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会比常人更敏感呢?背后的机制和原理是什么?

Elaine Aron 是最早对高敏感人群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 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她的研究指出,人群中有约 20% 的人有着异常敏感的大脑,这些人在面对他人情绪时表现出更强的生理反应。研究表明,除了情绪以外,高敏感人群对包括声音,气味等任何细微的外部刺激都有着超高的意识,他们在处理外部信息时会更加彻底,面对正面或负面的刺激时都有会产生强烈的反应。 研究表明, 高度敏感这个特征是有其生理因素的。 尽管目前关于这方面的具体研究还不够充分,但研究表明很多基因决定了一个人是否高度敏感。 这些基因都与神经递质,大脑,和情绪有关。 所以, 高敏感人群大脑的工作方式可能天生就和普通人不同,他们的神经系统会更为彻底地 “消化” 信息。 【高度敏感者的生理因素】 1.     基因遗传 ...
中文文章

常常为了别人的事情感到焦虑难过:你有可能是高敏感人群!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对于别人一句无关紧要的言辞过于在意,总是下意识地反复思考和分析; 情绪起伏很大, 别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有可能会引发你巨大的情绪波动; 很容易精疲力尽, 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噪杂拥挤的环境里, 比如参加朋友聚会或派对; 常常从身边人的口中听到这样的话:你想太多了吧;你怎么那么玻璃心;没必要那么敏感吧; 遇到问题或挑战时会不断地责怪自己, 觉得自己应该做的更好, 忽略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和成就; 当面临未预料到的事情时, 会感到困扰和焦虑,比如尝试一些没做过的事 、突如其来的问题或挑战; 同理心非常强, 同理心非常强, 能设身处地体会别人的感受, 以至于经常被当做倾诉的对象…. 如果你对以上的描述有强烈的共鸣,那么,你很有可能是所谓的 “高敏感人群”。 1997年,心理学家夫妇 Elaine N. ...
中文文章

睡觉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这并不代表失眠就一定是件坏事。

躺在床上准备睡觉,但是已经过了几个小时,怎样翻来覆去都还是睡不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类似的经验。 我自己本身每一年都会有几个月会经历这样的事情,并没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也没有什么烦恼。 只是一躺在床上,脑海里就会不断浮现各种想法、回忆等等,需要我自己在脑海里不断的提醒自己:“别想了,快点睡觉!” 但情况还是一样,怎样都睡不着,而且是躺在床上几个小时都睡不着的那种。 #越想睡越睡不着 除了那些因为报复性熬夜而选择不睡觉的,当失眠的时候,大多数的人都会在脑海里不断的提醒自己:“为什么还没睡着?”、“快点睡,明天还有考试!” 等等,来“帮助”自己入睡。 也有些人会尝试数羊、使用精油,甚至是使用酒精和安眠药来应对失眠的情况。 但是这些方法很多时候只有在刚开始的时候有效,使用的次数多了就失效了。 那为什么我们越想睡却越睡不着呢? 其实睡眠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也不需要我们控制的事情。 我们会失眠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一直在强迫自己入睡。 当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而自己还没睡着的时候,焦虑和急躁感就会增加,让我们更加无法入睡。 借用一个Gary很常跟我们说的例子:如果现在让你别想冰淇淋,你脑海里是不是就会直接出现冰淇淋的画面?然而你越强迫自己不想冰淇淋,冰淇淋的画面就越来越深刻。 睡眠也是如此,你越强迫自己睡下去,你就越无法入睡,从而造成一个死循环。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够改善失眠的情况呢? 允许自己失眠 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把失眠当作一个负担或烦恼。 因为这样会让我们认为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痛苦的事情就会让我们更焦虑和急躁,造成反效果。 睡个好觉的确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这并不代表睡不好或失眠就是一件坏事。 所以当我们失眠的时候,不如就先允许和接受失眠的情况,我们可以选择先起来做其它的事情。 当有困意的时候,再让身体好好感受它,跟着它慢慢入睡。 培养良好的睡眠卫生(sleep ...
中文文章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拖延不是时间管理出了问题,而是内心的恐惧在捣蛋。

今日事,今日毕。 这是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道理。在学校,老师几乎每一天都会叮咛我们一定要准时交功课;在家里,父母常会一直唠叨我们把家务完成。而我们都会很自然地说 “等一下”, 往往这一句 ”等一下“ 就变成明天或后天——也就是拖延(Procrastinate)。虽然,我们清楚知道自己其实不是因为懒惰而不去马上执行,只是想待会才做而且最后也一定会完成。可是,在长辈或别人眼中,我们就被视为懒惰。甚至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会觉得自己像一滩烂泥,总是把任务拖到最后一分钟才完成。那你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习惯性拖延呢? #我拖延我就烂? 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拖延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但还是无法摆脱这坏习惯呢?相信有拖延症的你都清楚知道越靠近提交日期就越焦虑的心情吧!其实,拖延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并不是因为你懒惰,也不是因为能力差,更不是时间管理出问题。而原因是来自于我们的恐惧与脆弱,是心理层面的问题启动了一个【自我保护】的现象。一个拖延者的特性就是喜欢先处理一些无关紧要或比较简单的事情,然后把复杂艰难的任务拖到之后再赶着完成。这是因为那些能立即看到效果,我们就会比较有动力去完成。 #爱拖延的人往往都是完美主义者 因为害怕失败和追求完美而拖延。 我们总是希望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最好,所以会觉得拖延一下就会有多一些时间准备。其实这所谓的准备并不是行动上的反而是心理上的一种准备。这类型的拖延者常以无法做到完美为出发,发展出用各式各样的借口来拖延时间。例如:“再等多一下,我就能全神贯注地把报告做的更好” ,“最近比较忙,没有灵感写出好的论文。” 有时侯,我们把自己的目标设得太高或太多也会导致自我要求提高。为了等到自己更有信心能把事情做好就一拖再拖,但当时间变得紧迫就会导致我们感到压力而影响了我们的能力。本可以做好的任务却败在不够时间做好,结果让我们对自己感到加倍失望。然而,这种不良的习惯通常都会无限循环,最后导致身心疲惫。 #你对时间的主观感觉是不是与别人不一样? 由于我们对时间的主观感觉与别人不同,我们更希望能拥有掌握权去控制事情的一切进度与发展。一旦事与愿违,我们的心理自然反应就会去抗拒而拖延。我们会觉得拖延就会让自己重新争夺回掌控权,以本身想要的进度来完成任务。尤其当大部分任务都由家长、老师或主管指派时,这种现象会更加明显。像是做家务,我们比较喜欢以自己安排好的时间来完成,所以当父母不断吩咐时,我们就会说“等一下吧”来拖延。当人被操控而失去掌控权就容易感到不安而启动【自我保护】自然地去抗拒,希望一切可以在自己安排的进度进行。这就形成了一场争夺战而拖延就是唯一策略,是一个人尝试夺回本属于自己的控制权以及得到尊敬与独立自主。 #事情完成了又如何换来的只是更多期望与责任 每个人对成功都有不同的定义,但对于拖延者来说更像是一种恐惧。即便已达到成功,也不能充分的享受这份喜悦。因为自己清楚知道成功的背后所付出的精神代价——任务提交前夕的紧张与疲惫的心情。对于这类型的人来说,他们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成功反而一切都只是搏命赶出来的。这种自责感让人感到害怕,并希望从拖延来避免成功的到来。有的人也会因为对自己成功后生活的变化与未知感到害怕所以拖延。甚至有的人也会担心过于积极而让他人受伤。除此之外,他们更害怕自己在第一次的表现太优越而之后让自己有更多的责任及期待。所以只要下一次的结果没有比这一次好,就为自己感到失望。与其失望,不如逃避成功。 #有压力我才能可以把事情做好! 相反的,也有些人相信自己在压力的情况下能表现得更好,所以想借助拖延来让自己觉得更有挑战性与动力。除此之外,这也属于一种主动性拖延症,也就是一个人本身故意拖延因为喜欢在压力的逼迫下完成工作。虽然这种情况的确能有效激发我们的动力或灵感以完成工作,但它其实只是一个短暂的效果。反而,如果我们总是用拖延来得到动力会变成一种不好的依赖。 #摆脱拖延症 拖延症不只影响个人健康与表现,人际关系也会受到破坏。身边的朋友、同事与家人都会因此感到极其厌烦。假如你知道自己正面对以上这些困扰,尝试用对的方法去改变——不要再拖延哦!那有什么 #小技巧 能摆脱这问题并提升处理事务的效率呢? #1拖延不代表懒,所以不是勤劳就能改善的 它是一种心理层面的问题,是恐惧发出的信号。如要改善,首先必须先了解问题根源。我们应该先观察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来找出自己会拖延的真正原因。一旦了解,就知道要从哪一个方面下手,并有效的阻止想拖延的欲望。 ...
中文文章

” 哇!网上的心理测验分析的好准,简直就是预言家! “

“eh 你们快过来看看,这心理测验真的很准!完全解说了我的性格,要不你们也来试一下!” “哇!是叻,我的好像也是蛮准的。” 您是不是觉得以上这个对话似曾相识呢?难道。。。 网上流行的这些智商/人格/爱情测验都真的那么厉害?那么准确?而且,这些测验不但免费,还能马上得到结果呢!好吧,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这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吧 那我们来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现象好让大家能够用更深入了解~ #为什么我们都喜欢做网上的心理测验? 首先,我们先从为何人类会对这些心理测验那么感兴趣开始。其实每个人,包括我都知道这些网上的心理测验都不是专业与经过研究的,但为何还是受到大众的欢迎呢? 那是因为人类本来就对这世上的一切充满好奇心!我们会好奇或探讨身边的人事物,包括“自己”。很多时候,我们都尝试 透过探索和发掘自己的内心的方式去了解自己的人格与性格。“我是谁?”,“为什么我们生存在这世界?”, “有鸡还是有蛋先?” 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人类一直以来都想要追求的答案。所以,我们就会透过这些网上测验想更加了解自己,同时也希望可以被他人了解。 认识自己,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为【自我知觉】,是一个人想了解自己的过程。【自我知觉理论】中提到我们在探索自己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种种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我们的自我知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确会比较难长时间让自己沉淀与专注于自我认知的过程。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容易受到周围的环境影响自己。 #心理测验为什么那么准? #认知偏见 #巴纳姆效应 心理研究也显示人特别容易相信 一个笼统,一般上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这种现象被称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是一位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在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并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即使这些一般的描述显得十分 简短与普遍,例如: “选择1的人,个性单纯,选择2的人,个性直率,选择3的人,个性开朗”,我们都会觉得这分析是准确地描述着自己。但,事实上这些描述基本上都适合用于每个人,是一顶套在谁头上上都一样的的帽子。 同时,巴纳姆效应也是一种认知偏误(Cognitive Bias)。由于主观验证(Subjective Validation) ...
中文文章

致「亲爱」的free-riders们:别以为静静不出声,我就忘了你们

说到大学生的压力,怎么能不提起group assignments呢? 有可爱的「free-riders」们的存在更是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 “乐趣” 呢! 从一开始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直到真正体会到那 “深刻” 的感受。 “人多好办事嘛, 但明明增加了人数, 怎么最后小丑竟是我自己呢?” 由于「#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 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自由骑士, 那到底为何会出现社会懈怠的情况呢? ⁣⁣⁣ 来自法国的工程师林格曼曾为此做出了 称为「#林格曼效应」(Ringelmann Effect)的实验。 从拔河比赛的角度来看, 两边的实力都势均力敌, 它着重队员之间的全力合作。 只要队员们能一起同时尽全力去发力, ...
中文文章

「取消文化」等同于网路霸凌?

“ XXX 大暴走,发飙离场!? ” 夸张且引人注目的标题, 留言里满声的谩骂及嘲讽, 好像已渐渐成为社会常态。 因为是公众人物, 就应该永远保持完美的形象。 一旦有任何差错, 就绝对无法被原谅, 永远都该被抵制。 这就是 #取消文化 (cancel culture) 。 #取消文化等同于网路霸凌吗? 「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 是现今盛行的网络现象,通常用于公众人物。 当他们发表引人反感且冒犯性的行为和言论后, 便会遭遇大量网民群起攻击及抵制, ...

Posts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