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章

自我受害者化:这全都是因为你,都是你的错!

我们通常发别人“好人卡”,那你知不知道有另外一种“卡”,是自己发给自己的? 这个“卡”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这个“卡”也有可能是自己无意识下发给自己的。而这个“卡”,小编自己称之为“受害者卡”。 小编所谓的“受害者卡”其实用以形容是心理学界里被名为“自我受害者化”行为又或是“受害者心态“ (Victim playing / victim card / self-victimization)。简单来说,“自我受害者化” 就是字面上之意,是将自己视为受害者。想象一下受害者的特征,你就能大约知道自我受害者化就是将自己变成无法为自己争取,只能被命运主宰的人。 那为何有些人会倾向于成为一名受害者呢?当受害者真的很好受吗? 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人:抱怨公共交通系统不可靠,经常导致他们迟到或错过重要的约会;常常在学校中表现较差,成绩不佳,总是抱怨教师的评分方式不公;在感情关系中频繁遭遇破裂,总是抱怨自己遇到了不靠谱的伴侣,认为所有人都对他有偏见;觉得自己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抱怨公司不重视他们的才华;抱怨家庭环境的不好,所以无法取得成功;甚至,抱怨马路上一辆随便超过他的车……. 而这些其实都是一些自我受害者化的例子。 心理学家 Rahav Gabay 和她的同事于2020年在一项研究里提出了人际受害倾向(tendency for interpersonal victimhood)的概念,定义为 “一种持续的自我是受害者的感觉,这种感觉在多种关系中被普遍化。因此,受害成为个人身份的核心部分”。 Rahav ...
中文文章

如何说服亲近的人进行心理治疗?

我觉得我的家人/朋友需要心理治疗,想帮TA安排预约,我该做些什么? 这是你可以参考的步骤,下文会进行解释: 综合图中的重点,无论个案是否成年,个案的意愿其实对于预约的安排非常重要。为什么呢? 1. 若想要进行治疗的个案已成年(过了18岁生日),在进行心理治疗之前我们会需要个案签署一个知情同意书,以表示TA已经充分了解关于心理治疗的详情并愿意进行心理治疗。 2.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如果一个人并不想进行心理治疗,就算我们如何逼迫,威胁TA来进行心理治疗,治疗的成效也不会很高。这是因为当个案对心理治疗有抗拒的感觉时,TA会对心理师更加戒备,不会轻易把自己的困扰和情况告诉心理师,继而导致心理师无法全面地了解个案的情况,也无法给与准确的评估/诊断结果,规划适合个案的治疗方案。 如果个案没有意愿来做治疗,但是我觉得TA来见一见心理师会比较好,那我该怎么说服TA? 本文会与你分享,个案抗拒心理治疗的原因以及一些说服对方的小技巧。 ———————————————————————————————————————————- 为什么个案会抗拒心理治疗? 想要说服别人进行心理治疗前,我们也要了解为什么一个人不肯来进行心理治疗。我们这里总结几个比较常见的原因: 关于心理治疗的刻板印象 沟通时产生的抗拒感 个案自己认为没有进行心理治疗的必要 个案担心给别人知道他接受心理治疗 担心会负担不起费用 1. 关于心理治疗的刻板印象 大家都认为,去心理治疗的人都是「疯了的人」 如果想说服一个人进行心理治疗,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是什么阻止了那个人进行心理治疗。 而其中一个让大家都抗拒心理治疗的一个原因是对于心理疾病和心理治疗的「污名化」(stigmatisation)。 截止2020年为止,全球已经有接近十亿人患上心理疾病。尤其在covid-19疫情的肆虐下,被心理疾病/相关倾向困扰的人在持续增加。而在过去的10年里,心理疾病在马来西亚越来越普遍,每10个人里有3个人都会有心理层面上的困扰。而且这个数据还未包含未被诊断的人。 ...
中文文章

“心理医生”也分3种? 那我该如何选择见哪一种”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这个词虽然在大众是一个比较常用的词汇,但其实并不是在心理学的领域里被广泛使用的词。 在选择“心理医生”之前,我们也许可以先了解, 大众指的”心理医生“,在心理学的领域指是什么? 大众通常指的心理医生,在心理学这块领域其实主要分成三种类型: 辅导员(counselor) 临床心理师 (clinical psychologist) 精神专科医生(psychiatrist) 先大致地为大家介绍这三个职业: 辅导员 在马来西亚,辅导员一般上都是拥有辅导学学士学位 Bachelor of Counselling and Guidance (Hons) / Bachelor of Education (Guidance ...
中文文章

男人流血不流泪,女人本来就“情绪化”

你是男生,可以不要那么emo吗? 女生就是这样,特别敏感情绪化。 #男人流血不流泪。 #女生就是比男生懦弱。 这些都是我们听过的话。 从小我们就被教导和灌输, 男生不能哭,哭了可能会被处罚或取笑; 而女生就被看成一点点就哭,很脆弱。 就这样慢慢长大后, 有些男生会 #抗拒或压抑 自己的情绪; 而有些女生就被挂上了「#情绪化」的标签。 长大后的社会也会有相似的灌输。 比起女生,男生的情绪比较不被接纳; 比起男生,女生被看成是太过情绪化。 这被称为「#性别角色 (gender role)」, 是社会无形中设定给人的规范。 男生应该这样,女生应该这样。 因为这些规范和设定, 大多男生会选择独自承受和消化情绪。 Gary 有提到过他处理个案的经验, 他发现女生往往比男生更容易踏出第一步, ...
中文文章

最近大家过得还好吗?你又报复性熬夜了吗?

#最近大家过的还好吗? #你是否又报复性熬夜了呢? 这是中心暂时关闭的第4个星期, 为了为抗疫这场长期斗争献上一份力, 我们暂时性把全部的面对面心理治疗都转至线上了, 希望能切断感染风险,让疫情赶快好起来, 在这里也衷心希望每一位都过的安好。 这期间,我和大家一样都在家工作, 也渐渐意识到,其实在家工作得很累, 所以最近都在检视自己的日常作息, 想找出到底是哪个部分让自己那么累, 结果发现是在睡眠上出现了些问题。 我其实睡得非常好,但是却被”报复性熬夜”缠上了。 不知大家是否有一种感觉, 就是白天在家工作的时候, 除了要参与没有休止符的会议, 解决自己和家人的三餐, 还有永远做不完的工作等。 就这样一直忙到晚上, 在躺在床上的那瞬间, 才能真正放轻松起来,享受自己一个人的时间, 但往往一回过神来的时候,就已经是2:00am 了, ...
中文文章

你到底懂不懂?关系建造于信任,而信任从同理心开始

“你根本不懂我的感受。“ ”算了吧,没人了解我。“ 这样的话,熟悉吗? 你有说过/想过,或听过吗?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掏心跟人分享感受和面对的问题, 但结果认为对方根本不了解自己, 或者是自以为非常了解你, 最后,你就不想聊下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个问题的源头, 就是有没有「同理心」。 同理心 (Empathy), 也被称为「共感」或「共情」, 指的是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情感; 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不带任何评价地感受对方的感受。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于信任上, #而信任就从同理心开始。 同理心 (Empathy) VS ...
中文文章

「不确定」只是种状态,不是结果

「我不确定、我不知道、怎么办」 在被疫情阴霾笼罩的情况下, 向着学生们迎面而来的是; 「遥遥无期的网课」。 向着毕业生们迎面而来的是; 「被取消的毕业典礼、毕业后的求职」。 向着打工者们迎面而来的是; 「每天三餐的温暖、一堆接踵而来工作上的不顺心」。 除了疫情当下的恐慌, 大家还需面对比以往更加不确定的未来。 把这种紧张推向成另一种焦虑。 明明为了想要更好地把未来掌控在自己的手里, 就上网找了找些资讯想让自己冷静下来、安心点 来摆脱那「不确定」的无力感, 但结果却又一次次地陷入了「不确定性」的 #恶性循环 中。 #不确定性也并非是种无意义的存在。 不管是正面或是负面的情绪, 都是助于我们生存而存在的。 只有深入思考其意义, 才能避免无意识地受情感影响及牵拖。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 最频繁出现的错误思维方式即为 「#灾难性思考」, ...
中文文章

当你拿起了SPM的成绩单,也别忘了把手放下来,你的眼前还有这片世界

#谁欢呼了 #谁又掉泪了 这几天,看见不少人开始在脸书, 分享SPM成绩的优异生。 让我不禁地想了一下, 这一次的考试谁又欢呼了, 谁又掉泪了? 你还记得什么时候开始, 你的人生目标就是考试了吗? 我还记得读书的时候, 我最全神贯注的时候, 就是老师说考试范围的时候。 我会发现自己问的问题多数都是: “老师,这题会出吗?” “这题会出多少分?” “这题会出选择题,还是问答题?” 每一次拿到考卷的时候, 考的很好的分数,也不会多看几眼, 反而考不好的就会翻看为什么当时没有读, 下次不要让考试扣那几分。 那时候, 成绩仿佛是全世界, 一切的补习,温习都是为了这一切。 在12岁的UPSR考试, ...
中文文章

“不是我要想不开,但想法不像罐头,想开就开的啊! ”

我在处理个案的询问时,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心理治疗有没有给药的啊?没有药物怎么治疗啊? 还记得我们上次谈过的 #生理心理社会模式 吗?如果是生理因素导致心理疾病,那当然药物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咯。但可惜,心理或精神疾病比一些伤风感冒复杂多了,其背后的原因,除了生理因素之外,还有更深入的心理层面,和更广阔的社会层面。而这些因素,就是心理治疗主要介入和调整的方面了。 面对心理病患,很多人总爱说:“ #你想开一点就没事了嘛!”。其实这样说也没有错,但问题是,#要怎样想开呢?这就是我们要谈的 #心理层面 了。 简单来说,在心理治疗中,我们会着重于两个方面,就是 #思想 和 #情绪,而这两者和我们的行为或反应是息息相关的。这样说有点抽象,那就说个例子吧 “ 假设,今天你约了你伴侣吃饭,可是到了餐厅,他迟迟还没到。这时,我们就来看看不同的心理状态会怎样影响事情的发展: 第种情形: 你想:他又迟到了,每次都是这样,都不看重和我的约会,我看他心里根本就不在乎我。 因为这样想,你感觉很委屈、不满、生气,而且越想越气。 所以,当他终于出现时,你脸都黑了,还没等他来得及解释,你就说:“你还来干嘛?这餐饭我不想吃了,反正你心里都没有我!” 所以,这约会可能就告吹了,就算勉强把这餐饭吃了,也都是一肚子气和委屈,甚至可能从头吵到尾,一点都不享受。 第种情形: 你想:他应该是又延迟放工了,也可能是路上塞车吧,就别怪他了。 这样一想,你不满和烦躁的情绪就会减低,反而能够体谅他的辛苦。 那他一到达时,你就会很开心地迎接他说:“你终于到了呀!一定很饿了吧!” 而他就赶紧解释说:“刚才大塞车,我手机又没电了,又打不到给你,真是急死我了!幸亏你没生气呢!” 这是你就可以很潇洒地甩一甩头发说:“我像是这么小器的人吗?” 接下来,你们就可以开开心心地吃饭,温温馨馨地约会。 你看到这个连贯性了吗? 想法  情绪  行为/反应 而我们的想法会受过去的经验影响,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当这些思想模式已经成为我们的 #预设模式 #defaultmode,我们没有经过核实就对这些想法深信不疑了。但问题是,这些想法一定是对的吗?比如,我们在路上碰见一个朋友,对方却没有跟你打招呼,你会怎样想呢?他怎么这么骄傲啊,直接无视我,看来他都不把我当朋友了吧! 但事实上,其他的可能性是: 他正在很投入地思考一些事,根本没有留意外在环境的人事物。 他刚刚被老板臭骂一顿,心情很不好,现在不想跟人打交道。 他近视很深,隐形眼镜刚掉了,所以他认不出眼前的你是哪位。 ...

Posts navigation