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当痛苦涌入你的屏幕: 资讯时代理解「替代性创伤」

在这个资讯泛滥的时代,每一则新闻、每一个短视频、每一段悲伤的故事,似乎都在提醒我们这个世界正在慢慢崩裂。然而,我们是否意识到,像这样持续地接触一则又一则的负面消息,也会在心理上悄悄地留下了痕迹? 这篇文章将带你了解这种“看不见的创伤”——替代性创伤,以及如何在关注社会事件的同时,好好地照顾自己的心。 什么是替代性创伤 (vicarious trauma)? 替代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是一种因为长期接触他人经历的创伤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与直接经历创伤的当事人不同的是,它通过听闻、目击、阅读别人的创伤经历,而逐渐在心理上受到影响。 这种现象在助人专业中并不陌生,像是: 聆听个案的辅导员、心理师; 在前线工作的记者、警察; 救治扶伤的医护人员等 在面对个案的过程中,若没有进行良好的情绪调节,也可能会出现替代性创伤的迹象。 但现在,这样的影响早已不局限于助人领域。在我们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因为各种社交媒体上的资讯而被影响。 资讯过载与情绪累积 在这个人手一机的时代,任何一场重大事件都会迅速被转发、传播。除了有新闻的报道,还有大量的影片、短视频、评论、网友的再创作和二次传播。 而当同一事件反复地出现在不同社交平台上,我们的大脑会不断接收类似的负面刺激。即使事件与我们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的情绪却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影响。 例子:“我看到了那则新闻,觉得很骇人听闻。自从那天起,我接二连三刷到类似的负面事件,我开始感到烦躁、难过、甚至有种对世界失望的感觉。后来我决定不再关注,但就算换平台,还是会不小心滑到别人评论或讨论那件事的视频,满屏都是愤怒、谩骂、恐惧的声音,我只觉得自己越看越焦虑。” 这种不断的接触会让我们的大脑一直处于警觉状态,长时间下来就可能出现以下状况: 情绪波动、焦虑、愤怒、悲观; 导致睡眠质量变差; 与压力相关的健康问题; 对社会失望、失去信任、麻木; 出现逃避倾向,如不关注时事,拒绝社交 ...
中文文章

独处代表孤独吗?

不知道从几时开始,我很享受和自己相处的时刻。如果非要说从哪个节点开始,大概得由五年前夜深的一碗泡面开始诉说。 犹记得当时我还在熬夜啃书,在为期末考试作准备。复习本就是超费脑力的一档事,殊不知也在同时促进着我的消化能力。说白一些,我肚子饿了。正当我觉得重新投进密麻的文字能忘却这感觉时,它仿佛在和我的想法抗议,于是它叫的更大声了些。 ”咕噜噜… …” 无可奈何,我便站起身来往房间外觅食。家人们都已经睡着了,我只能蹑手蹑脚地拿起锅烧热水,然后等水煮沸后再加入汤包和面饼,最后打入一颗鸡蛋。待盛出,热烟徐徐,面条染着蛋液嗦进嘴巴,这种滋味——美味二字并不能很贴切地去形容当下的心情。 它更像是幸福。 这深夜忙碌中地小确幸,忽然感觉这份属于自己的静谧,原来可以让紧绷的身心有所缓解。是啊,在这奔波的生活,每个人都在各司其职,社交、工作、上课,导致越来越少的时间留给了自己。于是情绪就这样慢慢压抑、堆砌,重复。当我们都在内心自诩情绪管理尤其好时,生活中的某一节点总能推翻这样的认知。可能是塞车——猜想自己会迟到,联系回上一次因此而被上司责骂的事件,名为“焦虑”、“紧张”的情绪如临近沸点的水,在情绪决堤之时徘徊。 如果你时常经历这样的情绪,不妨尝试腾出时间独处,暂时在一个没有社交地空间,让自己的情绪好好安顿、好好宣泄。 自我决定理论 在心理学内,自我决定理论提到,人类有三种与生俱来的心理需求:自主性、胜任感与关系感。很多时候,我们在社交、工作或学业中不断满足“关系感”与“胜任感”,希望被理解、希望证明自己。然而,当外在的目光和期待压得过满,心灵会渴望一份属于自己的空间。独处,正是满足“自主性”的途径。那一刻,不必迎合谁,不必解释什么,你可以完全由自己来决定做什么、想什么。有人在静谧中读一本书,有人只是发呆望着窗外,其实都是在重拾那份被生活打散的掌控感。或许,正因如此,我们会在独处时感觉到一种微妙的舒缓,好像终于回到了内心的节奏,逐渐归于生活的正轨。 情绪调节理论 另一方面,情绪调节理论也解释了独处的另一层意义。当你停下社交的应对、不再受外界打扰时,你才有机会与自己的情绪正面相遇。也许是焦虑、是疲惫,甚至是委屈,这些在日常忙碌中被忽略的感受,会在安静里慢慢浮现。独处不是让你推开这些情绪,而是提供一个空间,让你去观察、理解,并尝试以新的角度去诠释它。比如,当你回想起一次不顺利的经历,你可能在当下感到痛苦,但在独处的整理中,却能发现那背后隐藏的成长。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学会了如何与情绪相处,而不是被情绪左右。独处,因而成为情绪调节的一种温柔练习,让我们在面对世界前,先安顿好自己。 人间的灿烂烟火、街道的灯火通明,都是你我努力生活的见证。 独处并不可怕,也不是寂寞的体现 —— 当你的内心足够充盈时,就能容纳下整个世界。 我是 Hou Yin,MY心理学的实习生。 恭喜你又读完了一篇MY心理学的文章! 心理咨询预约 若需要预约咨询或了解详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与我们联系: 拨打我们的手机号码: ...
中文文章

你允许了别人的过分,且配合了别人的过分吗?3个方法, 如何为自己设定界限?

当我们允许并配合别人的过分行为时,其实是在忽视自己的感受,把对方的需求放在了自己的前面。继上篇作品《今天,你把自己置顶了吗?- 失去自己,即失去边界感》,这一篇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人们常常没有拒绝不合适的请求?以及该如何建立自己的边界感。 3个可能性,为什么人们总是不设立明确的界限? 1. 害怕别人失望,带来自己无法面对的结果 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小明有一个相交6年的好朋友–小叶。小叶很喜欢向小明诉苦,为的不是获得解决问题的建议,而是希望有个情绪垃圾桶可以供他吐苦水。所以无论大小事,他都会第一时间发信息给小明,也多次希望小明能秒回他的苦水,丝毫不在意小明的感受。小明知道自己不喜欢这样的互动方式,却不好意思拒绝小叶的请求,害怕小叶认为 “他变了” 而失望和远离他。 这正是弗洛伊德的“超我(Superego)”正在发挥作用。 “超我(Superego)”是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心理结构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部分,它与“本我(Id)”和“自我(Ego)”一起构成了人格的三大结构。 超我就像我们心中的“道德裁判”或“内在的父母”,它负责监督、批判和约束我们的行为,判断什么是“对”与“错”。它不断提醒我们“应该怎样做”,让我们习惯“听话乖巧”。在童年时,我们可能常听到类似的话:你看看邻居家的孩子多听话,你再不听话,我就不养你了。那个时候的我们没有力量与资源去反抗,潜意识觉得如果自己拒绝,就会被抛弃,生活会很糟糕,无法继续下去,甚至连最基本的吃穿用度都可能变成问题。于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自然而然形成讨好型人格,不敢轻易设立界限。 2. 在意别人会如何评价,怕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坏人 自我客体化(self-objectification)是指我们把自己当作一个被外界评价的客体来看待,过度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在意的是别人会如何评价,而不是自己的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非常容易把别人的言语当作自己的标签。越多的负面标签,我们的负面情感波动越大,越容易觉得自己是个 “坏人”。这样,内心中的负罪感会被放大 我们因此变得更加害怕让人失望,小心翼翼地察言观色,行为不由自己支配。 3. 认为自己不够重要,别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别人舒服比我舒服更重要,这种信念深植在太多人的心里。 因此,我们心中认为“重要的他人”总是在不停地影响着我们。为了获得他们的认可,我们会习惯性地迎合外界的需求,即便让自己委屈一些也没关系,只要这样能够换来周围的平静就好。 ...
中文文章

今天,你把自己置顶了吗?- 失去自己,即失去边界感

你遇过以下类似的场景吗? “我就是想要你陪我去看这个电影,你也知道,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了,你怎么就不答应呢?” – 闺蜜 “你弟弟这个月辞职,生活费不够了,你打点钱给他” – 父母 “你到哪了,和谁在一起?几点回家?是不是有男生找你所以不回我?” – 伴侣 “什么?你大学竟然没有选读专业科系?你知不知道未来你可能不是找不到工作就是吃不起?“- 亲戚  “你的食物放在冰箱这么久了都没动过,都快过期了,我就吃一点不行吗?“ – 舍友 这些有的看似 ”为你好”, 有的看似 “看重你”,却无一列外地冒犯到我们。即便关系非常亲密,但当我们内心感到不舒服,就明确说明我们抗拒这样的互动。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会不自觉地为对方找借口,比如:“他平时对我挺照顾的,我们认识也有一段时间了,平常相处得挺好的,没关系吧,就忍耐他/她这一下!”, 用这样的理由来掩盖自己的不适,欺骗自己的感受。 而这些行为,其实都与“边界感”有关。 Nina Brown(1998)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与学者,认为界限是一个人设定的心理、情感与行为的限制,用来保护自己免于他人侵犯、控制或利用。为此,她提出 ...
中文文章

Huan Jie 的【内耗心理学】—— 停止和自己打架:理解与应对内耗循环

是不是常常觉得自己很累,却不知道在累什么? 明明没做什么,却总是在精神上消耗自己:做决定犹豫不决,陷入自我怀疑,甚至感觉被困在“无限循环”中? 这不是懒惰,它可能是内耗。然而,它是可以被理解、被化解的。 临床心理师 Huan Jie 将在讲座中,帮你看见内耗的真相,教你慢慢走出自我拉扯,学会把能量用在对的地方。 【内耗心理学】课程资讯 点击此处开始报名吧,停止和自己作战,让心灵真正松一口气。 更多的优惠详情及最新动态,请关注我们的社交媒体: 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mypsychology.my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mypsychology.my Telegram (MY心理学动态社群):https://t.me/mypsych_thematterofadulting Whatsapp (心理治疗预约及相关咨询):011-3344 5270 以了解更多心理学相关课程及资讯! MY心理学,与你一起,从心出发。
中文文章

Wei Yin 的【亲密关系课】—— 靠近,却不窒息:如何将关系升华

为什么明明彼此相爱,却还是常常误解对方? 为什么有时越努力靠近,反而让关系变得紧绷? 亲密,不是黏腻,而是让彼此更自由。真正的连结,来自于理解背后的心理机制。 临床心理师 Wei Yin 将在讲座中,带你探索从理解到连结的关键,帮你找到一段更健康、更安心的关系之道。 【亲密关系课】课程资讯 点击此处开始报名吧,让关系不再只是靠近,而是更靠心。 更多的优惠详情及最新动态,请关注我们的社交媒体: 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mypsychology.my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mypsychology.my Telegram (MY心理学动态社群):https://t.me/mypsych_thematterofadulting Whatsapp (心理治疗预约及相关咨询):011-3344 5270 以了解更多心理学相关课程及资讯! MY心理学,与你一起,从心出发。
中文文章

Gary 的【压力管理课】—— 学会驾驭人生压力,是现代大人的必修课

你明明试过各种方法放松、冥想,却还是感觉压力挥之不去? 是不是常常陷入压力陷阱,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没用”? 也许问题不在你的抗压能力,而是你还没找到真正的压力管理逻辑。 临床心理师 Gary 将带你走进【压力管理课】,帮你卸下肩上的重担,把压力转化成动力! 课程资讯 点击链接开始报名吧,给自己一个全新的开始! 更多的优惠详情及最新动态,请关注我们的社交媒体: 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mypsychology.my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mypsychology.my Telegram (MY心理学动态社群):https://t.me/mypsych_thematterofadulting Whatsapp (心理治疗预约及相关咨询):011-3344 5270 以了解更多心理学相关课程及资讯!
中文文章

“真的需要去心理咨询吗?“ 5件关于心理咨询你该知道的事

“心理咨询是不是要有病才需要?”“不就是聊天嘛,真的有用?”“我只是情绪低落一阵子,应该不用找心理师吧?” 如果你也曾有过这些疑问,那你并不孤单。作为一位心理学实习生,我发现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又好奇、又抗拒,甚至带着一点点误解。所以今天就想借这个机会,和你聊聊心理咨询的“内幕” —— 那些我们从没好好谈过的事情。 1. 心理咨询,真的有用吗? 很多人以为心理咨询只是“找人说说话”,但其实,它远比你想的要专业得多。心理咨询是基于心理学理论、临床技巧与伦理框架所进行的专业服务,目的不是“给你建议”,而是帮助你看见自己、理解自己,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 根据大量研究,心理咨询对焦虑、抑郁、创伤、失眠、人际关系困扰等问题都有显著的帮助。它不仅改善情绪,也能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让我们变得更有弹性、更有力量。 2. 那我什么时候该考虑心理咨询? 很多人是在“快撑不下去”的时候才来找心理师。但其实,心理咨询并不是只服务“有病”的人。如果你正在经历以下情况之一,也许可以考虑寻求专业支持: 情绪低落、焦虑失控:你是不是经常感到压抑、无力、焦虑?这些情绪持续一段时间且影响生活品质,就该重视了。 睡眠或饮食出问题:吃不下、睡不好、老是做噩梦?这可能是身心发出的警讯。 人际关系卡关:和伴侣、朋友、同事总是吵架、误会不断?心理师可以陪你理清问题背后的“旧剧本”。 经历重大创伤:失恋、亲人离世、意外事故、曾经的创伤经验……心理咨询可以帮你处理那些“说不出口”的痛。 情绪起伏太大:常常突然暴怒、极度恐惧、内疚、空虚……心理咨询会帮你理解这些情绪从何而来。 出现强迫行为或思维:比如反复洗手、检查东西、脑中闪过不想要的画面,这可能是强迫症的表现。 生活压力山大:工作、学业、家庭责任压得你喘不过气来?心理师会教你如何有技巧地“减压”。 自残或有轻生念头:如果你曾有伤害自己的想法或行为,请勇敢求助——你并不孤单,也不需要独自面对。 想更了解自己、发展潜能:心理咨询也适合探索职业兴趣、人生方向、情绪管理、人际沟通等课题,支持你活出更清晰、有选择的人生。 3. 注册辅导员vs心理师 vs ...
中文文章

Gary的【压力管理课】- 把你的压力变成动力 | 这是一堂现代人必修的压力管理课

你是不是常常越管理压力,反而越感到心理崩溃? 学了很多放松和冥想方法,还是感到压力?觉得自己不够好,陷入和别人比较的内耗?承受人际关系的压力,常常感到无奈又生气?在生活感到迷茫,感觉生活没有方向?觉得自己抗压能力低,觉得自己没有用? 也许不是你的抗压能力低,而是你还没有找到压力管理的底层逻辑。 不要错过我们的心理师 Gary的【压力管理课】,点击链接开始报名吧 https://www.tinyurl.com/mypsychonlinetalk2025 这是现代人不能错过的压力管理课 不要错过我们的心理师 Gary的【压力管理课】,点击链接开始报名吧 http://www.tinyurl.com/mypsychonlinetalk2025 记得关注我们的社交媒体:Facebook 和 IG 了解更多优惠详情哦

Posts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