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独处代表孤独吗?

不知道从几时开始,我很享受和自己相处的时刻。如果非要说从哪个节点开始,大概得由五年前夜深的一碗泡面开始诉说。 犹记得当时我还在熬夜啃书,在为期末考试作准备。复习本就是超费脑力的一档事,殊不知也在同时促进着我的消化能力。说白一些,我肚子饿了。正当我觉得重新投进密麻的文字能忘却这感觉时,它仿佛在和我的想法抗议,于是它叫的更大声了些。 ”咕噜噜… …” 无可奈何,我便站起身来往房间外觅食。家人们都已经睡着了,我只能蹑手蹑脚地拿起锅烧热水,然后等水煮沸后再加入汤包和面饼,最后打入一颗鸡蛋。待盛出,热烟徐徐,面条染着蛋液嗦进嘴巴,这种滋味——美味二字并不能很贴切地去形容当下的心情。 它更像是幸福。 这深夜忙碌中地小确幸,忽然感觉这份属于自己的静谧,原来可以让紧绷的身心有所缓解。是啊,在这奔波的生活,每个人都在各司其职,社交、工作、上课,导致越来越少的时间留给了自己。于是情绪就这样慢慢压抑、堆砌,重复。当我们都在内心自诩情绪管理尤其好时,生活中的某一节点总能推翻这样的认知。可能是塞车——猜想自己会迟到,联系回上一次因此而被上司责骂的事件,名为“焦虑”、“紧张”的情绪如临近沸点的水,在情绪决堤之时徘徊。 如果你时常经历这样的情绪,不妨尝试腾出时间独处,暂时在一个没有社交地空间,让自己的情绪好好安顿、好好宣泄。 自我决定理论 在心理学内,自我决定理论提到,人类有三种与生俱来的心理需求:自主性、胜任感与关系感。很多时候,我们在社交、工作或学业中不断满足“关系感”与“胜任感”,希望被理解、希望证明自己。然而,当外在的目光和期待压得过满,心灵会渴望一份属于自己的空间。独处,正是满足“自主性”的途径。那一刻,不必迎合谁,不必解释什么,你可以完全由自己来决定做什么、想什么。有人在静谧中读一本书,有人只是发呆望着窗外,其实都是在重拾那份被生活打散的掌控感。或许,正因如此,我们会在独处时感觉到一种微妙的舒缓,好像终于回到了内心的节奏,逐渐归于生活的正轨。 情绪调节理论 另一方面,情绪调节理论也解释了独处的另一层意义。当你停下社交的应对、不再受外界打扰时,你才有机会与自己的情绪正面相遇。也许是焦虑、是疲惫,甚至是委屈,这些在日常忙碌中被忽略的感受,会在安静里慢慢浮现。独处不是让你推开这些情绪,而是提供一个空间,让你去观察、理解,并尝试以新的角度去诠释它。比如,当你回想起一次不顺利的经历,你可能在当下感到痛苦,但在独处的整理中,却能发现那背后隐藏的成长。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学会了如何与情绪相处,而不是被情绪左右。独处,因而成为情绪调节的一种温柔练习,让我们在面对世界前,先安顿好自己。 人间的灿烂烟火、街道的灯火通明,都是你我努力生活的见证。 独处并不可怕,也不是寂寞的体现 —— 当你的内心足够充盈时,就能容纳下整个世界。 我是 Hou Yin,MY心理学的实习生。 恭喜你又读完了一篇MY心理学的文章! 心理咨询预约 若需要预约咨询或了解详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与我们联系: 拨打我们的手机号码: ...
中文文章

你允许了别人的过分,且配合了别人的过分吗?3个方法, 如何为自己设定界限?

当我们允许并配合别人的过分行为时,其实是在忽视自己的感受,把对方的需求放在了自己的前面。继上篇作品《今天,你把自己置顶了吗?- 失去自己,即失去边界感》,这一篇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人们常常没有拒绝不合适的请求?以及该如何建立自己的边界感。 3个可能性,为什么人们总是不设立明确的界限? 1. 害怕别人失望,带来自己无法面对的结果 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小明有一个相交6年的好朋友–小叶。小叶很喜欢向小明诉苦,为的不是获得解决问题的建议,而是希望有个情绪垃圾桶可以供他吐苦水。所以无论大小事,他都会第一时间发信息给小明,也多次希望小明能秒回他的苦水,丝毫不在意小明的感受。小明知道自己不喜欢这样的互动方式,却不好意思拒绝小叶的请求,害怕小叶认为 “他变了” 而失望和远离他。 这正是弗洛伊德的“超我(Superego)”正在发挥作用。 “超我(Superego)”是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心理结构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部分,它与“本我(Id)”和“自我(Ego)”一起构成了人格的三大结构。 超我就像我们心中的“道德裁判”或“内在的父母”,它负责监督、批判和约束我们的行为,判断什么是“对”与“错”。它不断提醒我们“应该怎样做”,让我们习惯“听话乖巧”。在童年时,我们可能常听到类似的话:你看看邻居家的孩子多听话,你再不听话,我就不养你了。那个时候的我们没有力量与资源去反抗,潜意识觉得如果自己拒绝,就会被抛弃,生活会很糟糕,无法继续下去,甚至连最基本的吃穿用度都可能变成问题。于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自然而然形成讨好型人格,不敢轻易设立界限。 2. 在意别人会如何评价,怕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坏人 自我客体化(self-objectification)是指我们把自己当作一个被外界评价的客体来看待,过度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在意的是别人会如何评价,而不是自己的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非常容易把别人的言语当作自己的标签。越多的负面标签,我们的负面情感波动越大,越容易觉得自己是个 “坏人”。这样,内心中的负罪感会被放大 我们因此变得更加害怕让人失望,小心翼翼地察言观色,行为不由自己支配。 3. 认为自己不够重要,别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别人舒服比我舒服更重要,这种信念深植在太多人的心里。 因此,我们心中认为“重要的他人”总是在不停地影响着我们。为了获得他们的认可,我们会习惯性地迎合外界的需求,即便让自己委屈一些也没关系,只要这样能够换来周围的平静就好。 ...
中文文章

今天,你把自己置顶了吗?- 失去自己,即失去边界感

你遇过以下类似的场景吗? “我就是想要你陪我去看这个电影,你也知道,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了,你怎么就不答应呢?” – 闺蜜 “你弟弟这个月辞职,生活费不够了,你打点钱给他” – 父母 “你到哪了,和谁在一起?几点回家?是不是有男生找你所以不回我?” – 伴侣 “什么?你大学竟然没有选读专业科系?你知不知道未来你可能不是找不到工作就是吃不起?“- 亲戚  “你的食物放在冰箱这么久了都没动过,都快过期了,我就吃一点不行吗?“ – 舍友 这些有的看似 ”为你好”, 有的看似 “看重你”,却无一列外地冒犯到我们。即便关系非常亲密,但当我们内心感到不舒服,就明确说明我们抗拒这样的互动。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会不自觉地为对方找借口,比如:“他平时对我挺照顾的,我们认识也有一段时间了,平常相处得挺好的,没关系吧,就忍耐他/她这一下!”, 用这样的理由来掩盖自己的不适,欺骗自己的感受。 而这些行为,其实都与“边界感”有关。 Nina Brown(1998)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与学者,认为界限是一个人设定的心理、情感与行为的限制,用来保护自己免于他人侵犯、控制或利用。为此,她提出 ...
中文文章

Huan Jie 的【内耗心理学】—— 停止和自己打架:理解与应对内耗循环

是不是常常觉得自己很累,却不知道在累什么? 明明没做什么,却总是在精神上消耗自己:做决定犹豫不决,陷入自我怀疑,甚至感觉被困在“无限循环”中? 这不是懒惰,它可能是内耗。然而,它是可以被理解、被化解的。 临床心理师 Huan Jie 将在讲座中,帮你看见内耗的真相,教你慢慢走出自我拉扯,学会把能量用在对的地方。 【内耗心理学】课程资讯 点击此处开始报名吧,停止和自己作战,让心灵真正松一口气。 更多的优惠详情及最新动态,请关注我们的社交媒体: 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mypsychology.my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mypsychology.my Telegram (MY心理学动态社群):https://t.me/mypsych_thematterofadulting Whatsapp (心理治疗预约及相关咨询):011-3344 5270 以了解更多心理学相关课程及资讯! MY心理学,与你一起,从心出发。
中文文章

“真的需要去心理咨询吗?“ 5件关于心理咨询你该知道的事

“心理咨询是不是要有病才需要?”“不就是聊天嘛,真的有用?”“我只是情绪低落一阵子,应该不用找心理师吧?” 如果你也曾有过这些疑问,那你并不孤单。作为一位心理学实习生,我发现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又好奇、又抗拒,甚至带着一点点误解。所以今天就想借这个机会,和你聊聊心理咨询的“内幕” —— 那些我们从没好好谈过的事情。 1. 心理咨询,真的有用吗? 很多人以为心理咨询只是“找人说说话”,但其实,它远比你想的要专业得多。心理咨询是基于心理学理论、临床技巧与伦理框架所进行的专业服务,目的不是“给你建议”,而是帮助你看见自己、理解自己,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 根据大量研究,心理咨询对焦虑、抑郁、创伤、失眠、人际关系困扰等问题都有显著的帮助。它不仅改善情绪,也能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让我们变得更有弹性、更有力量。 2. 那我什么时候该考虑心理咨询? 很多人是在“快撑不下去”的时候才来找心理师。但其实,心理咨询并不是只服务“有病”的人。如果你正在经历以下情况之一,也许可以考虑寻求专业支持: 情绪低落、焦虑失控:你是不是经常感到压抑、无力、焦虑?这些情绪持续一段时间且影响生活品质,就该重视了。 睡眠或饮食出问题:吃不下、睡不好、老是做噩梦?这可能是身心发出的警讯。 人际关系卡关:和伴侣、朋友、同事总是吵架、误会不断?心理师可以陪你理清问题背后的“旧剧本”。 经历重大创伤:失恋、亲人离世、意外事故、曾经的创伤经验……心理咨询可以帮你处理那些“说不出口”的痛。 情绪起伏太大:常常突然暴怒、极度恐惧、内疚、空虚……心理咨询会帮你理解这些情绪从何而来。 出现强迫行为或思维:比如反复洗手、检查东西、脑中闪过不想要的画面,这可能是强迫症的表现。 生活压力山大:工作、学业、家庭责任压得你喘不过气来?心理师会教你如何有技巧地“减压”。 自残或有轻生念头:如果你曾有伤害自己的想法或行为,请勇敢求助——你并不孤单,也不需要独自面对。 想更了解自己、发展潜能:心理咨询也适合探索职业兴趣、人生方向、情绪管理、人际沟通等课题,支持你活出更清晰、有选择的人生。 3. 注册辅导员vs心理师 vs ...
中文文章

“为什么我感受不到开心和难过?” 揭开情感麻木的真相

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吗? 当你分享一些开心的事,他总是面无表情,好像听不见、看不见,完全没有反应。其实,这可能是情感麻木的表现。情感麻木并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让人对外界的情感刺激无法产生自然的反应。 什么是情感麻木? 情感麻木是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对情绪的感知变得迟钝或完全丧失。不管是开心的事还是悲伤的事,情感麻木的人可能都无法产生对应的情绪反应。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在乎,而是因为某些心理创伤或长期压力,让他们关闭了“情感开关”,以此来保护自己免受进一步的伤害。 导致情感麻木的原因 情感麻木通常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心理创伤经历重大创伤事件,如童年的虐待、霸凌、亲密关系中的伤害,可能导致情感被压抑。 长期压力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中,情绪可能被过度消耗,最终变得迟钝。 心理疾病抑郁症、焦虑症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常常与情感麻木相关。 缺乏情绪流通的成长环境过于强调自立的成长环境,可能让人学会压抑自己的感情,认为情绪表达是一种“软弱”。 一个关于我的故事 – 从压抑到打开情绪 小时候,我被教导要独立,不能哭,也不能表现出自己的情绪。在我们的家庭中,很少有人会主动表达感情或分享自己的问题。这种成长环境让我逐渐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显得“成熟”或“坚强”。 长大后,我成了大家眼中的“倾听者”。朋友们总喜欢向我倾诉他们的烦恼,我总是认真地倾听,却几乎没有情绪上的起伏。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仿佛“关闭”了感受情绪的能力,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都无法真正触及我。尽管如此,我内心却常常感到孤独,好像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我。 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一个可以依赖的人。那一刻,我的情绪似乎被重新“打开”了。最初,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喜悦,但很快,这种感觉便被无助和恐惧所取代。所有过去被压抑的情绪突然涌现,让我不知所措。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慢慢接受这些情绪,并学会与它们共处。我尝试与身边的人沟通,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甚至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通过这些努力,我逐渐学会如何接纳自己的感受,并从情感麻木中走出来。 情感麻木的负面影响 情感麻木虽然是一种保护机制,但长期来看,它可能带来以下负面影响: 人际关系受损:情感冷漠可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被疏远,难以建立深层次的关系。 心理健康恶化:情感麻木常常与抑郁症和焦虑症相伴,甚至可能加重病情。 生活质量下降:失去感受喜怒哀乐的能力,可能让人无法体验生活的美好。 ...
中文文章

你理解的共情,和心理师的共情 (Empathy) 有何不同?

共情是心理咨询中最基础、最重要却最难掌握的核心技能。它不仅是心理治疗的基石,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键能力,特别在亲密关系中尤为重要。共情构成了心理心理师的核心“工作”,是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观察的前提条件。无论流派,共情都是心理咨询的基础(Rogers & Truax, 1967)。 然而,真正做好共情并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无法完全定义共情或确定心理咨询中的“好共情”是什么样的。 共情包含哪些不同模式? 有哪些具体方法? 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共情的定义与组成 共情的两个组成部分 (1)以个案的方式看待其世界:心理师需要“将自己放在个案的鞋子里”,整体理解个案的世界观。 (2)抓住个案此时此刻的感受:心理师不仅需要关注个案的当前思考、感受和体验,还要探究个案潜意识层面的状态。这种深入理解既包括:表层意识的联结,也涵盖潜意识的交流,通常与个案的表层表达并不一致。 例如,个案表面冷静理性,但心理师可能察觉其内心隐藏着焦虑或不安;又如,个案口头说“我没事”,但肢体语言却透露愤怒或压抑情绪。心理师需敏锐捕捉这些矛盾,并适时反馈,帮助个案觉察和接纳自身情绪。 综合来看,共情要求心理师同时在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理解个案,并让个案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这种深层互动要求心理师能捕捉个案的多层次表达,同时注意自身的意识和潜意识反应。 这张图展示了心理师与个案之间在意识与无意识层面的互动关系 a 和 b:代表意识层面的直接交流(如语言和行为)   c 和 d:代表双方各自内部的无意识活动(情感和潜意识)   e 和 ...
中文文章

生活当中危险的【羊群效应】:你是否一直跟着别人做盲目的决定?

“labubu又出新货了,这次我一定要抢到!” “别人都跳槽了,那我也离职吧反正这里应该做不下去了” “听讲那家店的甜品超级出名欸,连明星都去过讲好吃,走我们去打卡”  “你看你看,酱多人排队,肯定是好东西来的,快点去排队不然没了” 大家觉得熟悉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当一群人做出某种选择或行为时,个人往往不加思考地跟随。这种无形的力量,像是看不见的牵线木偶,将我们带入集体的行列,这就是“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到底是什么? 羊群效应(herding effect),亦或是被称为群聚效应或从众效应,它指当个人在群体中做决策或行动时,倾向于跟随他人的行为,而不是基于自己独立的思考。这种现象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为一种社会从众行为(conformity),它反映了我们作为社会性动物,往往会依赖群体的行动来减少不确定性,避免孤立感,并寻找安全感。 无论是股市的涨跌、购物潮流的更替,还是社交媒体上的热点话题,羊群效应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判断与决定。但为什么我们总是如此容易陷入这股集体行为的洪流?它不仅仅是社会现象,更是一种心理机制——当我们面对某些情境时,尤其是当信息不完全或我们感到不确定时,观察他人如何反应成为一种快速、节省精力的决策方式,还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风险,比如上小红书查询美食。然而,这种从众行为也容易让我们失去自我判断,盲目随大流,进而造成非理性的行为。 我20岁的故事 对于我一个20几岁的年轻女性而言,这种压力显得格外突出。这个阶段是自我探索和社会期待交织的时期,我既渴望独立表达自我,又常常被外界潮流左右,做出了本来不符合自己意愿的选择。无论是在塑造自我形象、择业方向,还是生活方式的选择上,群体的声音总是大过内心的声音。 我也想分享一些在我校园时期所遇到,也让我觉得很烦恼的事情。在校园里,电子设备成了永恒的话题。很多朋友换了最新款的iPhone或MacBook,甚至一边吐槽价格,一边还是买了。当他们说“发照片给你很麻烦,你怎么还不是iPhone?”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也该换手机了?还有朋友们讨论的音乐、奢侈品牌,美食,我也会跟着去关注,生怕自己被话题落下。这样的场景,可能你也很熟悉。我们不想因为没跟上潮流而感到被孤立,然而,在这种社交压力的背后,是否我们也在慢慢迷失自己? 我们总是那么容易跟随他们的步伐,而不是依赖自己的独立判断,你知道是什么推动了这种行为吗? 羊群效应背后的核心驱动力 首先,社会认同需求是羊群效应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人类天生渴望被接受和认同,尤其是在新的或不确定的环境中,我们希望能融入群体、获得归属感。这时,个人往往缺乏足够的信息或经验去做出判断,因此我们会观察他人如何行动,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决策依据。这种行为被称为“信息性社会影响”(informational social influence)。例如,初入社会的上班族常常会模仿周围同事的穿衣风格、选择相同的电子设备,甚至参加流行的社交活动。这不仅是为了融入群体,更是为了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心理上的安全感。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避免风险。人类不仅渴望被群体接受,更害怕与群体的观点背道而驰,担心因此被孤立或排斥。这与“规范性社会影响”(normative social influence)有关,指的是个体为了避免冲突或孤立而选择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在校园生活中,这种现象尤为显著。比如,在课堂讨论时,如果大部分同学都支持某一观点,而只有你持反对意见,你可能会感到巨大压力,最后选择放弃自己的看法,以迎合大多数人的观点。避免成为“异类”或“少数派”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本能,因为群体中的一致性通常带来更少的风险和更多的资源共享机会。 此外,时间压力也是促使人们从众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我们处在快速决策的情境中,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仔细分析和权衡所有信息,此时最省力的选择就是跟随群体的行为。这种依赖群体的行为被视为一种“捷径”,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做出决策并减少认知负担。在校园里,当考试临近时,很多学生会跟随他人的复习方式,交换笔记或者使用相同的复习资料,而不是花时间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做不仅节省了时间,还降低了个人做出错误决策的风险,因为“如果大多数人都在这样做,那它很可能是正确的选择”。 最后,社交媒体和热门话题的快速传播也加剧了这种从众心理。在社会中,当一部新的电影或剧集迅速成为讨论热点时,人们往往会争相观看,以避免在社交场合中失去话题。为了不被排除在外,很多人选择放弃自己原本的兴趣和选择,转而跟随群体的趋势。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谁没有感受过这股无形的压力?那种看着身边的人做某件事,自己也忍不住跟着做的感觉就像一种魔力。羊群效应在社交、职业选择,甚至我们的外貌认知中悄悄影响着我们,让我们不自觉地改变自己。在这里,我们一起看看,追随潮流的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
中文文章

MY心理学开课啦!2024年要结束了,想要裸辞转行?人生没有方向?来这里,两天带你画出职涯蓝图,重新找回自己

2024年要结束了,你是否想要裸辞转行,感觉人生没有方向,很迷茫? MY心理学线下开课啦!如果你在职业发展中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缺乏意义感,觉得自己不够好的话,我们的两天线下心理课程可以带你重新找回自己! 可以 Whatsapp 我们中心号码:+601133445270   现在还有早鸟优惠哦,每个成功报名的学员即将获得价值 RM110人生设计卡【一副】, 想要报名,可以 Whatsapp 我们中心号码:+601133445270  填写报名表格:https://bit.ly/mypsychworkshop2024

Posts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