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我们因为自己生气而生气自己。

个案:“原来我是可以生气的。” 我:“你当然可以生气,那是你的情绪,你的感受。” 个案:“我每次生气的时候,爸爸就会生气,他常常和我讲你不要跟我生气啊!” 其实这个场景, 相信做父母的很常都会碰见, 就是孩子在生气的时候, 做父母的也会不自觉地生气起来, “我给你那么好的生活,你还要跟我生气?” 而这个时候,孩子会意识到有着生气的情绪是“错的”, 只有大人才可以生气,孩子不可以。 久而久之,孩子开始不认同自己的情绪了。 难过、生气、妒忌。 这些我们标记为“负面情绪”的, 孩子们都不可以有, 一旦带着这些情绪, 身边的人,尤其是父母, 就会变得不是那么高兴了, 孩子会因此而觉得非常愧疚, 甚至憎恨自己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常常会问自己, 为什么一点点就那么生气, 为什么一点点就那么难过。 当看见爸妈卖给弟妹的玩具, ...
中文文章

如果你抹杀了你的悲伤痛苦,你也抹杀了伴随着他们的喜悦。

大家都知道那种感觉吧,在睡之前没事做,于是就滑手机,或是看 Youtube 视频,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就 12 点半了。 Youtube 真的很强大,有时强大得很恐怖。看着一个视频,下方就会出现一大堆的 recommendations,然后很多都是很久之前看过的,不过你还是会忍不住点进去,就为了重温一下;要不然就是随着 Youtube 的介绍,环游世界,然后你就在看一只海狮拍打自己的肚子。 然后你就问自己: “我为什么会看这个东西?” 或者是 “它到底怎样知道我现在想看这个?” 这样浪费时间,虽然很爽,可是难免会自责。 我就是在这样的一晚,充满自责和窃喜的心情下,看到 “Good Will Hunting” 和 “Call Me By ...
中文文章

焦虑即是温馨的提醒,也是不安宁的打扰。

“我今天一整天都做了些什么?”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 尤其是在睡觉前会有的一个想法, 忙了一整天感觉到疲累, 但仔细回想时却想不起那些细节。 这样的情况是个自动导航 (Autopilot mode), 像是驾着车就“突然”到达了目的地, 又或者是冲着凉却忘了自己是否洗了头。 我偶尔会有这样的状况, 是因为我的脑海中装满了焦虑, 而使得我过度思考。 无可否认, 焦虑感所致成的过度思考会影响到我的日常, 像是无法专注于完成一件事, 又或者容易感到疲劳的同时也会面临无法入眠的状况, 有的时候我甚至在睡眠当中也在继续思考着盘旋在脑海中的问题。 所以当我和我朋友提起我持续性感到焦虑的问题, 她们通常都会说: “放轻松吧”“那就尽快把你的事情给做好” 我感受到她们对我的鼓励和安慰, 但是啊当我听到这些话时, ...
中文文章

我不是想一直洗手,我只是有OCD。

#OCD #强迫症 #不一定是重复洗手 还记得在2018年, 在医院实习的时候, 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 其中一个患有强迫症的个案和我说: “我想要在来临的大选投票!” “但是我担心投票后, 手指需沾墨汁。 我担心我的强迫症, 会让我紧张到一直洗手, 停不下来。” 我点点头,也恍然大悟, 原来我们看似平常的体验, 对他们来说会是极大挑战。 如果你听过 #强迫症, 或者是英文的 #OCD, 脑海第一个会普遍出现的画面, 应该就是 “反复洗手”吧。 但是其实强迫症, 真的不只是 “反复洗手”而已。 ...
中文文章

这样的图,值得我们深思。不是图中想表达的意思,而是它潜在的误导性。

该坚持还是该放弃,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回事。 #37 不那么心理学的心理学 大家晚上好,又是到了星期五晚上的时刻,你的汤米时段。 让我们直入正题。我们不难看到网上有很多类似令人深思的图片。时不时,我们就会看到朋友或是一些脸书专业会放出这一系列的图片,让你去思考。没有任何文字,却充满的“哲学性”的味道。 最多就两个字吧:“so deep”。 但是这种令人对号入座的图片,其实充满了误导性。 我们以上帝的视角,看到泥土里藏的宝藏,所以认为他应该要坚持。这就是事后诸葛亮。对于挖矿的那位先生是多么的不尊敬啊。 如果原本选择的那条路不对,难道就不可以换跑道吗? ——- 我们何时该坚持?何时该放弃?—— 首先,肯定没有一个完美的标准。 因为需要考虑的东西实在太多: 1. 我们想要的是什么?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又是什么? 2. 我们在做选择的领域是什么?事业,爱情还是梦想? 3. 我们的人生价值观是什么? 所以每个问题,都有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虽然很像废话)。 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建立一个框架去帮助我们做决定,不那么的迷茫。 由于篇幅关系,我就分享几个有用的方向。 ...
中文文章

我不是不想睡,我只是有失眠症。

不知你是否有试过, 看到床的时候, 有莫名的恐惧感。 冒出来的想法竟然是, “惨了,不知今晚睡不睡得着呢?” 睡眠的重要性, 其实不用我多说,大家都知道和明白, 每当晚上失眠的时候, 那翻来覆去的一到两个小时, 是最难熬的时段, 一想到明天要顶着两个熊猫眼到公司上班, 感觉就非常痛苦啊。 “啊!为什么睡不着啊!!!” 是我心里的呐喊。 “唉,明天又要猛灌咖啡了。” (好啦,其实咖啡很好喝) 当然,有些人非常享受那晚上夜深人静的感觉, 夜色弥漫,夜幕沉沉, 这时刻静得让人陶醉, 自己内心得声音也格外清晰。 多么迷人得时刻啊。 可是啊, 现实还是残酷的, ...
中文文章

在投掷硬币的那一瞬间,我们才知道我们要的是什么。

在欧文·亚隆 1997 年的书 《爱情刽子手》 的序章里,就在那本书的第一段里,他描述了一个场景。 他描述的是他在提供工作坊时经常会有的一个练习,也就是要求参与者向身边的陌生人说出他们 “想要的东西” 。一开始或许参与者会提出的是日常的东西(比如钱财或多一点享受),但当这个练习继续下去,而参与者必须重复又重复地提出他们想要的东西时,他们所提出的会越来越抽象,也越来越触及他们根深的需求,比如时间来陪伴亲爱的人、或对于死亡的害怕、或想要消灭孤独感的陪伴,等等。 这些要求,亚隆会申明是人类对于存在的需求(existential needs)。 但今天想探讨的不是这个。 很常我会在中心电话中收到一些来自于陌生人的信息。也因为是咨询用的,所以这些信息大致上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来自于已经确定想要来我们中心的人,所以也没很多问题想问,顶多只是确认时间和费用,然后就帮他们订下时间。 第二种则是来自于还不确定他们是否要来向专业人士咨询的。而我从他们身上感受到许多的情绪。 他们很害怕,不确定自己是否需要得到帮助。或者他们很疑惑,认为身边的人(有时他们是帮家人、朋友、或爱人询问)或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会走到今天的这个地步。或者他们很生气和气馁,已经不知道要如何帮自己或他人了。 更常的是,我感受到他们想要得到改变的欲望。 但他们不知道这个欲望是什么。他们 “不知道” 这个欲望长什么样,或是朝向什么东西。 而如果是透过电话的话,我很常会问这一句:“可以和我大致说你咨询我们的原因吗?” (纯粹只是方便我向心理师 Gary 和 庭锋述说个案的情况,好让他们可以有所准备,所以我通常也会补充说 ...
中文文章

在面对悲伤和低落时,你并不需要急着说”我很好“。

“失业和失婚当然会不开心,那就不开心吧,为什么要充满自信和魅力呢?” 偶然间在我的IG Hightlight中发现到我记录下的这句台词, 这是来自一部港剧“ 她她她的少女时代”。 虽然当时这部剧也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关注, 但它写实的剧情带给我蛮多的启发。 饰演女主角的田蕊妮在一次的偶然中发现了老公的外遇, 并决定结束将近20年的婚姻。 一时之间打乱了原有的柴米油盐生活, 失去了婚姻也没有事业,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也让她开始过着颓废的人生。 这时意料之内的剧情出现了, 她的女儿和闺蜜都一直鼓励她, 要让她赶快振作起来。 正当她彷徨的时刻就在同学聚会中遇见了一个现为人生导师的旧同学, 对她来说这就像是一线希望。 为了不要辜负身边亲朋戚友的关心, 她参加了旧同学的激励讲座以让她能够尽快摆脱离婚的低潮和不再感到意志消沉。 当中, 她的任务是主动和前夫和解并祝福他和第三者的感情, 她却无法完成。 她终于开始崩溃大哭, ...
中文文章

我不是想太多 ,我只是有焦虑症。

咨询完毕了, 我把柜台放置的 ‘技能复习卡’ , 交给了个案。 “ 这是我们刚刚所学习的方法, 如果你忘了我们刚刚的练习 你可以看回这张复习卡复习。” 个案接过了卡接着问道: “请问会有很多人, 像我有这样的困扰吗?” 不到一秒的回答, 我微笑着说: “10个个案当中, 应该是有6个有这样的困扰吧, 你的这个情况啊, 就像是心理健康里的 #流行感冒。” 个案看着我点点头。 这个个案有的困扰, 就是突然而来的紧张感, 心跳加速,胸口很闷, ...
中文文章

“没有对与错,最重要自己开心就好”,这是一个成熟的想法,也可以是一个懒惰的想法。

#36 不那么心理学的心理学 大家晚上好,又是你的汤米时段啦(不知道每个礼拜五看到这个开场白有没有形成一个conditioning)。 今天我们来谈谈“开心”这个话题。 我们先聊一聊为什么这是一个懒惰的想法。 今天早上,吃着早餐,划着手机,看到了这篇分享。 它的大概内容是:“有一个刚出来打工的女孩,存了几个月的薪水,好不容易买了一条Pandora的手链,但是却被父母说教。女孩觉得很委屈。为什么用自己打工的钱,买自己想要的奢饰品,还会被说教。这个奢饰品也许还能帮助自己增加信心呢。” 而作者借这个故事解释为什么刚出来做工,花几千块去买一条很贵的手链并不值得。而借由一条手链来增加自己的信心也不是最好的方式。因为有些父母不会有效沟通,所以才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变成说教的方式。 我个人的立场是支持文章的观点,花几个月的钱买个奢饰品对我来说真的不是很值得。但是我也很好奇这样的文章是否会得到负面的留言,毕竟这篇文章有很强的作者意识,而这样的文章通常也会吸引很多反对的声音。 而这个留言最让我深思:“没有对与错,每个人想法不一样,最重要自己开心就好。” 不知道到了哪一个年龄,我开始对这样的想法很反感。为什么开心就好?为什么开心最重要? 和以前的同学辩论某些东西的时候,总有一个人会说:辩论什么啦,开心就好啊! 难道人生每一个决策都要根据自己的开心程度来做决定吗? 长大后,我才明白,开心真的并不是最重要的事。至少很多人所认为的“开心”,并不重要,而且还很危险。 举些白痴的例子: 1. 读书很辛苦,所以根据“开心最重要”原理,读书这个选项应该不重要咯? 2. 做工很压力,所以根据“开心最重要”原理,我们也不应该做工? 3. 那如果活着很辛苦呢? 我就不啰嗦更多例子了。但是你明白我想说什么。这里有人会反驳:“我说的开心并不是这个意思。你也要考虑长期的开心和短期的开心。读书就是为了未来更加开心。” 那未来的开心是怎样的呢? ...

Posts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