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想要约见临床心理师时,可以尝试联络的3个机构

当我们决定好要见临床心理师,那我们要到什么机构与他们进行预约的安排,接受心理辅导/治疗呢? 以下资料将为你整理,到不同机构约见临床心理师所需要的程序和其他详情: 机构 提供的服务 价格 政府医院 心理治疗,心理评估 RM5 – RM30 非盈利组织 (NGO) ,大学心理咨商诊所/中心 心理治疗,心理评估 RM5 – RM100 私人咨商中心 、 精神专科诊所 心理治疗,心理评估 RM200 – ...
中文文章

“他们明明就很开心,哪里可能有忧郁症。”

“你看起来很开心啊,哪里有忧郁症?”“明明就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不明白你为什么会得忧郁症。”希望这些话,对你来说是陌生的。 忧郁的情绪和忧郁症是不一样的。 忧郁的情绪是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不愉快、压抑的内心体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反应。 比如说,努力了却没得到相应的成绩的郁闷、失恋后的难过等等。这些都是忧郁的情绪,而这种忧郁的情绪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被缓解或消除的。 而忧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忧郁症患者的症状通常跟发生的事情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且这些症状持续的时间较长,无法在短时间内被缓解或消除,甚至是会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社交关系等等。 但是,为什么有些看起来开心的或常常笑的人还是会患上忧郁症呢? #表情和心情是没有关系的 当我身边的人看到别人患上忧郁症但是却看起来很开心的时候,他们就会问在读着心理学的我:”他们明明就很开心,他们哪里有忧郁症?“ 我们常常会认为那些平时性格开朗的、每天都笑得很灿烂的人,一定不可能患上忧郁症。 会患上忧郁症的,都是那些性格内向的、整天愁眉苦脸的、孤僻沉默的人。 其实,这就是对忧郁症最大的误解。 性格开朗或常常面带笑容,其实只是个人的个性特征或习惯性的行为模式,和忧郁症没有本质上的联系。 很多时候,我们会有这种性格或是习惯,是因为这是我们保护自己和照顾别人的方式。比如说,当我很生气但是我不想和别人起冲突时,我会压抑着自己的情绪,还是会和他们有说有笑,以避免我和别人的关系破裂,也避免场面变得尴尬。 同样的,对忧郁症患者来说,他们的表情和情绪是没有关系的。 很多时候,忧郁症患者因为害怕别人觉得自己在“小题大做”,也不想让身边的人感到有负担,他们把自己变成了别人眼中乖巧、乐观活泼的”开心果“。很常会说:”我很好,我没事,我不想麻烦别人,你们开心就好。“ 在人群里,他们习惯去隐藏自己真实的情绪,习惯带着笑容、看起来很开心的样子。但是一回到家,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所有的伪装就会褪去,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绪就会在这个时候浮现了。 也不是说他们不会感到开心,只是这个开心的情绪可能只会维持几分钟,之后就会回归到自己真实的情绪了。 例如,当梦寐以求的职业的面试通过了,一般上来说我们一定会感到很开心的,会想要庆祝一下。 但是这个情况对于忧郁症患者来说,在收到通知的那一瞬间是开心的,不过这个开心可能只会维持几分钟,他们之后还是会不自觉的感到绝望或自暴自弃。 所以,其实不是他们不要开心,而是他们开心不起来。 而当我们察觉到我们身边的人有类似的情况的话,我们又能够怎样帮到他们呢? 1️⃣ #适当的陪伴和聆听可以让他们感到有安全感 ...
中文文章

“反正我从小就做不好任何事情,这件事情失败也是正常的。”

相信大家都有过自卑(inferiority)或不自信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也超越不了现在的自己。那自卑的人的表现是什么呢? 自信的人和自卑的人最大的区别是在于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缺点。 自信的人会愿意面对且接受自己的缺点,甚至是大方承认自己的缺点;而自卑的人则会把自己的缺点放大来看,并且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缺点。 有些自卑的人,甚至会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自卑或缺点,反而会觉得自己比别人优秀。 自卑的人也会对别人的话语或行为特别的敏感,并且很害怕被拒绝。 比如说,当自卑的人听到身边的朋友说“我好累”,TA就会在想是不是自己的存在让朋友感到疲惫了,是不是自己的存在不算什么。但是,其实有可能只是朋友因为没有足够的休息,真的感到累罢了。 根据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推动我们去变得更好,但是,过度的自卑感就会有可能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其实自卑感和很多心理疾病都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忧郁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等等。 那为什么我们会有自卑感呢? 【自卑感的来源】 #以前的经历导致自卑感 这里所说的以前的经历,是注重于从小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当然,长大后的经历多多少少也会让我们产生自卑感,但是自卑感最核心的来源还是来自于从小的教育环境。 很多研究显示,小时候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长大后的人际关系和自尊感有着很大的关系。 如果从小父母对孩子都很苛刻,并且在这段关系里没有建立任何的信任,其实是会导致他们长大后可能会有自卑的倾向。 举个例子,当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说:“那么小的事你都做不到,你还能做什么?”;”你看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棒”。从小就被灌输这样抨击的话语,会造成孩子在将来面对失败的时候,依然保持这样自卑的心态:”反正我从小就做不好任何事情,这件事情失败也是正常的。” #当理想的自己(Ideal self)和 #现实的自己(Real self)有差距 大多数的人都会希望以后的自己是个成功或完美的人,但是当我们到达了我们所谓的“以后”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当初所想的自己是有差距的,或是一直以来都是停留在原地。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两年前的我希望今天的自己可以独当一面,不需要靠家里的支持,或是跟着家里的决定。但是今天的自己依然和两年前一样,没有什么差别。 ...
中文文章

我们希望自己有爱别人的能力,同时也渴望别人来爱自己。

下个星期一就是情人节了,单身的你或是有伴侣的你,了解什么是爱情吗? 每个人对爱情的定义都不一样。有些人认为爱情是生活的必需品,而有些人认为没有爱情的生活依然精彩。 【爱情的定义】 根据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t Sternberg)的爱情三角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爱情是由三个成分组成的: #激情(Passion) 这里的激情指的是对他人强烈的欲望和着迷的想法。 例如,你看到你的伴侣会有心动,被吸引或兴奋的感觉,有很想拥有TA的冲动,同时也包括对性的需要。 #亲密(Intimacy) 而亲密指的是与他人之间的亲近和温馨的感觉。 例如,当你和你的伴侣在一起的时候,大多数的时间都是感到很幸福的,双方都能坦诚的沟通,并且无论什么时候双方都会给予彼此无限的支持。 #承诺(Commitment) 承诺的形式有两种:短期的和长期的。 短期的承诺指的是决定爱不爱一个人的承诺,而这不包括愿意承担责任的决定。 长期的承诺指的是决定维持且维护一段爱情关系的承诺,包括对这段爱情的忠诚和责任。 在这三个成分里,激情是最难维持的。因为激情的感觉是我们控制不了的,也是最容易因为习惯了对方的存在而慢慢变淡的。 反之,亲密和承诺是我们比较能控制的成分。我们自己能够决定要为对方付出多少感情和责任,来维持爱情的亲密感和对彼此的承诺。 根据这个理论,爱情通常都会围绕于这三个成分。 当一段爱情里同时具备三个成分,代表着这段关系里彼此既有强烈的欲望,也有亲近的关系,以及对未来的打算和承诺,是最完美的爱情。 当然,不是每段爱情都必须具备这三个成分。有些爱情只具备了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成分,但并不代表这就是不完美的爱情。 ...
中文文章

独处是享受的,而孤独是痛苦的。

这个新年,当你回家跟家人亲戚朋友们聚在一起的时候,你是否会很常感到孤独?还是你很享受与自己独处的时光? 其实,孤独和独处是不一样的。 当你街上看到一个人,TA自己一个人逛街,自己一个人吃饭,难道就是因为TA孤独吗?其实不是绝对的,也很有可能是因为TA享受和自己独处的时光。我喜欢独处,并不是因为我享受孤独感,只是因为我喜欢当下我自己一个人的状态。 独处是一种状态,独处并不代表孤独,独处并不代表寂寞。 【独处和孤独的分别】 #独处和孤独最大的分别是在于情绪的寄托 独处其实是一种存在的状态,而孤独是一种因为没有跟别人有心灵上的连接所带来的情绪。 心理学把孤独定义为:“感觉自己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被排斥,被讨厌,也觉得无法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这个定义告诉我们,其实孤独是在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 比如说,有一次我要去参加一个小型的聚会,一个对我来说都是陌生人的聚会。因为没有跟任何人沟通,我静静的坐在那里,就好像我是个局外人。当下的我是感到非常孤独的。 所以,其实人不会无端端感到孤独的,都是会因为外界因素或者心理因素而产生孤独感的。 #独处是主动的#而孤独是被动的 当我们自己主动选择独处的时候,独处让我们有机会和自己交流,享受着一个人的时光,同时也能让自己平静下来等等。就跟冥想(meditation)的益处是相似的。 反之,孤独感是不会因为我们主动选择而产生的。我们都是被迫感到孤独的。当被身边的人排挤或孤立的时候,当刚分手的时候,或是当对未来迷茫的时候。在这些种种的外界因素下,人是被动感到孤独的。 偶尔的独处是好的,但长期的孤独感是会对我们有不好的影响的。当人长期被孤独感包围,就会慢慢跟社会抽离,长久下来就会有可能导致忧郁症(depression),焦虑症(anxiety)等等。 【如何克服孤独感】 我们通常都会认为感到孤独的时候,只要把自己置身于人群中,跟别人有互动沟通,或者是玩电话和刷社交平台,就不会感到孤独了。 其实不是这样的。 人会感到孤独是因为我们内心缺乏和别人联系,或是当我们觉得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时候。 所以,单单把自己从一个人的状态里抽离出来,是不会让孤独感消失的。 那我们要如何克服孤独感呢? 首先,我们要察觉或意识(aware)到自己是感到孤独的,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去克服孤独感。 当我们察觉到我们感到孤独的时候,我们其实可以应用在心理学通用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
中文文章

“当你追逐你的热忱,金钱自然会来。”

“当你追逐金钱,你可能会永远都找不到自己的热忱。” 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我应该朝我的热忱发展,还是以赚钱为首要目标?” 当脑海里出现这个选择题的时候,大多数都是因为热忱带来的利益远远少过其他工作所带来的。 心理学学生在找着就业机会的时候,通常会有两个主要选择:1. 治疗或咨询相关的工作 (psychology- /counselling-related)2. 人力资源相关的工作 (human resource) 当我开始找实习机会的时候,我的第一个想法是想要找心理中心,心理诊所或者是医院。因为我很清楚自己对人力资源相关的工作不感兴趣。 但是,当我看到我的朋友们都因为金钱,而选择寻找人力资源的实习机会时,我动摇了。 一方面是意味着我会孤身一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金钱的考量,因为在这个实习过后,我们就会正式毕业,意味着我们要正式踏入社会了。 我真的要为了我的热忱,孤身一人踏入我喜爱的这个行业,并且领取相对于人力资源的工作,比较不稳定的薪水吗? 但是,到最后,我还是选择了我的热忱。 我之所以会选择热忱,是因为这是我从中学开始就有兴趣的事,是我从中学开始就想做的事情。 我喜欢聆听,我喜欢跟别人对话,我喜欢给意见和看法,我喜欢当自己帮别人解决了问题的成就感;而我认为这是我在人力资源相关的工作里体验不到的。 【没有金钱,哪来的热忱和梦想?】 很常听我的同龄朋友说,要先追求金钱,才有那个“资格”去追求热忱。“没有钱,哪来的热忱和梦想?” 但是,我觉得有没有那个”资格“,不是靠金钱去决定的,而是靠自己对热忱的坚持努力。 我认为,有时候金钱只是一个借口,尤其是当人们已经错失了他们追求热忱的机会。他们把这个错失合理化 (rationalization) 成:“要有金钱先,才可以自由追求热忱”,“先努力赚钱,以后有的是机会去追求热忱”。 ...

Posts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