱口而出粗口。 后果(行为的奖励):每次成功控制住不说粗口,在手机上记录一个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后,奖励自己一顿美食或看场电影。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如何通过行为评估,发现行为背后的动力,进而调整并形成新的习惯或改掉坏习惯。 前因控制:改变环境,让好习惯更容易发生 在了解了行为的前因和后果后,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环境,让好习惯变得更容易或让坏习惯更难发生。这个过程叫做“前因控制”,即通过改变环境,增加理想行为的发生概率,或者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研究表明,通过环境的微小改变,比如把想要养成的习惯线索放在显眼的位置,可以大大提高习惯养成的成功率。 以下是几种具体的前因控制策略: 提供显著的线索,提醒做正确的事:比如把健身装备放在门口,提醒自己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