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抬头不见低头见,怎么越看越讨厌 — 居家防疫期间,如何与伴侣好好地相处呢?

最近因为疫情的感染人数急剧攀升,政府实施了全国性的 #全面封锁,我们又回到了关在家的日子。除了各种厨艺秀,健身照,Dalgona coffee,还有MCO宝宝增加之外,同一屋檐下的伴侣之间也爆发更多矛盾。 相爱容易相处难,明明以前总想要腻在一起,现在真正一天到晚在一起了, 抬头不见低头见,怎么就越看越讨厌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主要的,是因为我们失去了透气的空间。 你有看过营火吧。那你有注意到吗,升火的木材必须是交叉堆叠,而不是并排在一起的。因为木材之间必须留有空隙,才能让空气流通,火焰才能升起和持续燃烧。同样的,爱人之间也必须留有空间,爱的火花才不会熄灭啊! 而行动管制,却似乎把这些空间都拿走了。 上班得留在家,吃饭不能外出堂食,购物都要大阵仗地做好防备而不能轻松逛街,连吵架时要出去mamak档喝杯teh tarik透个气都不行。 本来面对疫情的冲击都已经很多焦虑了,现在又被逼呆在一个小空间里,特别容易把焦虑和不安都投射在伴侣的身上,所以就越看对方越不顺眼,越相处越生气咯。 其实啊,我们的情绪很多时候都不是对方惹起的,而是出于自己内心的焦躁、不安、和恐惧。 我们不知道这样的情形会持续多久; 不知道工作是否会受到影响; 不知道孩子的学业该怎样辅导; 还有其他的未知。 当这些焦虑和无助感没有宣泄的空间,自然就会波及到我们最亲近的人,通常就是我们的亲密伴侣了。 最近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情绪世界里没有别人。”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的情绪反应都是源自于内心没有被解决的需求。 比如说吧,你很生气伴侣为什么都不帮忙做家务。但其实让你生气的不是【这个人】,而是【这个状况】:这个你觉得很累了,但还是要担下所有家务责任的状况。 你的心理需求,是想要有人来和你分担这个家的责任,和感恩你对这个家的付出。但因为这些需求没有被满足到,所以你很生气。 那你会说,这样有差吗?还不都是会生气? 有哦!因为当你可以分辨出【这个人】和【这个状况】;更重要的是,当你可以认清自己心里的需求,那你表达的方式就会不同,对方接受到的讯息也不同。 ...
中文文章

” 谁不想当高富帅/白富美? “

#高富帅 和 #白富美 这两个词语, 相信我们对它们都不陌生。 顾名思义, 高富帅就是指长得高、长得好看和有钱的男生; 而白富美就是长得美、皮肤白和有钱的女生。 你身边有没有高富帅和白富美的朋友呢? 你是不是也想成为高富帅或白富美? 也许大部分的人都认为, 我要成为高富帅或白富美才会受欢迎、被喜欢。 你是否有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 特别是外表上, 可能是高度、身形、五官、发型等等。 你曾经因外表上的“不完美“而被取笑吗? 或因别人无心的一句话而感到被伤害或自卑? 那刻,你是不是就想藏起来, 想挖个洞钻进去,不想被人看见, 因为害怕负面的评论? #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 是季洛维奇和萨维斯基提出的心理学概念, 指的是当人认为自己很受他人的注意, 认为所有人的目光都自己身上。 这不是自大或自恋, ...
中文文章

她是禁忌•也是女孩

说到近期火爆的戏剧,当然少不了泰剧《禁忌女孩》之女主娜诺那令人上瘾的笑声。 注:文章里有些许的剧透,请慎入哦! #人性的选择 身为恶魔的女儿 — 娜诺可说是亦正亦邪的角色, 到人间的目的就是不断地去测试人性。 但要说她坏吗,她更像是一面镜子; 专门放大并且透射人性的黑暗面, 再用自己的能力使对方忏悔。 她从没有替任何人做出决定, 每一集中的主角其实有好多条路可以抉择, 但偏偏却选了作恶的这一步。 换位思考的话, 如果我们与主角们互换身份的话, 在被私心、利益和仇恨所驱使及蒙蔽的情况下, 谁又能保证自己不会误入歧途呢? #道歉有用吗? 想特别谈谈第一季第二集中陷害娜诺的同学们, 他们一次又一次的道歉,却相同地犯了一次又一次的错误。 「在这美丽的世界,我们都听过无数的道歉, 若我们犯了错,道歉后仍会犯更多错。 或许,道歉就是代表下一次仍会犯错。」 ...
中文文章

” 哇!网上的心理测验分析的好准,简直就是预言家! “

“eh 你们快过来看看,这心理测验真的很准!完全解说了我的性格,要不你们也来试一下!” “哇!是叻,我的好像也是蛮准的。” 您是不是觉得以上这个对话似曾相识呢?难道。。。 网上流行的这些智商/人格/爱情测验都真的那么厉害?那么准确?而且,这些测验不但免费,还能马上得到结果呢!好吧,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这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吧 那我们来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现象好让大家能够用更深入了解~ #为什么我们都喜欢做网上的心理测验? 首先,我们先从为何人类会对这些心理测验那么感兴趣开始。其实每个人,包括我都知道这些网上的心理测验都不是专业与经过研究的,但为何还是受到大众的欢迎呢? 那是因为人类本来就对这世上的一切充满好奇心!我们会好奇或探讨身边的人事物,包括“自己”。很多时候,我们都尝试 透过探索和发掘自己的内心的方式去了解自己的人格与性格。“我是谁?”,“为什么我们生存在这世界?”, “有鸡还是有蛋先?” 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人类一直以来都想要追求的答案。所以,我们就会透过这些网上测验想更加了解自己,同时也希望可以被他人了解。 认识自己,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为【自我知觉】,是一个人想了解自己的过程。【自我知觉理论】中提到我们在探索自己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种种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我们的自我知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确会比较难长时间让自己沉淀与专注于自我认知的过程。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容易受到周围的环境影响自己。 #心理测验为什么那么准? #认知偏见 #巴纳姆效应 心理研究也显示人特别容易相信 一个笼统,一般上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这种现象被称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是一位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在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并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即使这些一般的描述显得十分 简短与普遍,例如: “选择1的人,个性单纯,选择2的人,个性直率,选择3的人,个性开朗”,我们都会觉得这分析是准确地描述着自己。但,事实上这些描述基本上都适合用于每个人,是一顶套在谁头上上都一样的的帽子。 同时,巴纳姆效应也是一种认知偏误(Cognitive Bias)。由于主观验证(Subjective Validation) ...
中文文章

“我发梦到一个人,是我想ta,还是ta想我?”

昨晚你做梦了吗? 几乎每一天晚上,我的睡眠都伴随着许多的梦。一夜连发几个梦是家常便饭;偶尔发个噩梦也不出奇。梦过的场景有很多:亲人去世、牙齿掉光、时光倒流回到上学时期、从空中坠落、去了奇怪的地方、很久没见的人、被鬼追、被追杀、回到中学。有时候还会像出演连续剧一样,发着持续性的梦,从梦中醒来后被再入睡就进入下一集。 曾经想过把发梦的细节都记录下来,看看未来是否会发生、或与生活有什么关联。对梦一直很好奇,直到以心理学角度去认识和了解“梦”。同时,我也听过许多关于梦的疑问: “发梦到的事情会不会真的发生,可以预示未来?“ ”我梦到4个号码,我应不应该去买toto?“ “网上的周公解梦是真的吗?” 你是否也对发梦也有很多的疑问? 你是否相信网上的周公解梦? 你知道吗?人的睡眠分为几个阶段,其中一个阶段叫做 #REM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也就是 #发梦的阶段。也许你会问,那在其他阶段会发梦吗?是会的,但在REM Sleep里是最多梦的。 有一些学家认为梦是 #毫无意义的,他们认为发梦是人在睡眠中大脑产生的神经冲动,激活前脑中控制情绪、运动、视听觉和情感的区域,从而合成了梦。这被称为 #激活整合理论 (Activation-Synthesis Theory)。 在心理学界中,说到「梦」就会想到一个人,就是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他的著作《梦的解析》主要谈论了关于梦的理论。他认为,#梦是欲望的满足;#是通往潜意识的道路。潜意识是人在正常情况下较难察觉到,却时刻在发生的心理活动(包括被压抑的欲望)。弗洛伊德比喻说,人的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有一个门卫;当人进入睡眠,门卫就放松了警惕,潜意识就让人发梦。潜意识的信息量非常巨大,占据了心理结构的90%。人在白天接收的信息和情绪,会透过发梦被整理和重组。他也举了一个例子:“在我的青年时期,我经常工作至深夜,早上起床对我来说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清晨时,我经常梦到我已经起床在洗漱,不再为未能起床而焦虑,因此,我得以继续酣睡。“ 因此,弗洛伊德解说人的欲望能够透过梦被满足。 我发梦到一个人,是我想Ta?还是Ta想我?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你的潜意识里存有关于这个人的信息。也许你在思念Ta,并且很长时间没见面,所以潜意识透过梦境“脑补”让你与Ta相见。 或许你会问:那为什么我发会噩梦,一些我不会希望发生的事情,甚至是让我非常痛苦的梦境?又或者,不感觉自己对所发梦的事情有欲望。弗洛伊德这样说:有一些欲望是人没有意识到的。同时,人(特别是成年人)会压抑、并且伪装和隐藏自己的欲望。欲望被压抑和伪装后,就唯有在梦中愿望才能达成。 《梦的解析》中其中一个例子: 一位女人的姐姐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夭折了,让女人也悲痛欲绝。有一天晚上,这位女人梦到了姐姐的小儿子也死了。根据了解和剖析,原来这位女人的前男友是一位文学家,姐姐不同意他们在一起,俩人就分手了,但女人的心里始终放不下前任。她时刻思念着前任,几乎每一场他的演讲,她都会远远地看。在姐姐的大儿子去世时,这位前任没有出席葬礼,让女人耿耿于怀。所以,梦见姐姐的小儿子去世,是因为女人对再次见到前任的欲望,潜意识透过梦境满足了她的欲望,即使是在极端痛苦的情况下。 ...
中文文章

“不是我要想不开,但想法不像罐头,想开就开的啊! ”

我在处理个案的询问时,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心理治疗有没有给药的啊?没有药物怎么治疗啊? 还记得我们上次谈过的 #生理心理社会模式 吗?如果是生理因素导致心理疾病,那当然药物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咯。但可惜,心理或精神疾病比一些伤风感冒复杂多了,其背后的原因,除了生理因素之外,还有更深入的心理层面,和更广阔的社会层面。而这些因素,就是心理治疗主要介入和调整的方面了。 面对心理病患,很多人总爱说:“ #你想开一点就没事了嘛!”。其实这样说也没有错,但问题是,#要怎样想开呢?这就是我们要谈的 #心理层面 了。 简单来说,在心理治疗中,我们会着重于两个方面,就是 #思想 和 #情绪,而这两者和我们的行为或反应是息息相关的。这样说有点抽象,那就说个例子吧 “ 假设,今天你约了你伴侣吃饭,可是到了餐厅,他迟迟还没到。这时,我们就来看看不同的心理状态会怎样影响事情的发展: 第种情形: 你想:他又迟到了,每次都是这样,都不看重和我的约会,我看他心里根本就不在乎我。 因为这样想,你感觉很委屈、不满、生气,而且越想越气。 所以,当他终于出现时,你脸都黑了,还没等他来得及解释,你就说:“你还来干嘛?这餐饭我不想吃了,反正你心里都没有我!” 所以,这约会可能就告吹了,就算勉强把这餐饭吃了,也都是一肚子气和委屈,甚至可能从头吵到尾,一点都不享受。 第种情形: 你想:他应该是又延迟放工了,也可能是路上塞车吧,就别怪他了。 这样一想,你不满和烦躁的情绪就会减低,反而能够体谅他的辛苦。 那他一到达时,你就会很开心地迎接他说:“你终于到了呀!一定很饿了吧!” 而他就赶紧解释说:“刚才大塞车,我手机又没电了,又打不到给你,真是急死我了!幸亏你没生气呢!” 这是你就可以很潇洒地甩一甩头发说:“我像是这么小器的人吗?” 接下来,你们就可以开开心心地吃饭,温温馨馨地约会。 你看到这个连贯性了吗? 想法  情绪  行为/反应 而我们的想法会受过去的经验影响,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当这些思想模式已经成为我们的 #预设模式 #defaultmode,我们没有经过核实就对这些想法深信不疑了。但问题是,这些想法一定是对的吗?比如,我们在路上碰见一个朋友,对方却没有跟你打招呼,你会怎样想呢?他怎么这么骄傲啊,直接无视我,看来他都不把我当朋友了吧! 但事实上,其他的可能性是: 他正在很投入地思考一些事,根本没有留意外在环境的人事物。 他刚刚被老板臭骂一顿,心情很不好,现在不想跟人打交道。 他近视很深,隐形眼镜刚掉了,所以他认不出眼前的你是哪位。 ...
中文文章

致「亲爱」的free-riders们:别以为静静不出声,我就忘了你们

说到大学生的压力,怎么能不提起group assignments呢? 有可爱的「free-riders」们的存在更是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 “乐趣” 呢! 从一开始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直到真正体会到那 “深刻” 的感受。 “人多好办事嘛, 但明明增加了人数, 怎么最后小丑竟是我自己呢?” 由于「#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 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自由骑士, 那到底为何会出现社会懈怠的情况呢? ⁣⁣⁣ 来自法国的工程师林格曼曾为此做出了 称为「#林格曼效应」(Ringelmann Effect)的实验。 从拔河比赛的角度来看, 两边的实力都势均力敌, 它着重队员之间的全力合作。 只要队员们能一起同时尽全力去发力, ...
中文文章

“为什么我会有心理问题?是我太懦弱了吗?”

#为什么我会有心理问题 很多人在面对了心理问题时,都会很困惑,为什么会是我呢?为何其他人面对同样的事情都好好的,自己却这么不堪一击,难道是自己太懦弱了?除了个案本身,身边的人,尤其是亲人,也不解为何会如此。有时,他们还会遭受旁人的误解,说是他们造成这些问题,让他们更加自责与内疚。 还记得我有个朋友曾经一段时间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因为当时他承受了学业上重大的压力,很多旁人都把责任归咎于他父母身上,说是他们把他逼得太紧了,给逼出忧郁症来了。但他清楚知道,这压力其实不是来自他父母,而是他自身的问题。因为牵连到父母被责怪,他更加恼恨自己,觉得自己不但无用,还连累了亲人。 因为不理解心理问题背后的原因,常常让个案和亲人,在面对心理问题的困扰以外,还得承受许多的内疚和误解,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心理师其实也扮演着侦探的角色 所以,在心理治疗的过程种,心理师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详细的评估,帮助个案分析和了解,是什么导致他们现在的心理问题。这有点像侦探的工作,通过蛛丝马迹来去拼凑出问题背后的原因。 在分析个案时,心理师通常都会引用 #生理心理社会模式 (#Biopsychosocial Model),这也是我在念大学时,重复学习和引用的理论。因为,无论是哪种心理问题,都是镶嵌在这个模式当中的。也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更完整地解释心理问题,也能更客观地对待个案与其亲人。 #成瘾就是道德沦丧?#精神分裂就是鬼上身? 为什么这个模式这么重要呢?这就得谈到在这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和解释心理问题的。以前的时代,人们都是从道德或宗教的角度去看待和解释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的。比如说,一个酗酒成瘾的人,是因为他缺乏自制力,任意放纵自己的情欲;而一个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有幻觉和妄想的人,一定是被鬼魂干扰或是附身了。因为这样的误解,这些人通常都会遭受到歧视和恶劣的对待,甚至可能得接受司法或宗教的处置。所以,当时如果一个人面对心理问题,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因为非但无法得到体谅和帮助,还可能面对更大的迫害。 #心理问题靠药物就可以解决? 之后,随着医学知识的进展,人们对大脑的运作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开始发现一些心理问题是有生理原因的,尤其是大脑神经传递物质 (neurotransmitter) 的失衡。比如说忧郁症,有可能是因为大脑制造不足够的血清素(serotonin);而精神分裂症,则是因为大脑制造过量的多巴胺(dopamine)。当科学家和医生们发现这一点时,他们以为终于找到答案了,原来心理和精神问题都是生理的疾病,就像其他的身体疾病一样罢了!那这就容易解决咯,如果是忧郁症,那就给你服用一个提高大脑血清素的药物;如果是精神分裂,就给你开一个抑制多巴胺的药物,这还不简单! 可惜呀,效果却没有如他们所预期的那样。虽然的确有靠药物治好的病例,但那只是少数而已。其他的呢,有些服用药物后,虽然症状有所改善,但还是有许多心理障碍,让他们无法正常地生活;有些服用久了,药效却越来越低,需要不断地增加剂量;有些呢,吃了药完全不见效,还是一样严重。这就不对了呀,如果单纯是生理因素,那肯定可以药到病除啊。这样看来,心理问题就不是这么简单了,背后一定还有其他复杂的因素。 经过多年的研讨后,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同了 “生理心理社会” 这个模式。这个模式的重点在于,任何的心理问题,都能从三个层面来去探讨,就是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的层面。 #心理问题会遗传吗? 先说生理层面,很多心理和精神疾病都是有遗传性的。就拿忧郁症来说好了,医学研究已经证实忧郁症是有遗传性的,甚至他们还找到一些基因是会提高忧郁症风险的。 ...
中文文章

“我并没那么优秀,我不过是个冒牌货”

小时候受到称赞的时候, 会打从心里, 真心地觉得自己好棒哦! 但,不知怎么, 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 会发现有时候获得了成就和夸奖, 反而会有种莫名的多虑 及空虚感弥漫在心里头。 “呃,这次做得这样好, 不是因为我厉害, 只是凑巧运气好罢了。” “惨了啦,这次做得这样好, 下次达不到这个标准, 被人发现原来我实力不咋地的话, 岂不是很丢脸? ” #这种担忧有可能就是所谓的: 冒牌者症候群 (impostor syndrome); 也就是指内心深处含着「自己不够优秀」的恐惧。 即便有很多的外部证据证明本身的实力, 也没办法将这份肯定归功于自己。 ...
中文文章

认识成瘾症:我认识的你还是你吗?

认识成瘾症:我认识的你还是你吗? 昨晚是个让我侧夜难眠的一晚。 因为在接近睡觉的时间, 有人发布了一部40多分钟的影片, 揭发最近网红诈骗案的“真相”。 (是不是真相我不知道。) 我也竟然把这四十分钟的影片都看完了, 所谓的“真相”,让人心寒, 当揭发者在叙述当事人如何背叛和欺骗身边的人时, 我的身体不禁颤抖了一下,全身毛骨悚然。 人类,真的是个复杂的动物, 无论念了多久的心理学, 听了多少个人的故事, 昨晚的影片依然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也再次让我看见了“成瘾症”(Addiction) 的可怕。 什么是成瘾? 我们常常联想到的第一个应该是毒瘾发作, 或者每天喝得烂醉如泥的“酒鬼”, 但成瘾症,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 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DSM-V), 当成瘾的形成不含任何化学物质(药物或酒精)时, 我们称它为一种“行为成瘾”(Behavioural ...

Posts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